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社会风气及南北民俗的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晋南北朝社会风气及南北民俗的交流张承宗,孙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南方历经孙吴、东晋及南朝,逐渐由尚武转变为儒懦。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虽然吸收了许多汉族文化,但其尚武精神依然不减。终此一段,由于北人南迁,胡族内徙,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萨满教与南方民族民间宗教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和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宗教的比较分析后指出藏族的苯教巫师、彝族的苏尼、纳西族的桑尼以及羌族的端公等民间巫师和北方民族萨满的巫师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南方民族的一些民间宗教也可以纳入广义的萨满教范围内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北魏(386——535)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太武帝拓跋焘在位二十八年(424——452)他以显赫的武功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并强化文治,使以拓跋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加速汉化,由原始社会末期部落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无愧为这个时期鲜卑族、以至北方各族的一代天骄。  相似文献   

4.
元代汉族、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高句丽、渤海、回鹘、党项、畏吾儿等多族共居,文化上各族相互涵化,多元文化并存且共同发展,带来了元代经济、科技、民俗、婚俗、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特质,受北方草原文化和西域商业文化的影响,有元一代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鲜明的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流行此种说法:“蛮”为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称呼,“蛮”即“野蛮“、“不开化”之义,“蛮”字从虫,即表示不把他们当人。如《民族语文》82年1期37页:“从意义上看,‘蛮’是个贬称,古代泛称南方少数民族。”白耀天《僮族源流试探》:“(有的人)不审慎地考证就把史书上的‘蛮’……完全加在僮族的头上,试想僮族怎么能接受呢?我们知  相似文献   

6.
唐代以前,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用汉语汉文创作的书面文学作品十分罕见,即便有,也多半是用汉文记录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或翻译之作,如《越人歌》、《白狼歌》、《行人歌》、《巴人歌》等。自唐代开始,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直接用汉语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现象逐渐兴起,且一发而不可收。本文拟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自汉代以来,由华夏族演变而来的汉族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它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上也高于其它兄弟民族。汉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已…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的汉文化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出于统治需要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接受汉文化。当时接受汉文化不是某一地区或某个民族的现象,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普遍现象。具体说包括匈奴、卢水胡、羯族、鲜卑慕容氏、秃发氏、氐族、羌族等。汉文化修养的提高,带来其自身的进步。这种进步又引起少数民族贵族从抵触到热衷于汉文化。长期以来存在于胡汉上层之间的华夷界限也逐渐淡薄,从而带来北方民族关系的缓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或者说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北魏统一北方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客家是个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原南迁汉族与南方畲族等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族群.本文重点阐述了传统客家社会宗族合力创族学、设学田之俗,进而分析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观念在民间信仰、居住建筑及装饰、民间熟语与童谣儿歌及其它民俗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六日至十日在我国美丽的边陲城市——辽宁省丹东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北方各省、市、自治区的满、蒙、回、藏、朝鲜、锡伯、鄂伦春、汉族等十余个民族的专家、学者及教学、理论工作者,同时,还有辽宁省、青海省(?)丹东市的有关领导和该市的大专院校、社联、报社的有关同志,南方的少数民族也有代表参加,共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殷商日寸期民族就很多,春秋时,中原还有少数民族,直到战国,汉族先民才基本上完全占据中原。当时把中原以东各族称为东夷,居住西方的称西戎,北方的叫北秋,南方各族一概称南蛮。青海当时是西羌,属于西戎。分布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先民,早在殷商时代就创造了甲骨文,铸铜冶铁,先于国内各民族使用金属工具和兵器,且出现商贾,以玉器和海贝为货币进行交换;他们发展农业,把中原大地开垦成肥美  相似文献   

11.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汉族和各少数族来往频繁,融合紧密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兰州西方北方的少数族以游牧虏掠为生,由于各族统治者的挑拨,隋唐以来形成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兰州不时受到侵扰,北方有突厥、回纥的侵入,西方有吐谷浑与党项族的内迁。安史乱后,河西陇右陷入吐蕃,直到宋代。在这期间,由于双方统治者的利害冲突,也曾经发生过战争,自然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唐代处理民族关系一般比较宽厚,因此,战争比起和平友好来说,毕竟是一时之事,战争绝不能代替和平相处成为历史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族际通婚即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在我国,族际通婚主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通婚联姻两种基本类型。本文谨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汉晋之世夷汉通婚的"遑耶"制度,以及南诏、大理时期和元明以来的族际通婚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的跨族叙事擅长以拟血缘的方式模拟同胞手足之情、父母子女之爱来建构蒙汉族际之间跨族成长的故事,以隐喻中华多民族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文化亲缘关系,并着力突出多民族互动的地理与地域文化意义,暗示跨地域成长和生活实践可以实现民族的混血,达到民族文化的相互流通和异族生长。同时,很多作品在展开文化差异与碰撞的想象时会通过“人在他族”的创伤性体验强调语言障碍、文化隔膜和被排斥感,隐藏着一种融入他者、异文化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4.
论改革开放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核心是经济权益。作者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①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汉族地区相比,经济比重、发展速度、人均产值和收入都过低。②利用东部沿海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展对口支援和横向经济协作,互得实惠。③地区间、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的“竞争”是冲破传统习惯势力,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及增强企业潜力的好事。④族际人口的双向流动加深了学习了解、打破了地区民族界限,相互得以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经历了从“五族一家”到“中华民族一家”的演化过程,“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相继成为表达“民族之统一”、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象说法,而其最初形态即为与五族共和观念相适应的“五族一家”之说法,孙中山及之后的北洋政府文告都曾频频提及“五族一家”一词。南京国民政府仍会在某些涉及民族事务的文献中使用“五族一家”等提法,后来国民党当局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以“宗支关系”定位国内“族群”关系,较少提及“五族一家”;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并阐述了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大家庭的思想。当时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内涵包括: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黄帝或“炎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符号,“中华民族”这一名号所包括的国内各族同属于以黄帝或“炎黄”为“共同始祖”“人文初祖”的大家庭;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人常以“亲属关系”定位现实中的民族或族群关系,视其为血缘相通的宗支与亲如同胞的兄弟民族;各派政治人物、各个民族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内的中华民国领土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封建政权趋于式微.而早就活动在塞北的匈奴、鲜卑等部族,纷纷南逼,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称雄中原,干戈迭起,在黄河流域形成了罕见的纷扰局面.山西一域,表里河山,攻守皆利,足以对毗邻地区形成威慑力量,故而得到各族统治者的重视,该地区的交通就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以平阳、河东、河南、河内、弘农诸郡建置司州,而实际上以邺(今河南安阳市北)为根据地,经营北方.据有关史书记载,是时邺地与上党的交通相当便利,能够进行大规模  相似文献   

17.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中原汉族与边境各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与东北及北方胡人的关系上,尤其与匈奴族的关系较为紧张。 匈奴是公元前三世纪在大漠南北兴起的游牧民族,主要从事于畜牧业,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与对自然的依赖性,就决定了它发展的脆弱,时兴时衰,有时需要将剩余畜产品输入中原,有时又需要中原地区农产品的供应。所以,匈奴单一的经济对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的依存性。同时,匈奴在这个时期,正是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本性决定了这个政权对内统治的残酷性及对外的掠夺性。为了掠夺财物和劳动力,他们经常发动对中原王国的战争,以满足其贪欲。因此,汉族统治者越是扼制和封锁两族的经济贸易和往来,这种掠夺的战争就往往加剧。  相似文献   

18.
辽·金·西夏     
《中文信息》2007,(6):00-107
公元十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建化过程。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旗建立了“金”。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旅,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旅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这种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9.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或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或从内心仰慕先进的文学艺术,积极接受各族尤其是汉族的文艺成果,在儒学、文学、玄佛等艺术审美层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十六国各族在与其他民族艺术审美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中,逐步完成了其文艺接受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就广西少数民族教育特点作初步探讨,并根据这些特点,对发展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事业谈些粗浅见解。一、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群众居住分散,交通极不方便;办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设置校点,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族别结构、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群众居住状况有密切关系。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族别多、分布广、各族人口数量悬殊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