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反切注音法是我国长时期使用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两个汉字去拼切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用它表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用它表韵和调。《广韵》中的每个小韵都注有表示读音的反切,共3872个。清代陈澧创造“反切系联法”,将《广韵》中这些反切的上字进行系联,得出了当时的声母系统,将其中的下字进行系联,得出了韵母系统。所以从陈澧以降,凡研究《广韵》  相似文献   

2.
《广韵》“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韵里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韵图把它们分别置于三、四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重纽.如支韵;奇,渠羁切;祇,巨支切.两字的反切上字同属群纽,反切下字也同类,而《广韵》并不认为两字同音,把它们分置于不同的小韵.在韵图里,奇列三等,祇列四等.  相似文献   

3.
反切和韵表的关系问题,宋元以后韵书所载反切与所谓韵系简化问题,这都是比较大的问题,在前一篇文章中已都谈到了。在这篇文章中再论有关反切和韵书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反切的用字与开合的各有四等 有这样一些说法,反切既与拼音差不多,那么三十几个声母,每一个母用两个字就足够,一以切纯粹的声母,一以代表j他声母;而韵母每一个韵用四个字也就可以,足当开合洪细。对反切用字甚多,则以为那是保存着一点幼稚牲。这个问题还是要溯其源流、观其变通来解决。 案《续通志·七音略》云:“反切所以济直音之穷。”就是说汉代人的注解全是直音,直音穷  相似文献   

4.
《切韵》“俟”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有没有“俟”母,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清代陈澧《切韵考》,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切韵》的声母系统,没发现《切韵》有一个俟母。和《切韵》同时代的《玉篇》.《博雅音》、《经典释文》等南人所作字书韵书中,也没有“俟”母。原本《玉篇》广部有一个“(广矣)”字,助雉反,注云“字书或俟字也。”是“俟”字属崇母。  相似文献   

5.
<正>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直到清代。不掌握反切,就无法弄懂古注、古代字书和韵书中的注音。然而反切涉及的音韵知识十分广泛和复杂,特别是反切变例更是如此。研究和掌握反切与现代普通活语音的对应规律,一直是音韵学界重视的问题。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古注及字书中叫“××反”或“××切”、“反”与“切”都是相拼的意思。它是根据双声叠韵的原理,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所以,一般说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就可以拼  相似文献   

6.
传统上将“直音”和反切都当成注音方式,认为“直音”仅是用同音字注音。但本文通过对《史记》三家注中“直音”的全面分析,发现它有5种作用:说明古今字,系联同音同义词,确定多义词义项,沟通异体字,注解生字读音,从而认定长期以来对“直音”存在误解,借此应当纠正  相似文献   

7.
壹、前言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切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反切单称“反”或“切”,也称“翻”,意思都一样。 反切的原则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反切上字和被切的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和被切的字韵母相同。也就是,“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兼定声调)”。例如: (1)中 陟弓切 Zhong——Zh(i)+(g)ong (2)帝 都计切 di—d(u)+(j)i例(1)反切上字“陟”和被切的字“中”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弓”和被切的字“中”的韵母相同(声调也相同),所以“陟弓”能够拼切出“中”字的读音来。例(2)的情况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8.
凡是阅读过一些古书的人,差不多都会遇到“反切”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注音形式。它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字注出音读,其原则是反切上字与所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练,郎甸切”,取“郎”字的声母[1]“甸字”的韵母[ian]和声调(去声),拼成“练”字的音[lian]。这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們研究汉語历史語音学,常常碰到的,就是对过去音韻学家所安排的資料如何认识的問題。这些問題之所以发生,倒不完全在于他们所用的說明工具不很清楚,而有些地方事实上是在于我們考察得是否全面,是否能接触到他們原来的审音基础而不是专从外表形式去看。问題很多,我现在就談談《切韻》里面所謂“重紐”的問題。这个問題直到现在还相当令人困惑,还沒有好好解决,我現在就略談一下。本文的內容分三部分,首先是說明《切韻》重紐的性貭和分类的根据,其次是說明重紐的来源和分类的例証。最后則涉及过去等韵学上的一些有关的问題,然后对三等韵和重紐的拟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重紐”是指《广韻》(即《切韻》)某些三等韵中同是开口或同是合口有两套喉牙唇(喉音、舌根音、双唇音)声母的字。根据陈澧反切系联的原則,《切韻》同音字不分两切語,其两切語下字同类者則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者下字必不同类,“重紐”的反切上字同属一类,它們中間的差別只能从韻母方面去寻求。  相似文献   

10.
方孝岳所编《广韵韵图》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种创新,本文通过评介《广韵韵图》阐明两个理论问题。一、注反切于韵图之中,韵图的列字定位与广韵的反切相互参证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捷径。二、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入门,等韵门法是入门的钥匙。本文深入分析《切韵指南·玄关歌诀》解释音和、内外转、局狭、广通的含义,论证喻母的分等实际上是“重纽”。本文最后还介绍《广韵韵图》在校正《广韵》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上古汉语雅言、方言里存在着一种合音对应现象,即一些联绵词和与之相关的单音节词,以互变构词方式“合音词(声+韵)=联绵词(上字声+下字韵)”进行拼合或切分的转写。雅言与方言之间、某一地域方言内部、地域方言之间,都多有例证。本文认为,这种合音对应现象是一部分联绵词的成因,也为反切法由中国自创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2.
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应是唐初的和尚,贞观末年为人慈思寺翻经法师,著有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他所作的反切,和切韵的反切不同。不但反切用字不同,语音系统也不尽相同。玄应既是长安的和尚,他的反切必能反映唐初首都长安的语音系统。这是汉语史的宝贵资料。另一方面,陆法言的切韵并不反映隋代的长安语音系统。否则,玄应一切经音义和陆法言切韵的差别不会那么大。陆法言自己声称,他的切韵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写成的,当然不是一时一地之音。我们把两书的反切加以对比,找出不同之点,就可考证出唐初的汉语语音系统。切韵  相似文献   

13.
论《经典释文》的音切和版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方孝岳先生所著的《六朝书音反切谱系》一书的序言及说明。方先生生前曾对《经典释文》一书加以分析和研究,将此书所录音切按中古韵书所分的韵部加以分类排比,以便与韵书作比较的研究,帮助读者了解六朝时读书音的反切系统。全书按《经典释文》所录经典音切,分为《周易》、《尚书》、《诗经》、《尔雅》、《庄子》反切等各部分。现由李新魁、曾宪通同志将方先生所写的本书序言及说明的主要部分整理录出,加上题目发表。  相似文献   

14.
进退格是晚唐郑谷等人为近体诗制定的一种用韵格式。其用韵规则是选择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押韵。不能将“东”“冬”、“寒”“删”等视作相通的韵部。正因为用相邻而不相通的韵部的字押韵,才构成了杂体律诗中的进退格。进退格不能用于绝句。该格的产生有先期基础。李贺是最早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所谓喉牙声转,就是喉音影、晓、匣和牙音(即今之舌根音)见、溪、群、疑之间的互转。由于它们的发音部位靠近,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常常互谐。喉牙声转是喉牙音中最常见、最重要并贯通古今的语音现象,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饶有趣味的音韵学原理。本文从谐声偏旁与反切上字的关系、反切又音、反切异文、喉牙二读、直音等古代注音材料、古注、一字两读等方百论证喉牙声转这一古音规律,同时对“上古音晓匣两纽读归见溪群纽”,中古以后的晓系字是魏晋以后“从上古的见溪群纽字分化出来”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同音字,分“同形同音”和“异形同音”两类.关于“同形同音字”,吕淑湘在《语文常谈》一书中认为:对那些意义相差甚远或意义相差不太远而词性不同的同一形体同一语音的字,“应该破除字形的假象,看成同音同形的两个不同的字”。但是,要做到“破除字形的假象”颇不容易.因为,同形同音字与一字多义的字很容易相混.所以,吕淑湘又说,“需要讨论的是一个字的几个意义相差到什么程度,在语言里就不应当还把它看成一个字”。“在语言里,一字多义和两字同形是很难区别的”.就拿吕先生认为最明显的译音字来说吧,既然长度单位的“米”跟吃的“米”毫无夫系,应视  相似文献   

17.
“鼻”字普通话读bí,按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系由古入声变来,可是在几本中古韵书里都只有去声的反切,没有入声的反切。《唐韵》父二切《广韵》《集韵》《韵会》毗至切《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亦根据《广韵》的毗至切,说明它是中古至韵并母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方言调查字表》,也把它放在止摄开口三等去声至韵并母字格里,与篦(枇)同音。李荣先生在《音韵存稿》一书的《陆法言的切韵》一文  相似文献   

18.
宋代全国性综合编敕纂修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宋代全国性综合编敕计有《建隆编敕》至《重修淳敕令格式》19部,加上内容重复的三部条法事类,宋代实际行用过的编敕则有22部,这些编敕至迟在宋仁宗天圣编敕时已在编敕所进行,并形成一套制度,体例上从依照《刑统》的体例编修到按敕、令、格、式的分类编修。南宋孝宗时出现“条法事类”。附加项目的增多也表明了其体例的变化,其取材基本上是一定时期的“宣敕”,前一编敕可行用者,徽宗时的御笔、手诏,南宋时的指挥亦成了编敕取材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四声通解》俗音、今俗音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声通解》是十六世纪初期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根据申叔舟《四声通考》改编的一部用正音文字转写汉语语音的韵书。它以《洪武正韵》反切音系为框架,运用“就同注异”的方法,著录了《洪武正韵》反切音系、《蒙古韵略》音系、俗音音系、今俗音音系等多种语音材料,是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的珍贵资料。《四声通解》里,所谓“俗音”,就是《四声通考》所著录的俗音,所谓“今俗音”,则是崔世珍自己著录的俗音;申叔舟和崔世珍都说,他们所著录的俗音,是当时  相似文献   

20.
汉魏之际是汉语从上古到中古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齐语的变化很值得注意。在《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罗常培、周祖谟)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汉末几十年间齐地一带作家诗文用韵情况的整理归纳,对这一时期的韵部演变进行更加微观的区域性共时研究,显现出汉末齐地诗文韵谱的韵类特点和变化趋势,既验证了前人著述中有关韵部演变的基本结论,也发现了与罗、周等前人之说的不同之处,如模韵的独立等。归纳出的韵谱既有东汉韵部的一般特点,如鱼部麻韵转入歌部,歌部支韵转入支部等,又出现了跟三国韵部相似的变化,如职德分为两部,脂部咍灰皆韵字分离等,还体现了齐地方音的特点,如“风”字韵尾的变化。从齐地诗文的用韵不难发现,这正是处在一个汉语音韵发生转变的当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