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据《信息时报》报道:近日,在"与中学生家长商谈孩子的性、恋、生活观"的专题讲座中,广州市计生局副局长段建华的观点"家长宜亲自将安全套放进12岁至15岁孩子的书包里"引起了热议。  相似文献   

2.
戏外徐秀琳     
意达 《老人天地》2008,(3):49-49
在春节期间热播的电视剧《大过年》中,观众又见到了熟悉的老演员徐秀琳。徐秀琳是北京人,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不到4岁父亲去世,徐秀琳的母亲拉扯着她和哥哥妹妹3个孩子。1970年,徐秀琳36岁的哥哥在"文革"中被迫害  相似文献   

3.
正6岁的女儿很要强。她总想第一个到幼儿园,第一个吃完饭,放学后第一个被接。她经受不了任何挫折,作业没得满分就会崩溃大哭,老师没选她参加节目就会一边哭一边求老师让她参加直到"得逞"为止,别的孩子有的东西她也要有。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好说歹说,但她有本事一直哭,直到我最后缴械。这么下去如何是好?6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了完美敏感期,想赢怕输很正常,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想拿"第一"的感受,而不是否定甚至打击她。在日常生活中,少传递些结果导向的评价标准,淡化得失、输赢,多关注孩子做事的过程和态度;孩子玩游戏、吃饭时,家长不要过于强调"输  相似文献   

4.
12年前他在煤矿打工时,1岁多的儿子被歹徒抢走。为了找到孩子,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花了40多万元钱,落得个一贫如洗,靠救济生存。12年后,警方将嫌犯抓获,并找到了丢失的孩子。然而,此时已13岁的孩子和"养父母"建立了深厚感情,作为"独子"被宠爱着,并受到良好的教育。面对现状,考虑到孩子的前途,他含泪决定:让孩子继续与"养父母"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司空见惯的事实现在,在我国城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0~3岁的时候,因为太小还上不了幼儿园,绝大多数只能留在家里。为了让孩子有个玩伴儿,家长们想尽了办法:他们有的在网上给孩子找伙伴,有的去各种各样的"亲子园",还有的在居住的小区内组织"亲子俱乐部"……  相似文献   

6.
孩子从出生到6岁,父母对孩子都是满眼的欢喜,笑也可爱,哭也童趣;孩子18岁之后,亲子关系又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各自安好,便是晴天。唯有小学中学阶段,是没有岁月静好的,学习与手机、假期与课外班、成绩与别人家的孩子,矛盾丛生,鸡飞狗跳。"你怎么这么笨""看你懒的""怎么就不如别人""真是不求上进"……这些6岁前根本听不得的言语,别人敢说一句我们能上去打架的话,在6岁之后从父母嘴里流畅地说了出来,对象就是自己孩子。  相似文献   

7.
孩子1岁多时,老公因车祸离世了,从那以后我一个人带着孩子,也没有再婚。孩子大了后问我爸爸去哪里了?我撒谎说去国外出差了。但久而久之孩子不信了,出于无奈,我花钱给孩子租了个"周末父亲"。对方人很好,孩子也很喜欢他。我们不可能组成真正的家庭,只想先这样"骗"孩子。可是万一孩子哪天识破了,我怎么办?孩车着  相似文献   

8.
你们的孩子并非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之渴望"为自己生的子女。——纪伯伦·哈利勒大卫——我的隔壁邻居,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有一天他正在教他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的割草机。当他正教他如何在尽头将割草机掉头  相似文献   

9.
做好父母     
<正>?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而愧疚我是在海外工作的爸爸,孩子两岁。我知道,2!3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刻,但我每年只能见孩子3到4次。我父母和妻子一起带儿子,他只跟他们亲。每次回到家,儿子都不认识我,刚混熟叫我"爸爸"了,我又不得不离开。这让我失落、愧疚又无助,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的质疑精神在华中科技大学家属区,姚国华被称为"神人"。之所以"神",是因其"超常规"的育儿方法,其雷人事件包括:初冬,家属区背面的喻家山上,在登山锻炼的人群中,一个长着络腮的男子,抱着两岁多的孩子,边上山边给孩子脱衣服,等爬到山顶时,孩子已经被脱得一丝不挂。熟悉的人都知道,姚国华父子又出来活动了。仲夏,伴着轰隆隆的雷声,  相似文献   

11.
朱光 《现代交际》2008,(2):24-25
他们依旧怀揣梦想,像孩子一样热爱卡通,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拥有天真的梦想一只没有耳朵、害怕老鼠的机器猫"哆啦A梦",出生38年,影响遍及全世界。它的胖肚子里有一个万能的百宝袋,可以帮助弱小的孩子实现更强更大的梦想。不少当年的孩子,长到三十多岁之后,依然对这只猫的法宝,念念不忘。这就是"哆啦A梦粉丝"。  相似文献   

12.
李保 《老年人》2013,(6):14-15
今年85岁的离休教师陶珍,28年前不幸患上卵巢癌。在生命"倒计时"的岁月里,陶珍置生死于度外,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助、教育、资助贫困家庭孩子的"蓓蕾行动"中,先后帮助和资助了526名孩子。28年后,她不仅创造了生命奇迹,同时也因广施仁爱而受到世人的赞佩。乡里苦妹子小艳,上中学的费用老人全包小艳是陶珍帮助和资助的526名孩子中的一位。小艳出生于邵阳市新宁县一个山区农家,爸爸、妹妹患病,外婆  相似文献   

13.
<正>家庭成员:好好,5岁半懒猫妈妈友童大胡子爸爸友童想用"懒妈"这个名字提醒自己,抑制住在不该做的时候去帮助孩子的冲动。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包办相比让孩子自己做,反而更省心。但是,做一个不帮孩子的"懒"妈妈,才能培养孩子在生活上的自立自主能力,不要再做"勤快"妈妈养出懒孩子的蠢事了。  相似文献   

14.
<正>孩子1岁多时,老公因车祸离世了,从那以后我一个人带着孩子,也没有再婚。孩子大了后问我爸爸去哪里了?我撒谎说去国外出差了。但久而久之孩子不信了,出于无奈,我花钱给孩子租了个"周末父亲"。对方人很好,孩子也很喜欢他。我们不可能组成真正的家庭,只想先这样"骗"孩子。可是万一孩子哪天识破了,我怎么办?孩车着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个命运多舛的人。12岁那年遭遇车祸,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人生从此多了一张"残疾证",用我们村里那群小屁孩的话就是"你看,她是个瘸子!"初中毕业后我就没继续读书了,15岁那年,父亲重病离世。母亲南下打工挣钱,我在家既当姐又当妈,照顾9岁的弟弟。为了急于摆脱家庭,20岁生日刚过我就结婚了,但我的婚姻一点都不幸福。孩子4岁时,我向"三观"严重不合的丈夫提出离婚。我带着孩子,无处可去,母亲骂骂咧咧地收留了我,她也帮我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别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至于大一点的孩子,建议只看优质节目。很多孩子都喜欢长时间"挂"在电视机前,大人拖也拖不动,电视怎么也关不掉。电视看得太多,不但对眼睛极为不利,对体能、智力、脑力的发育也会有影响。因此,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别让两岁以下的小孩看电视,至于大一点  相似文献   

17.
四个孩子被诊断为脑萎缩,且"活不过30岁",而丈夫又忧郁而终,面对残酷的现实,江西省新千县周小莲不仅用赢弱的身躯,10年风雨无阻背着孩子上学,而且用博大的母爱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让他们闯过"30岁鬼门关"。  相似文献   

18.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父母都陷于一种矛盾状态:自己亲自带吧,确实没时间;让爷爷奶奶带吧,又怕老人过于溺爱孩子、教育观念陈旧,而且长期不相处,孩子还跟自己不亲。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有大约70%的孩子正接受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其中有70%的儿女对祖辈教育不满意。最近,一位名叫乐善耀的老人出了本教育版的"孙子兵法",专门讲如何教育孙子的。这可是老人亲身的经历,"假痴不癫"、"声东击西"等绝妙的三十六计,给爷爷奶奶们出了不少好点子。谁说爷爷奶奶就教不出好孩子?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暑假,我把13岁的女儿送到了农村姥姥家,目的是让她更珍惜她在城市的优越。哪曾想去了农村20多天,她竟"嫌弃"城市而爱上了农村:"这里孩子不上兴趣班"、"这里的孩子很自由快乐"、"这里的人没城里  相似文献   

20.
心理专家发现,对自身仪表的重视与否,将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及一生的心理成长。那么,过分地注重外表会不会影响学习,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仪表习惯呢?中国的家长总是喜欢为自己的孩子做主,"他还小呢"是最常用的理由。其实,说出来可能让人吃惊,孩子从两岁开始,就已经对自己的形象有意识了。那个阶段,孩子刚刚建立起"我"的概念,自我意识逐渐提升。家长不要怕他"小",应该主动和孩子沟通他的穿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