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性格内向的人,一般都为自己不善于交际而苦恼。由于性格内向,他们大多落落寡合,不引人注意。他们虽然也有和别人亲近的意向,但性格上的固步自封、畏首畏尾,使他们缺乏主动性、进取性,因而,性格内向的人大都不善于交际,也不会交际。不是他们愿意这样,而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被内向性格所束缚,想与别人交往,又怕被冷落。于是,便只好在“躲进小楼成一统”中自怨自艾、闷闷不乐。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更希望和别人交际。那么,性格内向的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呢?总的说来,性格内向的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交际也是一样,如果不了解交际对手的情况,就主观地采取行动,不但不会取胜,而且还会出现得罪人的结局。经验证明,了解对手是交际的起码要求。了解对手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习惯,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避违。这些东西在交际中都会对交际者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却在那里夸夸其谈,就好象盲人瞎马,难免踏进“雷区”,触犯了对方,闹得不欢而散。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当他们与人交往时,并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就主观地从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3.
强盛 《当代老年》2010,(8):42-42
细察生活,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有自言自语的“毛病”。 其实,适度的自言自语是种放松,而喜欢自言自语的多是缺乏社会交际的人群。此外,自己的声音有镇静的作用,在和别人交流时,偶尔听听自己的声音,能让心中产生安全感和平衡感,从而促使自己更积极投身于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4.
您千万能不要认为,“口若悬河”就能胜出,“口吐莲花”就可服众,您也千万不可认为“有理能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现实的生活和交际当中,“口若悬河”只能让人讨厌,“口吐莲花”只能让人全身发麻,“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是一种固执,是一种死板。真正能够“受用”的,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将自己的一腔激情变成别人的激情,  相似文献   

5.
人与人之间从相识到相知,很多时候是得通过第三者“搭桥引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第三者”是我们每个人都得充当的。做这第三者并不难,无非是说此人姓啥名甚,再冠以官衔职务单位便行。其实这就象唱歌一样,哼哼哈哈谁都会来两句,可要唱出个悦耳动听来,就有点讲究了。这里介绍几种“搭桥”的方式。一、“三点一线”式所谓“三点一线”式就是将自己、介绍对象和被介绍对象三者连成一线,消除隔阂,使交际双方得以跨入直线的坦途。运用这种方式首先自己得有诚意,要“挺身而出”。比如把自己要好的朋友介绍给另一位要好的朋友,可以…  相似文献   

6.
日常交际离不开“说”理,但仅仅一个“说”,往往是不够的。有时,只“做”不“说”更能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问他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做”。他让三个弟子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  相似文献   

7.
如水之交     
这里所说的“交”是交往,而不仅仅是交际。交际与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但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进而在性质上也有所不同。交际上广泛的、随机的、快速的,不免失之于没,因而属于钱交。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可以在一次聚会中认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人。不断地相识,又不断地忘却,只有少数人才留在记忆中。这种交际与其说是在结识人,不如说是在搜集人事档案,以备在需要时查询。交际之“际”是边际、边缘,只交到“际”,缺乏深度,是交际的特点。在普遍交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与少数志趣相投者继续联系,有可能越过交际之“际”,实…  相似文献   

8.
姚珍 《公共关系》2001,(3):22-24
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学习之外,交际也是在校生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成为检验大学生生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生交际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生活环境有新变化,原先周围人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和价值观等较为类似,现在不大相同了;其次是同学间学业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也对大学生的交往产生了影响。那么,大学生的交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怎样发挥自身良好的交际修养,展现自己的社交风度美,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交际者呢P为此,我们以“站在你面前的都是人”为题,邀请了南京邮电学院几位大学生,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9.
从交际学角度看,“同事”反映的是一种人际关系。当一个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就加入了一定的工作集体──由此拥有了人们常说的“同事”。同事关系与上下级关系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同事之间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等级关系;二是同事关系意味着他们在工作中既是天然的“合作者”,又是潜在的“竞争者”。 虚心求教做“徒弟” 很多人在第一天上班都有此遭遇:自己被领到一张桌前坐下,发下几页介绍、手册或材料让你看,然后,一整天就不会有人再来管你。周围的人都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偶尔会问你两句诸如“新来的…  相似文献   

10.
交际有时不免是需要媒介的,这媒介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际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交际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与深入。本文拟就交际媒介中的“小孩子效应”作一点探讨,以期对人们的交际提供一点帮助与参考。在实际交际中,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小孩子的媒介作用,以达到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呢?-.让小孩子成为交谈的话题。亲子之情人皆有之,谈论子女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感兴趣的话题。商业谈判之余,谈谈孩子不失为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工作之余,问问对方孩子的情况,诸如生活、学习之类的情况,不失为一种关心;同…  相似文献   

11.
在交际现实中,常常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人平时的交际行为颇为平常,甚至反常,然而最终他凭着一件交际事例,不仅一举取得交际成功,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而且回转头来,似乎也给自己昔日的交际行为作了注脚,让它有了答案,有了光彩,令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这就是交际中的画龙点睛的现象。 画龙点睛的交际方式是高妙的,妙就妙在它具有交际整体观念,不细斟细酌交际的细枝末节,不斤斤计较交际的一时得失。虽粗放挥洒,却心中有数,表面并不着意,实质却颇为精  相似文献   

12.
姜菁 《职业》2008,(7):16-16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青年一代的成熟与成长。在抗震救灾队伍中、在奔赴灾区的志愿者中,有许多被称为“80后”“90后”的青年和大学生群体。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以自己的方式承担起责任。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与新朋友结交之后,却不一定能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跨越了男女之间、上下级之间、尊卑之间等种种交往障碍时,却不一定能把关系推到更高一级的层面;当我们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却不一定能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相与为一的美妙境界。所有的这些关系都还囿于“一般”。纵观交际现实,这种“一般”的情景十分普遍。有人安于现状,但更多的人希望能超越“一般”,把自己的交往再推前一步。增加交往强度所谓交往强度是指交往的密度和深度。交往的密度是说交往要频繁、密切,不可失之疏淡。交往的密度是交际关系状况的反映,也…  相似文献   

14.
袁雪峰 《公关世界》2010,(12):70-72
工作中总是有两种人,一种是为老板打工的人,一种是为自己工作的人。 前者的眼里衡量的标准核心就是钱,老板给多少钱,他就做多少事,无利不起早,讲求即时回报。我们更愿意称他们为“钟点工”,他们一生的价值基本上可以直接用时间乘以工资计算,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企业家或创业者,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创业漫长的投入期和失败的风险,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选择打长工还是打短工,最短的短工是按小时计算和当天回报的,  相似文献   

15.
身体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语言形式之一。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身体语言,各民族之间的身体语言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有的甚至意思完全相反。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人们伸出大拇指是表示夸奖赞扬,意思是“好!”“棒!”等,这与我们中国入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但他们伸出大拇指同时也表示“-”。他们同时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作打枪状时表示“二”,而我们中国人则表示“八”。我们表示十以内的数用一只手就可以了,而他们却要用两只手。我们单独伸出一个食指是表示“一”,食指指天则表示“发誓”,指向自己的鼻失是表示“…  相似文献   

16.
正面是休闲,背面是匆忙——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充满了矛盾,从价值观的持有到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最让现代人感到尴尬的是,当面对重重矛盾,许多时候你却别无选择。匆忙与休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两种生活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在这两种生活方式与态度间频繁穿梭,有时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休闲着”还是“匆忙着”。譬如说,当我们正在旅游胜地享受假期,  相似文献   

17.
他们是钢琴与吉他的组合,北方女孩的粗犷与南方男孩的细腻搭配到了一起,好多人觉得他们俩在一起实在不合适。但他们说:“能走到一起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包容,因为包容,遇到矛盾时两个人总会有一个人让着另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步入婚姻的殿堂应该会使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扩展,而不应该是对自我的一种束缚。和你在一起,使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而不是为了和你在一起我不得不压抑我自己、让自己努力去满足你对我的期望,前者更让我充满激情、让我更有勇气。” ——Susan Piver《在说“我愿意”之前必须要问的100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卓识 《现代交际》2013,(10):23-25
本文从概念化对英语“good”和汉字“好”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揭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认知角度上是有共性的,但因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他们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或其他社会群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某个群体里,如一个班级、一间宿舍或一个球队里,在一个相应的环境中,会因偶然的因素而引发众口同唱时下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歌曲.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有一概念叫“从众”.其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一种手段.从众行为可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而其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的便是近年来在流行歌曲领域中的各种从众现象.在对流行歌曲中的从众现象观察中发现:当某一歌曲流行时,大多数青少年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喜欢这首歌,并且往往会独自哼唱或聚众齐唱这首歌.但仍有个别或小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喜欢这首歌,然而他们却往往会跟着多数人哼唱这首歌.虽然他们可以完全不记歌词,也不关心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仅凭着多数人或不绝于耳的媒体“介绍”记住了一点曲调,但为了让自己更适合于这种群体的氛围,不破坏这一群体的内聚力及他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方式,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好恶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