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出     
出字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很习见的字,《说文解字》训为“进也象草木益兹上出达也。”我认为许书训出为“进也”恐非本义,有重索本义之必要。 出字金文写作 ,石鼓文写作 ,皆从止。龟甲文则写作 ,亦从止。又金文多以 形变作 形,因而随 形而诘曲作 ,秦篆遂作 。许慎沿袭之,遂误释为“象草木益兹上出达也。”古文中凡从上之字皆与脚或行走有关,此乃足形,不象“草木上出达”形。古出字实从止,止( )象足形。 象穴屋形,足趾已露于穴屋之外,所以就产生了出入之出义。又《字汇·入部》下云:“出之反也。”可见出、入互为反义。  要正确解…  相似文献   

2.
释(目矢) 甲骨文编卷四、二于字下说:“眣或从矢,公羊传文七年,(目矢)晋大夫使与盟也,陆德明释文(目矢)本又作眣。段玉裁谓浅人无识以(讠为)体改说文,字应作(目矢)。”然仍将字释为眣。其实,(目矢)、眣乃是两个不同的字。说文四篇上目部:“(目矢),目不从正也。从目,失声。”段玉裁注:“按公羊传文七年,  相似文献   

3.
卜辞“勿牛”试解卜辞有(甲八○三),或作(粹二五三),王国维释为勿。此后有学者另立解释,谓犂之初文作,其从牛作者,更似牛拖犂而耕的形象。二说何者为是,一向不甚明确,兹试为判定解释。从卜辞中此字字形及用法看,王说释勿还是对的,秦石鼓文作,犹仿佛其形,释勿在字形方面并不缺乏证据。至于字义,王氏谓“物本杂色牛之名”,则仍不确切,本  相似文献   

4.
汉字认知及左形右声合体字形成和发展的神经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字形是汉字认知心理过程和形声合体字研究的起点 汉字与拼音/字母——音素文字(以下简称音素文字)截然不同,汉字以形写意,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而音素文字则代表声音,形不写意而写音,是线性文字。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无论是古体的“文”,还是现代的字,都以形为基础,就是占汉字90%以上的形声合体字也是在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实形声字中形旁(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汉字已高度抽象化、符号化,但因为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它至今仍保留象形象意…  相似文献   

5.
《墙盘》中出现一“”字,诸家多释为“尢”①字。我看尚可研究。 “尢”,“盖亦由陵中的人形转来,足形已失,只作双腿一长一短之状。”② “陵”,甲骨文作或,金文作,象手持刀锯,断人一足。实际是古代的刖刑,也就是膑、、。段玉裁说: “凡古文字,今文作膑。考,司型注、大传注皆云周改膑为;而驳异义云陶改膑为,吕刑有,周改为刖者。,说文作;云,刖也。刖,说文作;云,断足也。然则膑与异制,与刖,制同而字异耳。”③《白虎通》: “者,脱其膑也。”《尚书》大传: “膑”,《吕刑》引作“”,可见膑、、、刖没有大的区别。 “尢”,是“失一足”,“双腿”…  相似文献   

6.
<正> “理学”前锋程颐(伊川),“心学”殿军刘宗周曾简赅地点出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根本矛盾。程颐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①;刘宗周说:“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②。“本天”还是“本心”,亦即认取客观外在的“天”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还是认取主观内在的“心”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构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截然相反的道德本体论。这一矛盾的形成源远流长,与儒的内圣之学共始终。本文拟探讨:从孔孟到程朱,怎样最后确立了一个客观形上的道德天本体。  相似文献   

7.
韩愈其人     
韩愈(公元765—824年),字退之,是中唐时期依附于豪族地主的无耻文人,他在儒家顽固派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北宋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曾大吹特吹过韩愈,说什么“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到唐代出了个韩愈,才“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①。明代有个儒家大官僚薛也极力吹捧韩愈,他说,假如没有韩愈,谁能为我们指出儒家的“道统”呢?谁能如此明确地推尊孟子作为孔子的“嫡传”呢?这些人对韩愈的评价,从反面说明:在我国封建制社会衰落时期,没落的地主阶级越来越需要儒家思想作为救命稻草。韩愈为尊孔尊儒而大喊大叫,正反映了没落的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8.
《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1期有两篇论文提及马克思的名字在我国首次介绍,与史料有出入,现订正如下。一是丁守和同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说:“在中文报刊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名字的,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1899年它发表的《大同学》一文就曾提到:‘今世之争,恐将有更甚于古者,此非凭空揣测之词也。试稽近世(笔者注:《万国公报》原文是“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喀(原文是“客”)思,主(缺“于”字)资本者也。’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到马克思。”二是胡培兆、林圃同志《〈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文提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规则的范围之内,无一例外。“人”字,按照以上规则界定,当属于象形字。现代书法家邓散木在《说文解字部首校释》中,对周代金文“人”字解释:象人侧立之形,侧立,故见其一臂一胫。可见,金文“人”字是人体形态演变而来的。后来,人们对楷书“人”字结构的解释又有新说,并赋予新的含义。一曰“支撑说”。说“人”字是两人的结合体,一撇为一人,一捺为一人。即“人”是相互支撑的。我们的祖先在造“人”这个字的时候,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期盼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团结、…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为《说文》“纸”字作注时云:“水中击絮”,而《说文》云:“絮,敝緜也.”这成为后人解释纸之起源的根据,即纸为水中击打破旧的丝织品(旧物利用)之沉淀物.但是考古发现的西汉古纸——统统是植物纤维所制——颠覆了这一解释.而考古学家在世界多地发现的石拍,与人类学家对古代文献中“榻布”等字的考证,一同证实了远古时代树皮布的发明.“水中击絮”很可能是制作树皮布的过程,而造纸术很可能是制作树皮布的副产品.与蔡伦同事过的许慎为何将造纸的原料说成丝织品,本文亦提出猜想.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递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语音、词汇、语法构成语言三大要素,社会生活中的概念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传递进行。三要素中词汇的演变为最复杂。而词汇又由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组成,“义”、“音”的统一体即词。对汉语来说还牵涉符号——字。词亦即字,字义是内容,字音是形式,字体本身是符号。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同音词——笔者),声近义同(同源词),或类聚群分,实已同条共贯。”它即给我们透露了三者关系是复杂的。清代乾嘉另一位大师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指出:“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四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圣人之治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  相似文献   

12.
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近这几年整理敦煌遗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的佛教典籍。其中有一名为《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佛本生故事,较为奇特。特予介绍,并对若干有关问题试作简单分析。该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千字文编号:玉64号;缩微胶卷号(即《敦煌劫余录》序号):8300号。首残尾全,共存133行。行约23字。尾题:“《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一卷。”在此,先依照片(见《敦煌宝藏》第109册)录文如下。录文时,因残缺或原卷折迭无法辨认者,用方框表示之。其中,“□”表示一字无法辨认;“(?)”表示无法辨认之字  相似文献   

13.
张克锋 《社科纵横》2007,22(1):97-98
《隶书体》是成公绥赞咏隶书书体的一篇赋。其文学特征表现为:一是通篇押韵;二是采用铺采摘文的表现手法;第三是语言华丽,工于描摹。其书法理论价值表现为:其一,反映了当时既重实用,又重审美,而以审美为重的书学观念;其二,表明当时人们不仅注重隶书的形态之美,而且已经开始关注和探索其用笔、结构和章法规律;其三,提出了“心”、“手”、“意”、“象”、“形”等重要的书学概念;最后,《隶书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书法象喻式批评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4.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5.
一 李清照的作品散佚严重。前人在辑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的《李清照集》除诗文外,共得词七十九首(其中三十五首词因被人怀疑不是李清照的作品而列为附录),搜罗可称丰富。不过,《李清照集》附录中几首词的辨伪性质的案语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词后的案语说:“词意肤浅,不类易安他作。王鹏运已疑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后的案语说:“词意浅显,疑非易安作。”只以“词意肤浅”或“浅显”为据,便疑非李清照所作,显然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所谓词意肤浅,无非从词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6.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说文》此段,已被人们奉为公字的经典性定义,似乎许慎与韩非的解释完全一致。其实,韩非之说并无“平分”之意,《说文》这段话里,并存着公字的两种不同涵义。《说文》的“公,平分也”,是公平不偏之意,其反义词‘私”,是指偏阿不正,《广雅》训“公”为“正”是其义。这是古代“公”字的一种涵义——道德涵义。而韩非说的“背私谓之公”,没有“平分”、及平的意思,它指的是“上下之别异”,“公”指国君公其所代表的“公室”、“公家”——政府,“私”指私人,这是古代公字的另一种涵义——政治涵义。《尔雅》训“公”为“君”,就是专指这种涵义而说的。《尔雅》与《广雅》各执公字的一种古义,《说文》则把这两种不同古义混为一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与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照抄不误,未予甄别。今据古籍资料,试为辨析,以就正于古汉语诸方家。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在本文上篇中列举从汉代始的四十余例“×持”式构词,认为“持”应是虚义的动词词尾。在此下篇再论“迟”和“持”兼有动词和形容词词尾的性质。下面是“迟”作动词词尾的一些词例和书证。“迟”或“持”有时交叉混用,或异写成另外的字。钦迟。《晋书·陶潜传》:“剌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又《殷仲文传》:“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据《晋书·左思传》记载,皇甫谧曾为左思的《三都赋》作序。极思传》是这样记载的:及赋成,时人本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滥有高誉,思造而示之。温称善,为其赋序。此事还见利世说新语·文学篇》:左太冲作位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告,思意不惬。启示张公(张华)。张日:“此仁京河三,然君文本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温。监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但对于皇甫温序的真实性,自古以来就有否定、怀疑者。就在泄说新语*左太冲作位部赋》初成”一文之后,刘孝标注引《左思别传》曰:“皇甫谧西州…  相似文献   

19.
虚概念浅论     
虚概念浅论○王守衡“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人们极为欣赏的诗句。王国维曾十分赞叹地说:“着‘闹’字境界全出。”确实给人以清新悦目,传神入化妙笔生华之感。也有人会以为“不通”,李渔就曾嘲笑说:“此语实难著鲜。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  相似文献   

20.
北宋的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意思是说,文章是用来载道的,否则文章没有用处,便象开空车。“有文而不以道,犹虚车而不济于用者。”周敦颐的观点完全合乎儒家传统思想,即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功利主义。此外,又有所谓“文原于道”的说法。纪昀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纪评《文心雕龙·原道》)这就更进一步,说文本是由道来的,文以载道是当然之事。纪昀这句话是称赞刘勰《文心雕龙》,因为刘勰说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道本来就存在,只因出了圣人,将道表现为文,圣人用文把道说明白,使道宏扬光大了。早在周敦颐之前,唐代韩愈曾提出过文章是明道的手段,主张文道合一,道是决定性的东西;文以明道,“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他们讲的道是儒家的道,正是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