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属北美殖民地是一个宗教的社会.从17世纪中叶欧洲殖民国家先后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时起,欧洲的基督教新教备派和天主教就相继随着欧洲的移民传入北美.在英国建立殖民统治以后,欧来的宗教在这里的分布呈三种情形:清教的两个分支——长老会和公理会在北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南部殖民地及中部的新泽西和纽约的部分地区则属英国国教会控制(英国国教会即安立甘教会,又称圣公会,在北美殖民地也叫主教教会);浸礼派、教友派、路德教派、德意志改良教派和荷兰改良教派等新教各派及天主教、犹太教则主要混杂于中部殖民地.公理会  相似文献   

2.
美国基督教(新教)是美国目前最大的教派。据1978年至1979年的《政治家年鉴》的统计,1977年美国共有教徒一亿二千九百多万名。其中基督教(新教)徒就有六千九百多万名,可见其在美国影响之大。为帮助英美文学爱好者扫除阅读原著的障碍,加深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本文就美国基督教(新教)的形成与发展谈一梗概,供读者参考。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又称耶稣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基督教新教是十六世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分化的新教派统称。基督教新教对罗马天主教持抗议态度,在西方一般称它为“抗罗宗”或“抗议宗”  相似文献   

3.
去其偏颇 得其神明——鲁迅与《圣经》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各教派宣扬的宗教神话,但却将了解宗教视为必要的修养。因此,从他丰富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界三大著名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十分熟稔,多有论述,对那些较小的宗教流派也有一定的研究和阐释。本文侧重论述了鲁迅与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密切关系、对《圣经》的评价、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以及对《圣经》词语典故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正> 欧洲人所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欧洲音乐史实际上也是以基督教为基质发展起来的。在这一音乐历史发展地过程中,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又是宗教音乐最活跃的时期。 基督教(christianismos)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最早见于公元二世纪初安提安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中,指区别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在这之间,公元一世纪时,在叙利亚安提阿就有人称呼一些追随耶稣基督、信奉一种不同于犹太教传教信仰的“道民们”为“基督教”,同佛教和伊斯兰教相比,基督教这一世界性的宗教,在起源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争论。一般认为,基督教最初出现在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以继承犹太教的《旧约全书》和产生于一、二世纪基督教的《新约全书》为经典,称  相似文献   

5.
再洗礼教派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产物,与加尔文派和路德派并列的一个新教宗派。源自再洗礼派的有当今的门诺派、阿米什派和哈特尔派;信徒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就基本教义而言,再洗礼教派和其他基督教宗派并不存在什么本质差异,诸如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基督救赎、人的罪性等。再洗礼教派更侧重《圣经新约》同观福音书中的“天国”思想;其神学可以称之为“天国神学”。天国神学的主要内容是门徒观念;门徒观强调基督徒要追随基督、践履基督的教导,主张博爱与非暴力抵抗、提倡政教分离。  相似文献   

6.
马丁·路德是基督教新教的奠基人。他通过《圣经》的翻译与诠释,成功地将基督教信仰与德语结合起来,奠定了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新教神学之理论基础,并从中发展出了新教的神学诠释学。他所主张的《圣经》理解的信仰优先原则、文本的自明性原则,深刻地影响了诠释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预表解经”或“类型解经”源于早期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虔诚信仰:耶稣基督即为《圣经&#183;旧约》中犹太教先知们预言过的救世主“弥赛亚”。这一方法力图在《旧约》和《新约》之间建立明确的类比关系,同时也可加以扩大,用来解读圣经人物或事件与当代世俗生活的关系,把前者视作后者的“预表”,使日常生活带有神学意味。《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历经犯下原罪、彻底堕落、真诚悔悟和最后拯救等四个生活阶段。他开始抛弃中等阶层优裕生活的“伊甸园”,悔悟后把小岛建成新的生活乐园。与这一“抛弃-重返”伊甸园的过程相对应,人物形象从犯下原罪的亚当逐步转变成荒岛上获得重生的新亚当。小说把处于不同阶段的主人公分别比喻成耶稣基督布道寓言中的“浪子”、《圣经&#183;旧约》中“他施船上的约拿”和“何烈山上的以利亚”等圣经人物,把主人公在世俗世界的冒险故事改造成信仰确立和成长的精神传记。  相似文献   

8.
大文豪菲尔丁(H.Fielding)在《汤姆·琼斯》一书中这样写道:“我所说的宗教是指基督教;不仅是指基督教,而且是指新教;不仅是是指新教,而且还是指英国国教。"这已成了现代英国宗教史学家始终不谕的信条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许多作家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施玮作为基督徒是众多作家里的典型代表.施玮作为旅美华裔作家却将目光投向大陆,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来重新审视国人的灵魂和生活.《放逐伊甸》受到基督教文化很多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圣经》语汇的吸纳;(2)借鉴《圣经》的艺术形式;(3)宗教主题的书写.文章主要论述主题方面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代的许多作家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施玮作为基督徒是众多作家里的典型代表。施玮作为海外作家却将目光投向大陆,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来重新审视国人的灵魂和生活。本文主要论述《红墙白玉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借鉴《圣经》中异象和象征的艺术手法;2.人物塑造方面引用《圣经》原型;3.借鉴《圣经》U型叙述结构;4.宗教主题的书写。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情况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信仰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萨满教、东巴教、道教、东正教等。其中佛教在我国已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督禅最早出现在耶稣会士乔史顿1971年出版的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基督禅是为基督徒而设,既不代表一种新的禅修方法,也不需要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要让基督徒多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仰方式,强化他们对天主、上帝的领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梵二会议积极推动宗教对话的重要成果。禅并不只属于佛教,基督教可以在东方禅师的帮助下挖掘与发展自己的禅法。其次,这个概念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刺激了欧美国家的佛教自觉。现代社会的佛教自觉,因此常以宗教对话为沟通手段,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13.
数年之前,道风书社曾经推出过吴飞的《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2001年)。这种田野调查报告式的研究成果在那个以神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文研究为主的“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丛刊”系列中显得颇为异类,而这也显示了以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香港的相关研究机构的眼光和承担。事实上,在本书推出之后,道风书社于最近又推出了高师宁的《当代北京的基督教与基督徒:宗教社会学个案研究》(2006年)。据说,道风书社还有继续推出实证性研究报告的计划,而《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也计划于2007年推出一期“实证性基督教…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古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哲罗姆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的混乱现象,并使《圣经》在后来成为了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该教在1546年宣布其为教堂认可的版本。在《圣经》的翻译过程中,哲罗姆提出了翻译要“活译“、“要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等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提出实际上反应了其本人为了顺应读者、宗教权威及其自身翻译风格的需要。本论文旨在对其《圣经》翻译中顺应倾向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历来被基督徒尊为信仰与立法的准则。但是,在欧洲中世纪,它却长期被封锁于教会殿堂之中,垄断于少数高级教士之手,遭到任意篡改和歪曲,成为美化封建神权统治的遮羞布。与此同时,奥古斯丁等教父的著作,罗马教廷的“圣训”、“教令集”等,则泛滥于世,将圣经排斥于一隅,形成喧宾夺主之势!因此,中世纪晚期,欧洲宗教改革的先驱威克里夫、胡司等人,为了反抗腐朽的罗马教廷,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廉俭教会,都提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并着手将它译成英语和捷克语等民族语言,他们的宿愿至16世纪才得以实现。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圣经不仅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了农民和平民起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6.
狄金森的诗歌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包括诗人对上帝的背离与对天堂的向往等各种复杂的基督教情感。诗人以其独特的方式运用《圣经》的语言和意象对这些情感都加以具体和细致的描述。尽管狄金森不是基督教教徒式的虔诚宗教诗人 ,但是由于狄金森对基督教有着浓厚的情感和宗教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所发生的衍变 ,狄金森诗歌的确具有某些宗教诗歌的某些特点。通过对这方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发生变化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由传统的盲目性向现代人的更高思想境界追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传入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已近150年,期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基督教在朝鲜族社会早期形成了一种以传教士为中心的小群体扩散性传播发展,部分朝鲜族民众与传教士的日常生活交往形成了对外来宗教的尝试性体验、简单仪式参与及所属基督徒群体自身的身份认同。此后随着众多小群体的发展,更多政治权力涉入逐渐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教会组织中,基督教在朝鲜族地方性社会进入了以教会组织为依托的聚合性发展阶段。此阶段伴随政治权力的涉入,先后经历了委身发展及非自觉发展阶段到至今已显现出理性化信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论马礼逊《圣经》汉译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的一大成功的标志。它的完成者是 19世纪初来华的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出现 ,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也为后来的新教徒从事《圣经》汉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9.
(一)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后300多年间,教派林立,各执一说,没有统一的经卷。4世纪初,西撒利亚主教犹西比乌受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之命,从各地流传的经卷中,主持选编27卷,然后又以君士坦丁的名义予以颁布,作为各基督教会共同遵守的经卷。这就是《新约》的雏型。4世纪末,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结合而成国教。397年,第三次迦太基宗教会议确定《新约》与《旧约》的内容目录,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因而定型。  相似文献   

20.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近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矛头直指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面对教外人士的指责,以文字"卫道"著称的基督徒———张亦镜"挺身而出",从中国保守基督徒的立场出发对非基督教知识分子攻击教会教育事业的观点进行驳斥:否认教会学校充当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主张宗教与教育的统一,提出教育主权由教会中华人收回等观点。这些观点具有理性中充满激情、保守中又具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