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有的《诗经·国风》"桑意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剖析"桑意象"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试图揭示《诗经·国风》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认为桑意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桑树—桑女/女子—爱情/母亲—家园.从文化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交织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桑意象演变的文化生态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桑树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另外"桑"与周代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写到鱼。《诗经》中的鱼意象一是象征富足、繁盛,二是象征配偶或是性爱隐语。《诗经》中的鱼意象继承和影响了传统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统观《诗经》中写到“狐”的九篇诗歌,《诗经》狐意象可以分为原生态的、象征性的和艺术化的三个层面,但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对相关诗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宗教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反映与体现上,《诗经》狐意象的内涵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对《诗经》中三篇以“莲”起兴的诗歌的分析,结合大量的民俗材料和文人诗作,旨在发掘“莲”意象在《诗经》“莲”起兴的诗歌的分析,结合大量的民俗材料和文人诗作,旨在发掘“莲”意象在《诗经》中所蕴涵的生殖崇拜的内在意义,并试图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东门意象在《诗经》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对东门意象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析 ,在《诗经》中的多重体现进行了解读。东门意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地缘根源。同时东门意象多重体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多次出现 ,反映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地位。东门意象的文化蕴含丰富而又独特 ,是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6.
《诗经》婚恋诗涉及了约60种植物意象,以植物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为依据,可将《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分为女性的象征、爱情的信物、婚恋的场所等三类。《诗经》中植物意象的使用并非是随意和偶然的,而是上古时期人们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世界在特定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现实环境之上的融合,其基础和前提是植物物象的自然属性审美特质和社会属性审美潜质。  相似文献   

7.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合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诗歌的象征意象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望舒诗歌的象征意象群落常立霓中国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从《诗经》中已见端倪,有人用现代术语解释“兴”与象征大体相近,兴与象征虽不能等同,却到底有相通之处。到了屈原则自觉地运用象征性意象,后来,象征性意象便被普遍采用。戴望舒被归入“现代派”,他的创作倒...  相似文献   

9.
《诗》之桑     
《诗经》中的"桑"具有多种意象,它所蕴含的比喻意义内容非常丰富。对《诗经》所有包含有"桑"这一意象的诗篇,即情爱诗和讽喻诗中"桑"的具体意象进行分析,认为"桑文化"不仅与女性化人文意象有关,还具有它独特的文学意义。《诗经》中这么多与桑有关的诗篇,表明"桑文化"是商周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诗经》到唐宋的雁意象作了简要梳理和赏析,阐释了“雁”这一审美意象的历史积淀性;然后又选取诗词中一组“孤雁”的自我意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阐明了同类意象的审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意象作为《诗经》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本和《诗经》时代的文化观念。《诗经》中动物意象的营造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首先表现为意象择取的生活化,其次表现一种动态美的体认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艺文类聚》卷九十一“鸟部中”子目“雁”运用意象批评的方法,辑录各种文献和诗、赋作品,展现了雁意象在先唐时期的生成与传承,反映了《艺文类聚》编者的动物意象批评观念。诗歌中的雁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主要是用作比、兴手法;从汉末开始,雁意象用来表达思乡恋土的情感,这与雁的候鸟特点有关;三国至南朝,雁意象又有孤独寂寞、旅途凶险、追慕舒适生活、热衷功名等多种象征意蕴。赋中的雁意象则被赋予伦理秩序、避世隐居的意蕴。以《艺文类聚》为切入点,考察意象批评在先唐时期的流变,这是一个为古今研究者所忽略的角度。《艺文类聚》所运用的意象批评方法是隐性的、潜在的,在选与不选、选此还是选彼的选编操作中,体现着意象批评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植物兴象和植物意象较为常见,这些比兴不仅有一些超越伦理的艺术因素,而且与民俗风情及古人对某种植物的特殊理解有关,因此,正如历代大多数文论家所说,这些植物比兴与诗的内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诗经》中不少植物比兴与水意象常常同时出现。从微观的角度看,植物比兴尤其是植物兴象与诗的内容关系正是通过它们与水意象不同程度地互相结合、互相影响而充分实现的,从而促进了诗中思想情感的表达,《诗经》中植物比兴与水意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4.
《离骚》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比”、“兴”合二为一,融合诗人主体情感和品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的象征性意象系统。《离骚》“比”、“兴”合流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5.
~~《诗经》“渡水”意象分析@赵茂林$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文学中的莲荷意象孟修祥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中,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莲荷。从《诗经·郑风》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以山上的扶苏和水中的荷花来映衬情人幽会的温馨环境开始,到周敦颐《爱莲说》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  相似文献   

17.
《七月》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之一。对这首名诗,名家多有精要的注释。诗的第三章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等述说蚕事的句子。其中“蚕月条桑”句,当今流行的注本是这样解释的: 余冠英《诗经选》155页: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460页:蚕月,养蚕的月份,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23页:蚕月,养蚕之月。条,此处作动词用。条桑,犹言修剪桑枝。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朝诗歌的宣叙意象是以叙事和讲述抒情主体的心理、行为、动作为主的意象,它是对《诗经》中“铺陈其事”的赋象的扩展;它与汉乐府最显著的区别是意象由叙事结构发展为一种抒情结构;同时,以抒情、议论和哲理抒发为主的宣叙意象也在本时期大量涌现。魏晋南朝的宣叙意象是一种具有隐喻功能的音乐性意象,它以叙述的灵动、跳跃形成旋律、节奏的律动与气势,它比《诗经》、汉乐府中直书其事的赋象更加形式化、符号化  相似文献   

19.
从描写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场景及田园情感、田园意象等几个方面探析《诗经》田园诗的主题,指出《诗经》中的田园诗是将农业生活图景与诗人情感结合构筑后世精神家园的诗歌。  相似文献   

20.
《诗经》、《楚辞》龙凤文化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 ,《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 ,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 ,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