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及学科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始于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接触与认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对于这一热潮的出现和走向,我国学术界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但长久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国外的中国研究缺乏统一的称谓,有的称“汉学”或“海外汉学”,有的称“中国学”或“国外中国学”。本文回顾了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并对其学科称谓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在80年代前期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已经在香港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制度安排,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战略构想,其意义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其所解决的现实政治问题,而成为一个构建中国人新国家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指导方针。香港的顺利回归及其回归后的持续稳定繁荣,都仰赖于“一国两制”这一创造性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在这个意义,邓小平是当之无愧的香港回归这一千秋功业的奠基者和开拓人。“…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璠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璠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5.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早年以黑格尔哲学思想研究享誉学界。近二十年来,张先生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以“万物一体”为主纲的新哲学观。新哲学观把哲学定义为人生境界之学,强调“万物一体”就是真善美的统一。这一致思取向继承了“五四”以来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诸家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统一。新哲学观的提出,是张世英先生哲学思想日臻圆融的重要标志。这一新哲学观对于促进国内哲学、伦理学、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本刊特推出一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关注,激励原创思绪,激发思想活力,共同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思想成果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6.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早年以黑格尔哲学思想研究享誉学界。近二十年来,张先生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以“万物一体”为主纲的新哲学观。新哲学观把哲学定义为人生境界之学,强调“万物一体”就是真善美的统一。这一致思取向继承了“五四”以来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诸家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统一。新哲学观的提出,是张世英先生哲学思想日臻圆融的重要标志。这一新哲学观对于促进国内哲学、伦理学、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本刊特推出一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关注,激励原创思绪,激发思想活力,共同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思想成果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7.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早年以黑格尔哲学思想研究享誉学界。近二十年来,张先生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以“万物一体”为主纲的新哲学观。新哲学观把哲学定义为人生境界之学,强调“万物一体”就是真善美的统一。这一致思取向继承了“五四”以来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诸家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统一。新哲学观的提出,是张世英先生哲学思想日臻圆融的重要标志。这一新哲学观对于促进国内哲学、伦理学、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本刊特推出一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关注,激励原创思绪,激发思想活力,共同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思想成果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8.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界的元老于光远先生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把“自然辩证法”喻为“大口袋”,或日“学科群”。这个口袋确实很大,除了囊括当时已经着力研究的对象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史等学科外,也把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和综合性的、其他学科不予关注的研究领域纳入其中。例如,科学学,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9.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早年以黑格尔哲学思想研究享誉学界。近二十年来,张先生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以“万物一体”为主纲的新哲学观。新哲学观把哲学定义为人生境界之学,强调“万物一体”就是真善美的统一。这一致思取向继承了“五四”以来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诸家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统一。新哲学观的提出,是张世英先生哲学思想日臻圆融的重要标志。这一新哲学观对于促进国内哲学、伦理学、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本刊特推出一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关注,激励原创思绪,激发思想活力,共同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思想成果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0.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璠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1.
问:杨义先生你好,读了你的大作《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年) ,很受启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你是什么时候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一构想的?中国的文学研究已有很长时间,你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一构想?杨义(以下称杨)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一构想或理念的提出,大致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我多年来从事文学研究,不断进行探索、思考的结果。我从事文学研究2 0多年,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到中国古代文学,从叙事学到诗学,又到图志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要把这么大的学术系统整合起来,就需要一个整体的…  相似文献   

12.
方克立教授是 2 0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早在 6 0年代初 ,初涉学坛的方先生就在与李景春先生、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讨论中崭露头角。 80年代初 ,他又与张岱年先生、汤一介先生等学者一起在国内首先倡导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 ,并撰著和出版了“文革”后第一部中国哲学范畴史专著《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在 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讨论中 ,方克立教授成为大陆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进入新世纪 ,全球化时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走向问题又成为方先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中西古典学”是林志纯(日知)先生学术成熟后用力最深的方向,是先生一生学术的精华所在,其中寄托着对未来中国世界古代史乃至整个史学研究工作的希望。林先生在讨论“中西古典学”的时候,并没有首先抽象地探讨学科划分之类的问题,而是用一种研究规划的方式勾勒出“中西古典学”的问题意识、时空范围、基本立场。本文根据林先生的理论勾勒和具体研究实践,试图重现“中西古典学”的框架,并对其中有争议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希望对当前关于“古典学”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大众文艺精神取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机制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随之急剧裂变,呈现多元化走向,形成精英文艺、大众文艺、主流文艺三板块交叉发展的格局。尤其是大众文艺迅猛发展,成为学界瞩目的文学艺术潮流。因此,学界加强了对大众文艺的研究并提出众多的评判标准。从精神取向角度来看,1990年代大众文艺起于消闲娱乐,于中暗含“意义”与“精神”以及某种乌托邦因素,具有世俗关怀意识、灵与肉的变奏、寻找精神家园、表述现代人精神痛苦等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总的说来,对李白研究远不及杜甫研究兴盛。无论是诗歌的笺注、年谱的编撰还是诗句的评点、诗艺的探讨,都表现出研李者少,习杜者众的态势。唐以后,杜诗研究不断发展,金人元好问正式提出“杜诗学”这—概念,标志着杜诗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杜诗学有了长足的进展,廖仲安、张忠纲、许总等先生都曾在这块园地中辛勤耕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胡可先先生新近问世的《杜甫诗学引论》(下简称《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一书,在前人…  相似文献   

17.
《鞍山社会科学》2007,(3):F0003-F00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陶渊明研究因其成果丰硕而被誉为“陶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广选学、雕龙学、李杜学、诗学、词学、曲学、红学一道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十大分支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陶行之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既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它是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为整个民族、整个生活现代化而进行的活教育,它“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做“与时代俱进”的现代人。他批评传统的死教育与生活分离,“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赶考“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这不是对“应试教育”弊端入木三分的揭露么?陶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做“知、情、意”、“真、善、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学者在对国学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析中国和平崛起及其软实力明显不足的现状,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本土"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的构想: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探寻、把握和提炼,进而向世界展示一种新的中国视野、中国形象,总结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经验,构建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学理论体系,使中国学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摆脱西方理论的价值评判和负面影响,以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学术精神与西方学界展开平等的对话.如此远见卓识的构想,反映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及对塑造21世纪中国新形象、推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深入把握 2 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说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即 :小说文体研究、小说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 ,认为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国小说学研究的整体内涵。而我们以往的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过于强调所谓的“理论思想” ,忽略了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以“小说学”为观照视角一方面是为了突破以往的研究格局 ,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小说学研究更贴近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实际 ,将中国小说学研究与中国小说史研究融为一体 ,从而勾勒出更实在、更真切的古人对“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