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社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沟通交流方式,对社会群体的社交行为影响显著,相关研究也有很大跟进发展。以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来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社会环境如网络社交软件发展与普及度、周围人网络社交普及度等因素对网络社交偏好水平的影响机理与程度;2.网络社交偏好水平与现实人际交往水平的"跷跷板"效应,及前者为后者带来的利与不利影响。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进而提出一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寻找一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它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它的自身的一些优点在带给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过渡沉迷于互联网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消极影响基础上从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个人对互联网应有正确的认识、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构建纯洁的网络环境这三个方面展开对策的探讨,以到达正确疏导大学生互联网上的社交行为,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夏文婷 《现代妇女》2013,(12):72-73
当前,微博和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青年群体,很快就对微博和社交网络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微博和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发挥好微博和社交网络的优势,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加强教育引导与交流,将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4.
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交往方式,小红书已成为图书馆员重要的知识分享平台,本文主要探讨图书馆员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知识分享行为的成因、主要内容及行为特征,指出对于图书馆员来说,网络社交平台的知识分享行为是进一步深化自我认同及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交际用语形成自身相应的特点。本文通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即从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性别差异等角度来分析社交网络言语社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交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不断地扩大社交活动的地域和空间,为人们打造相对开放、平等的社交环境。大学生是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一类用户,他们往往对人际交往有着相当大的需求。为此,本文将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征,并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段烨 《公关世界》2016,(13):60-62
近日,PaPi酱一条视频制作就卖到上千万的消息,一下占据众多媒体的头条,不得不说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实在不可小觑。顺带着“网红”一词也更加火爆起来。网红是什么,顾名思义,即网络红人,一群活跃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因为某些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的人。正所谓红火红火,红的本质就是一个字--“火”,即关注度。  相似文献   

8.
王帅  抗雷  乔波  陈明艳 《现代交际》2014,(4):213-214
随着PC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高效快捷等特点迅速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新途径。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网络交往提供了开放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平台,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成功的移植到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在网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社交软件、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已在大学生之间十分盛行,且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和交流载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线上问卷调查等几种方式,对北京地区三百多名不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交流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交软件(QQ、微信为代表)和社交网站(人人网为代表)的确方便了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比于短信和电话通话费用,交流成本也明显降低。在好友组成方面,QQ和微信好友主要由现实中的同学朋友和家人组成,社交网站(人人网为代表)好友主要由现实中的同学朋友以及同一学校和地区的好友推荐为主,微博好友则多为具有共同兴趣和观点的陌生人或者组织团体组成。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与人打交道,无法逃避必要的社交。然而,有许多人在社交中不能应付自如,总觉得有些无形的东西在阻碍着他.这些无形的东西就是心理干扰。在社交中,应克服以下四种主要的心理干扰:一、闭索。心理闭索主要的表现就是: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内心活动比较多,常常反自己,很少注意别人,心理闭素对社交是极其不利的,不利于发动与别人的社交行为;不利于接受别人发动的社交行为。造成心理闭索的原因主要有:①悲观民世,认为自己已看破“红尘”,所以不想在尘世间做周旋。这一点必须克服.没有任何人能…  相似文献   

10.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37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性和社交回避及苦恼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在不同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在不同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和社交回避及苦恼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网络对政治文明的建设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在观念形态上,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政治意识文明;在制度层面上,网络促进政治制度向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政治行为活动上,网络推动政治行为文明向政治斗争的非暴力化、智能化,政治管理的现代化,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化发展。分析网络对政治文明的影响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推广,新媒体传播日益便捷,相关的监管与伦理讨论应该及早参与其中。近年来网民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并且网民中高校中的大学生占据了相当比例。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下,网络成为社交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中高校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性较为明显。由于网络社交的隐蔽性与非直接接触性使得部分高校大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脱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失德的现象。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深入思考、提出措施,防患于未然。针对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科技与音乐的深度融合,改变着音乐文化的社会属性,不仅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音乐潮流,也逐步形成了网络音乐社交特有的文化认同群体与生态。网络音乐的社交过程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审美,而逐步演变成社会群体感情宣泄、情感交流的形式。通过分析网络音乐的文化认同现象,结合网络音乐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网络音乐的良性文化生态,对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强化民众感情归属、增强国民幸福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阵地,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完成,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而随之出现的一些新兴网络社交软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化和广泛化。在这其中,大学生等青年人群体是网络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通过研究大学生这一群体来了解新兴社交媒体对人们人际交往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婷婷 《职业》2011,(2):125-125
人们的生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育决策行为,而乡村地区的生育观更是对我国人口出生的性别比平衡、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的和谐产生着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方式,社交网络已然成为高中生进行情感交流以及沟通的重要渠道,其在现实生活中所生产的价值也已远远超出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为了准确分析社交网络对高中生课余生活的影响,本文从社交网络的发展出发,对高中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据此分析社交网络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能对高中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提出有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诈骗人实施犯罪时使用的主要手段是构建虚假身份和虚假话语。在诈骗案件中诈骗者虚假身份的可信度决定了诈骗成功与否,而诈骗者要通过语言的包装来增加虚假身份的真实性。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诈骗者在犯罪过程中分别使用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作为实施敲诈的手段,以达到受害者做出言后行为的效果,即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而骗得非法财物。诈骗者在身份的选择上顺应了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9.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载体,而社交网络更是在新时代下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沟通形式,但是在获得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的泄漏为我们的网络生活覆上了一层阴影。本文旨在分析社交网络服务形式对传播的影响和微博时代下个人隐私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网络社交领域。在网络社交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中的常用词汇。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特定社会文化现象的文化负载词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因包含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准确英译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十分困难。在目的论指导下,对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和转换补偿法的英译策略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不同译法的优势与不足,对在不同语境下,如何选择恰当的英译策略,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