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直辖,国之盛事。重庆未来的发展,牵及长江上游、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之大局。巴渝(传统)文化、陪都(抗战)文化、红岩(革命)文化,三峡(天人)文化构成了新重庆文化的四大母题,并孕育出“自强不息,和合创新”的重庆文化精神。两江汇流、亦山亦水的独特自然环境与本世纪三次大规模移民所造成的复合型地域文化特色及人才资源,是促进新重庆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重庆文化的现状与重庆今日的地位极不相称,新重庆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再创辉煌,在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首富之地”的同时,也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首善之区”  相似文献   

2.
红岩精神是历史留给重庆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虽植根于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 ,但它却能融于并丰富红岩精神的内容 ,因此 ,在当今我们大力提倡弘扬红岩精神 ,全面振兴重庆之际 ,不能不十分注重发扬“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 ,充分发挥重庆在进一步促统战、促团结、促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南方局抗战时期在重庆培育的红岩精神,与日本军国主义这一时期对重庆的大轰炸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庆大轰炸从反面教育了重庆人民,成为红岩精神产生的催化剂;重庆大轰炸极大地激发了重庆人民的革命精神,为红岩精神的产生增强了精神力量;重庆大轰炸使全体重庆人经受了严酷的考验,为红岩精神的产生拓展了精神氛围和群众基础;“红岩精神”的得名,也与重庆大轰炸有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红岩精神是南方局培育出来的,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用炸弹炸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红岩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特定时代方位、特有文化土壤、特殊斗争环境中生成的具体革命精神,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质。准确认识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应着力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去把握。从理论之维看,红岩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近代重庆地方文化的土壤,是伟大建党精神思想的传承发展。从历史之维看,红岩精神熔铸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奋斗历程,是伟大建党精神初心使命的延续传承。从实践之维看,红岩精神凝结于中国革命重要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对伟大建党精神鲜明特质的内在彰显。  相似文献   

5.
重庆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它们共同为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饮食与火锅文化等。  相似文献   

6.
论述红岩文化的兴起、特色及其发展历程,展望其面向21世纪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媒体在红岩文化的传播及其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媒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挖掘热点新闻——大屠杀惨案,为红岩艺术作品提供展示平台,记录并参与红岩文化活动,引导广大读者认知红岩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网络媒体积极创建传播红岩文化的电子景观,集聚丰富的红岩文化信息资源,构建红岩文化的交流空间,开展互动体验活动,释放其文化传播的巨大能量。红岩文化是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媒体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红岩文化的发展,影响和重塑受众的观念世界,增强了红岩文化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红岩精神辉映万代——读《英烈血凝万代心》1991年4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为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题词:“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40多年前,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一大批革命志士以他们...  相似文献   

9.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0.
矗立于重庆大门的文物珍品《朝天门广场赋》孕含丰富文化内涵。载体为辞赋,具铺张适度,张弛有致;骈散间杂,善于用隅;引典精当,推陈出新;抒情状物,自然天成等特色。实体凸现巴渝文化的多维性,涵盖古城的传统文化、山城的近代文化、抗战的陪都文化、革命的红岩文化以及新重庆、大重庆的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以五四精神为源头,历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直至西柏坡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成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重庆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形象资源的城市。它壮美瑰丽、特立独行、璀璨梦幻的激情景观:豪爽耿直、热情火辣的激情民风;吃、穿、行、玩、说的激情生活;热情奔放的激情艺术;凌寒吐艳的山茶花,热情粗犷的黄桷树,浴火重生的火凤凰;直辖以来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的激情发展;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长期受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交融的历史文化等。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对激情的诠释,“激情之都”无疑是对重庆历史特点、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最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产物。"红岩精神"体现了一种忠于理想、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大胆开拓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团结进步的革命风格。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红岩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关系到我国在本世纪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人才 ,他们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综合才能、又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弘扬“红岩精神”有助于培养西部地区青年人才的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奋发有为的精神 ;有利于开发大西部留住人才、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弘扬“红岩精神”,要结合西部地区的特点与青年人才的特点 ,这样才会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背景和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这个特殊斗争环境中,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中国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艰苦的统战工作斗争实践的磨练,孕育和锻造了我党具有鲜明历史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红岩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精神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抗战精神”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集中体现,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而顽强战斗的“韧”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艺术界,代表政治精神的“红色文化”经常出现在创作作品中.这种设计风格早在20世纪初期已经形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政治的变革也表现出一些新形式的精神风貌,并于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到了21世纪早期,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了解红色文化,重点研究红色文化在当地视觉艺术创作中的表现特点,摸索出红色文化和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共同点,进而推进红色文化的成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重庆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战文化.在建党百年来的统一战线发展历程中,重庆统战文化历经孕育、萌芽、兴起、转型发展、快速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等6个阶段,取得了丰富成就,现已成为重庆统一战线的独特精神标识和重庆历史文化体系的主体形态之一,是激励重庆统一战线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推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精神在重庆的落地落实落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重庆统战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华西村是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的典范,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引领全国的同时,华西人也创造了独特的“华西文化”。华西经济社会发展孕育了先进、丰实、充满活力的华西文化,华西文化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华西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华西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为“吴仁宝精神”,这种精神在华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凝结成华西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华西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发展内在活力的根本途径。作为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和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文章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经历的四个阶段:从初步展开到稳步推进,再到取得重大突破,以及目前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并剖析了30年来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推动重庆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其雅俗共赏、幽默风趣的语言里透视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深层意蕴,他思考、关注着人的本性,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围城》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20 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