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说起老北京结婚的讲究那可就多了,按照传统的方式咱们这边的人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合生辰八字,只要双方生肖不相冲就行,如果相冲那可就犯了大忌了,这门亲事也就吹了。”二婶说。 “什么叫属相相冲呀?”老婆歪着头问。  相似文献   

2.
人与人之间你看我,我看你,是再普通、再普遍不过的事了。然而怎样看则是大有讲究的,至少从礼仪上说,就有礼貌与不礼貌之分。生活中许多矛盾和冲突,往往就与看人时礼仪失当大有干系。怎样看人的问题,属于情态礼仪的范畴。在中国古代,看叫做视,有不少礼仪方面的规定和说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论语·颜渊篇》中孔老夫子所谓“非礼勿视”的教诲了。那么,关于视的礼仪,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视线的角度所谓视线的角度,指的是被看者处在看人者视线的什么角度,亦即看人者从什么方向去看对方。主要有两种情况:正面看人和侧面看人…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就有“坐卧高堂,究尽泉壑”之说。在客厅、卧室挂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在室内悬挂字画艺术作品,可以渲染艺术气氛,开拓视野,增添美感,陶冶思想情操,愉悦身心,联络情谊。然而,悬挂字画是有讲究的,究竟怎样悬挂才能显示出字画的艺术魅力呢?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之间从相识到相知,很多时候是得通过第三者“搭桥引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第三者”是我们每个人都得充当的。做这第三者并不难,无非是说此人姓啥名甚,再冠以官衔职务单位便行。其实这就象唱歌一样,哼哼哈哈谁都会来两句,可要唱出个悦耳动听来,就有点讲究了。这里介绍几种“搭桥”的方式。一、“三点一线”式所谓“三点一线”式就是将自己、介绍对象和被介绍对象三者连成一线,消除隔阂,使交际双方得以跨入直线的坦途。运用这种方式首先自己得有诚意,要“挺身而出”。比如把自己要好的朋友介绍给另一位要好的朋友,可以…  相似文献   

5.
第六伦     
我们谴责某人时,常说他违背人伦。人伦是什么?按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就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五伦”。这五伦各有规则,比如兄弟要长幼有序,朋友要有情有义等。台湾学者韦政通在这五伦外又加了“第六伦”,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和文化均讲“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当然何为“名”还是很有讲究的,帝王世系中的“正名”主要讲的是“合法性”问题,就是无论哪个帝王都得经得起这样的询问,你的出身背景是否够硬?获得权力的资格到底从何而来?比如古代帝王要想说服人承认自己获得帝位从来都是合法的,就要借助一些非常规手段,包括一些符号的运用。明显的例子是“孔子”形象的被挪用。  相似文献   

7.
南风 《老年世界》2013,(11):36-36
现已年过古稀的金庸先生依旧是那样潇洒自如,风度翩翩,是因为他保持了一份顺应自然的心态。他说:“可以说《天龙八部》表达了我对人生的部分看法。我们中国人认为,虽然死不可避免,但生时应该过得好好的,应该去帮助别人,心平气和的,讲究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8.
我们中国人向来是谦虚的,关于谦虚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某人的儿子考试成绩比较好,邻居夸他的儿子将来一定是做大事的人,他一定会说“不行,不行,瞎闹,跟您的儿子比差得远呢!”;再如,某人的工作得到了上司的赞赏,他一定会说“哪里,哪里”,不像我们以前称之为蛮夷的西方人那样说“谢谢”而心安理得。但是,说儿子“不行不行”的人脸上肯定是挂着得意的笑容无限受用,说自己哪里哪里的人也是转过脸去就把腰板挺得笔直,  相似文献   

9.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个老年人的心愿。但是老年人的学习,毕竟已是“秉烛之明”,而且,还会不可避免地有体衰、健忘等对学习来说极为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年人学习,一定要讲究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老年人学习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战胜自身的生理弱点。如健忘,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带在身上,把看到、听到、想到的,随手都记录在小本子上。“好心不如淡墨”,这样就忘不掉了。读书时更要注意夹纸条、做记号、做批注,以后再看见纸条和记号,很快就能想起以前读过的内容和自己曾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激浊扬清     
笑尘 《老年人》2006,(10):48-48
“清”和“浊”,本为人们对液体——主要是对水的透明度的一种表述。但由于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加上假借和引申词义的文化习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清”和“浊”这两个词,便成了人们褒贬世间人事的判断用语。古代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意思是说人在踏  相似文献   

11.
送礼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社交活动,北美人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北美人对送礼还特别讲究,也称得上是名目繁多。生日、结婚、生育和各种节日都要送礼,但在不同的节日、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送礼的礼仪也是不同的。 生日——北美人非常重视亲人、朋友之间的生  相似文献   

12.
在人的身体部位中,最能展现内心神思的就是眼睛了。因此,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除了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之外,面部要算是表情最丰富的区域了。羞愧、生气、慌张、喜悦,凡此等等都会在面部一一显露,压抑不住。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里说:“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而面部无疑是最能体现灵魂的图画。因此可以说面部表情显示着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和幸福的距离远近。“面子”这个词正是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与其说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如说…  相似文献   

13.
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 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如“散步”、“睡觉”、“游泳”、 “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从词汇意义的角度 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语法学界有的认为这种语言形式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说 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由于“离合词”的说法已为大家 所熟知,我们仍称之为“离合词”。对于离合词性质的认定,主要 可分为词说、短语说、离为短语合为词说、中间状态说、离合词不 存在说。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荣河 《当代老年》2011,(11):48-48
实在 某人去A市出差,在街上丢了一元钱,民警说:“我们一定帮您找到。”1个月后,那人再去,他丢钱的大街因修路都被挖了开来,他不禁感叹:“A市的人就是实在。”赚钱 病人拔完牙后对牙科医生说:“你真会赚钱,只用3秒钟就赚了100元。”医生回答:“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慢动作给你拔。”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说真话容易,讲对话难;而只讲真话不讲对话的人,要想在社交中取得成功则是难上加难。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的确,就一般意义而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欣赏说对话的人。 有人不赞成这个观点,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实话实说是真诚所在,更何况在某种情况下,说实话是需要勇气的;那种说对话的人,肯定是巧舌之辈。正是由于人们不了解“真话”和“对话”的分野所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要遇到因说“实话实说”所带来的尴尬:说真话原本是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6.
<正>比起现代人,宋代的女人们在生娃这件事上吹毛求疵,讲究多多。但那些讲究琐碎、神叨叨,又充满了人情味……如今的孕妈,以为自己没事听个音乐做做胎教,牢记各种怀孕禁忌就有多讲究了。这要是被宋朝女人知道了,肯定笑掉大牙:"小样儿,你们讲究的那些,都是咱玩剩下的!"你还别不信,宋代人在生娃这事儿上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没办法,古代婴儿存活率低得可怜,宋朝不仅不计划生育,政府还玩命地鼓励生产,生娃给钱给米,非常实惠。最惊奇的是,南宋的男人们还有"产假",只要老  相似文献   

17.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初九,一条轰动朝野的新闻从北京传出:翰林学士王鸿绪疏参“妖人”朱方旦诬罔君上、悖逆圣道、摇惑民心三大罪状,皇帝说“王鸿绪所参甚佳极当”。据此,内阁已向湖广总督蔡毓荣、巡抚王新命发出速将朱方旦“严拿究拟”的命令。转瞬间,一个在大清官场拥有众多粉丝的“奇异神人”被揪下了神坛。  相似文献   

18.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吴镕 《炎黄世界》2013,(2):31-31
瑞芝同志说下农村调查要真调查,不要假调查,这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遗言。拳拳爱农之心,溢于言表。 与杜瑞芝同志相识相知,缘于农村工作。我们都一辈子献身“三农”事业。我国没有农会,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被我们戏称为中国的“农民议会”,“议长”是农口老领导杜润生同志。那时会开得很长,有讨论、辩论和争论。记得1981年农村工作会议从北京开到天津,有半个来月。会上发言的勇敢者杜瑞芝同志堪称第一。会后起草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第一个一号文件,反响特好。农民说吃了“定心丸”。胡耀邦同志说今后每年都发个一号文件讲农村、农民的事(那时还没有发明“三农”这个词)。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一旦结了婚,就得“养儿防老”,因而,“养老”和“抚幼”成了人一生的基本义务。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已没有了“养儿防老”的守旧思想,他们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要事业、要爱情、要婚姻,但就是不想要孩子。这部分人被称为“丁克”一族,这是从美国传来的词,即“无孩家庭”的意思。 “丁克”们不要孩子,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出于工作方面的考虑。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活节奏和人才竞争,紧张的生存状态使人们不愿意在业余时间为子女操劳费心,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