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四川比较文化研究会(筹),于1989年元月29日至31日,在我院召开了首届比较文化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52篇,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1.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有的同志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陕西、山西、河南、关中,其发展走向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在文化研究的现状上,有的同志认为不应只注重官方记载、古书典籍,忽视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及中国历史上的朝贡文化。有的同志认为应当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别的文化比较研究,以揭示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明确地把否定之否定作为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指出:“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81页)但是,在我国有的同志对这一规律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这个规律。本文想对这一问题提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好多同志都优心忡忡地注视着学术界资产阶级思想的泛滥,好多同志都为许多报刊的悖离双百方针和马克思主义方向而叹惋、愤慨.这里不妨从一篇文章——姜锡东同志的《关于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几个问题》——的遭遇谈起,也许从某一个侧面更能看到上述情况的严重.1987年第五期《历史研究》发表了王和周舵同志的《试论历史规律》一文.应当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值得认真探索的好题目.历史的规律究竟是怎样产生和发展变化的,?人  相似文献   

4.
富田事变考     
《略论“富田事变”的性质及其历史教训》发表以后,有的同志深表赞同,有的同志不以为然,并运用了一些历史资料写了不同观点的文章。为了分清“富田事变”这一历史问题的是非,本文打算从有关决议和史料中再作些考究。  相似文献   

5.
今天,来自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及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聚集一堂,就建立上海学的问题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着融洽、热烈而活跃的气氛。这是一次学术盛会,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与会同志的支持。在这里,我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上海学”现在对人们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上海研究却由来已久。在座的各位中有许多同志是上海研究的专家,有的是上海经济的专家,有的是上海文化的专家,有的是上海人口的专家,有的是上海历史的专家,还有的是上海艺术、科技、教育、地方法制、建筑等各方面的专家,道涵同志则是上海问题的专家,是治理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专家。实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对晚清创作与小说批评的影响很大,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来,不少同志对这一理论表示了肯定的意见。有的说它“代表着当时先进文学思想的最高水平”,有的认为“作者已经谈到了小说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涉及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等问题”,有的断定“他比较明确地揭示了小说形象化和典型化这一基本艺术规律”,因而礼赞它是“高论千言出胸臆”,等等。然而,当我们细读梁启超的有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历史发展的合力就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有的同志认为,历史发展的合力只是各种意志形成的一种合力;也有的同志认为,历史发展的合力只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我认为这些意见,都是因为没有深刻地理解恩格斯  相似文献   

8.
有比较,才有鉴别。苏州大学历史系董蔡时同志所著《左宗棠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广泛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使一些已有的认识更加明晰,原来模糊或不符实际的概念得以澄清。用这一方法研究、评价左宗棠这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或者可为说是更为恰当、便捷的,因为历史提供了大量可资比较,并可以从中得出明确结论的材料,既有在许多方面和左宗棠形成鲜明对比的曾国藩、李鸿章(在另外一些方面,左宗棠和他们又是相同或相近的),又有左宗棠师法、承继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人(在一些方面,左宗棠和这些人物又有所不同)。《评传》论列了左宗棠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行。左宗棠镇压农民起义用兵诡诈,慓悍横蛮,心狠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3月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对文艺历史上先进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创作方法的产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应当提倡的一种较好的创作方法。但近几年来,有的同志否认这一创作方法的科学性,认为它没有存在的基础,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其至有的同志还认为它是“左”倾思潮的产物,对社会主义文艺起了很坏的影响。对这种否定“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意见,我不能苟同。本文想就这一创作方法产生的基础,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陕甘爆发的回民起义,是当时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各族人民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对其历史作用,史学界给予了应有的肯定。但是,对这次起义性质的看法,却有着较大的分歧。1963年,我曾著文认为,这是一次“反抗清的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指出:“这次起义具有突出的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点”。有的同志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革命”。另外,也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11.
《学术论坛》在1979年第一期上发表了《韦拔群烈士传略》一文。该文对韦拔群烈士的生平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对韦拔群烈士的历史功绩,也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有益的见解。这对进一步研究韦拔群烈士和右江革命斗争史都是很有帮助的。读了以后,深受教益。但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有的地方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今仅以个人窥管之见,提出一些看法,作为引玉之砖,以就教于从事党史、右江革命斗争史研究的同志们。 一、关于毛泽东同志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提法。 该文说:“1925年1月,韦拨群同志和他的战友陈伯民同志经历种种艰难险阻,绕道到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提出发挥地区优势的方针之后,理论界多数同志认为应该用“比较成本费用”作为衡量优势的标准;有的同志认为这一方针是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一种应用。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选择成本原则是发挥地区优势的理论依据,并具体分析和论述了这一原则的内容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海学”能成为一门学科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也有的在能与不能之间徘徊,思索。可见,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对象学的角度来探探“上海学”的虚实,看看它是否能成为一门学科。随着科学学的发展,科学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格局。科学学是研究科学发展一般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问。具体来说,它研究的基本课题是:确定科学研究对象的准则,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科学概念、术语、范畴体系的建立,描述科学的历史发展,论证科学系统,揭示科学规律和原则,阐明科学的功能和应用等。于是科学学也就逐渐脉生出一系列的分支学科,如对象学、方法学、术语学、历史编纂学、系统学、规律学、实践学等。对象学就是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原理.对毛泽东同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出了许多成果.这对我们认识、领会毛泽东同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很有助益.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内蕴,在其形成过程中,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因此,必须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加以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历史比较研究”是中外史学界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事物、人物、思潮和学派等等,通过比较、对照判明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辩证推理形式问题是辩证逻辑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逻辑界,有的同志根本否定辩证推理形式的存在,有的同志虽然肯定它的存在,但对究竟存在哪些辩证推理形式却不甚了了。因此,辩证推理形式问题一直是我国辩证逻辑论著中的空白或最薄弱的环节,而这种状况也正给否定辩证逻辑是逻辑的同志以借口。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比较系统地探讨,并希望它能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同志曾在陕甘宁边区战斗生活十三年。这十三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领导中心,成为全国模范的根据地。研究和总结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对于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牢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研讨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意义非常重大。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经验内容是丰富的、广泛的,包括政  相似文献   

18.
论毛泽东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贡献刘永洪历史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任务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阐明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揭示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研究现状与研究历史,注意发挥历史科学的战斗作用。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宏...  相似文献   

19.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少同志都肯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地阐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同意这一观点,但又不能同意有的同志完全抹杀费尔巴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这牵涉到哲学史的方法论即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上哲学思想的问题,本文想就此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奴隶制的产生和国家形成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史学界曾经进行了一些讨论,提出了不少的意见,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一个为多数同志共同承认的结论。关于中国国家形成的时限问题,目前史学界基本上有四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当在夏禹时期;又有的同志认为当在成汤时期;也有的同志认为当在盘庚时期;更有的同志认为当在商末或初周。同时,在同一主张之间,各人的立说根据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