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是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职业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系统、科学和规范的就业教育。分析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特点,提出全程化就业教育系统论。全程化就业教育对策建议制订科学系统的就业教育计划,突出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和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谈起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理念时,周智文副院长十分干脆。自2000年以来,在每年毕业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5%,机电一体化类专业每年就业率达到100%。这几年,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工作做出了特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业率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其关键在于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归根结底就是要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开发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瓶颈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大学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毕业生就业率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进行归因探析,并论述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协调指导,高校以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职业辅导、创业创新教育为重点,学生自我职业发展"的就业指导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关系密切。前者无论在制度体系、认证方式、考试性质和鉴定内容等特点上强烈影响着后者的发展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把教育、培训、就业和企业制度联在一起的纽带,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职业技术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尤其应侧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中推行学历和国家职业资格“双证”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决定未来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时候,重新审视和调整高校毕业设计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权变模式的毕业设计,对于大学生成功走向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供需矛盾,本文从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机制、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开辟就业渠道 4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它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命运,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技术高师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技术高师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事关高等职业师范教育生存,而且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性、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从技术高师本身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供需矛盾,本文从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机制、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开辟就业渠道4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它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命运,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统计大学生就业率过程中出现了虚高现象,影响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侵害了公众知情权,损害了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淡化就业率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建立毕业生的跟踪制度,从大学生就业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衡量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烨  司端锋 《南都学坛》2006,26(5):104-108
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从贸易渠道来看,纺织、化工、机电等行业就业量将会减少;从外需向内需转换的结构调整渠道来看:由于总需求在人民币币值上升之后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从总体而言,总就业也是保持相对平稳。为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要发展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诱导资金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投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来充分吸收社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主体行为下的失业安置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政府宏观就业政策的调控应该以劳动者为主体;在政策导向的调整中,淡化劳动市场的政府行为,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用市场行为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政府就业决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回答如何从人力资本角度发挥人工智能对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促进,减少可能的就业替代。在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上,实证研究验证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会被机器人取代,而是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储备。研究结果还表明,从劳动力市场出发,现代服务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很大需求空间;从个体出发,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现提供人力资本保障;从高校出发,国际化学习和赛事平台等支持环境能够帮助毕业生增强社会适应性以及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水平。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进一步遵循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外部发展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在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基础上助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就业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劳动就业安全问题是关系劳动者基本生活保证的根本 ,是关系社会经济安定的根本条件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大幅度增加 ,中国劳动力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挑战 ,在这种大环境下 ,研究中国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 ,应正确分析外企员工的就业安全现状和原因 ,并力求寻找一系列提高中国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就业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许多影响.本文提出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就业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其进行人生设计与就业决策,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职业资格准入以及市场管理等就业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与化解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凸显。造成这种矛盾的制度、社会原因是脱离市场需求的大规模扩张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胀机制。为此,必须考虑社会就业机会,调整高等教育本身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透明度,同时扩大院校自主权,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职专科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而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高职专科生自身因素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以提高高职专科生的综合素质 ,保持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加强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 ,争取更多的组织和个人的支持 ,努力提高高职专科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8.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众多,通过对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并结合他们高考志愿填报和毕业就业去向情况,从少数民族成长环境、家庭影响、中学教育、大学专业教育、择业观念变化、就业选择等多方面,分析讨论少数民族学生对职业发展、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职业能力培养、择业偏好等认知方面的特点,客观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发现的问题,从多层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地大物博,壮观富饶。西部企业用工、职工继续教育、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观念保守、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转变办学观念;健全配套法规,为西部职教保驾护航;专业设置贴近市场;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断更新;校企联合扩大交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养;大力发展职业资格教育,结合工作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大批量培养西部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城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自然新增劳动适龄人口和退伍军人的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客观经济条件的局限、个人择业观念落后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等。通过对未来十年就业形势的预测可知 ,黑龙江省城镇的就业压力将是长期存在的。针对以上问题 ,近期内应着力发展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 ,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加强待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长期中则应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着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 ,并促进国有单位职工向非国有单位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