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朝华 《理论界》2010,(5):82-83
近代哲学史上休谟的怀疑论使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面临挑战,康德为拯救理性、科学、信仰和自由,致力于解决休谟在认识论上留下的问题。康德解决休谟难题的路径以论证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为核心,改变了近代哲学解决知识论问题的思考方式,将对象区分为现象和物自体,明确区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意义,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为解决休谟在认识论领域留下的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相似文献   

3.
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他的科学思想中充满了哲学的意蕴,这突出表现在他对科学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试图将唯理论与经验论统一起来。而康德对哲学的问题又尽可能地从科学意义上去理解,他通过对知性与理性的研究,试图把哲学建立为纯粹理性的思维科学。总之,康德不仅研究了经验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哲学)的分界问题,而且研究了二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逻辑关系象他们哲学之间的时间关系一样,黑格尔哲学是后康德哲学,表现为西方哲学史发展的更高阶段。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本文试图在首先确立康德哲学在一般形而上学以及哲学史上的地位的基础上,探讨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应有的逻辑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由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托马斯、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所构成的哲学史,实际上就是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形而上学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它指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  相似文献   

5.
魏艳芳 《理论界》2011,(1):100-102
康德哲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一哲学体系的发端,就源自于他在其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进行的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革命"旨在解决形而上学领域内的混乱,重塑理性权威。无论在哲学史,还是在人类认识史和思维史上,"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锦荣 《兰州学刊》2012,(11):24-28
文章着重围绕形而上学的可能性问题、理性的完整性要求的问题、理念的折中态度及其重大目的问题,对康德先验哲学中形而上学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探讨,指出康德的先验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不是针对认识论而言的、而是针对形而上学的影响而言的革命。康德的对理性的完整性需要的强调,给予人主体地位的肯定,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不可知论的简单结论,其对境界理论的形成带来了理论思路。康德对理念的折中态度,其重大目的就是为了成就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其科学的形而上学,以及作为人类的理想境界的自由、道德等理念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对人类都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 ,根本原因在于对理性的超验运用。为此 ,康德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此基础上 ,康德要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即创建科学的形而上学。而其科学的形而上学观也就体现为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从维柯到康德:前马克思时期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力之 《社会科学》2007,1(11):122-134
文化哲学发轫于18世纪,首推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质疑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时,维柯在《新科学》用"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人类心智上的形而上学"概念,以对抗科学理性的形而上学,创立了事实上的文化哲学。此后的康德认为,理性胜利的思想要远远高于只关心人的自然生存的本能。自然本身不包含人类事业的理性构造,达不到真正的"人"的目的。使人从自然物过渡为一个理性物的中介就是文化。康德关于文化的思考是从自然与社会之关系着眼的。康德的文化哲学理念是以人的社会性(类特性)为中心的。18世纪是"文化史观"的世纪,马克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新世界观的基础上批判地接受文化过程对人的形成意义,以及如何使之更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以及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核心著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的翻译、阅读与理解的诸多方法问题作出了深刻而清晰的阐释,并论及哲学史方法论的诸多问题,对研究康德哲学以及古典哲学的读书方法与治学思路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0,(6)
一个基本的动机发动了康德的哲学革命,贯穿了康德的三大批判,渗透于他的体系的方方面面,这个基本动机,就是形而上学的动机。离开这个动机,就无法全面正确地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虽然康德很早就对传统形而上学不满,但他并不反对形而上学本身。相反,他始终高度评价形而上学在哲学中和对于人类的根本作用。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本身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独断的形而上学经过怀疑的形而上学最后达到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①,也就是说,它关心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内容,而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纯粹理性批判》整体来说强调的是一种实践哲学,它所要追求的形而上学,其根本性质也是实践哲学的。从康德把"确立人的权利"作为他的哲学的根本目的后,他就是把他的哲学作为广义的实践哲学或实践形而上学来追求的。我们可以说,形而上学的动机,确切地说,实践形而上学的动机,贯穿了整个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1.
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的区分问题,首开实践研究先河。实践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完善,主要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这两门社会科学。康德通过采取理性批判的方式讨论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何以可能,并将实践哲学看作形而上学和第一哲学。马克思认为,实践即感性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感性的历史活动中才能通向自由王国,仅存在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实践哲学的三种形态蕴含的共性问题构成了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是目的性的存在,有自由精神,这构成了实践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实践研究需要一种心智品质、想象力和思辨力,这构成了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实践哲学要产生实践意义上的现实性,需要掌握辩证法的智慧和技艺。  相似文献   

12.
汪秀丽 《江淮论坛》2005,1(6):85-89
康德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与历史意图。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主要是为了通过将纯粹理性贯彻到形而上学的内部改造中,为形而上学及其使用立法,以拯救形而上学的危机,但事实上,康德哲学造成的历史效应是多元的,远远超出其本来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思维成果、作一简要分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解决。 康德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但是他又认为,人类的知性却始终难以承负这一伟大的使命。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不是建立在先天综合命题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相互矛盾的辩证推论——“二律悖反”之上的,借助于先天直观形式,纯粹理性只能获得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不少现代的哲学家都乐于扮演一种思想巡警的角色.这种传统也许从康德就开始了.康德曾明确地表示,“批判哲学”不是提供新的知识,而是纠正以前曾发生过的谬误;它不直接地带来某种成果,但就它能阻上混乱、维护秩序这一点来说,它仍然创造了某种成果,所以它在思想上担当的角色恰似警察在社会上担当的角色.这种“警察意识”驱使康德去追查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方法的过失——他们的哲学之所以是不可信的(康德称之为“独断论”),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掌握一套正确的方法.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他明确地宣称:“本论著乃一方法论,非即学问自身之体系.”在康德看来,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有可能建立一门真正的哲学;即一门能够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作为方法论的批判哲学就是尚未建立的形而上学的“导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康德哲学专家杨祖陶教授和其弟子、西方哲学后起之秀邓晓芒教授,两代学人博士生导师通力合作、精心完成的一部从德文原版译编成中文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哲学专著,最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被称为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经典著作,哲理博大精深语言艰深晦涩。为了帮助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逐步深入地读懂原著,原本地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的原意和要义,实现译编本书的宗旨,译编者按《纯粹理性批判》德文版原著思路和编目顺序,采用的是对原著逐章、逐节的解读方式,这是国内从未有人做过的一…  相似文献   

16.
康德在对传统的一般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时,划定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范围,人们超出这种规定性所认识到的形而上学的对象是"诡辩的假科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人们研究和批判的对象划定了界限,即以人的实践为前提的人类自然,若跨越这一界限去探寻在人之外的纯粹自然,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但是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又有所不同,康德是以不可知论和二元论为出发点以建立新的道德形而上学为归宿,而马克思则要抛弃任何先验的和超验的形而上学,可见,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7.
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与人类共存。对哲学形而上学作了纵向考察,从哲学观的角度来认识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该文分析了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先验批判以及未来形而上学的重建原则,认为康德彻底改变了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念,把传统形而上学和未来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界定为;前者研究存在的实质及其规律,后者反思理性自身及其原理,因而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境界。因此,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在认识论上,而且在哲学观上都实现了“哥白尼式的倒转”。  相似文献   

18.
一种哲学思想的历史作用,并不单纯地取决于它是否正确。这是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事实。科学的发展证明,古代哲学把宇宙归结为水和火等等是幼稚的、错误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它是当时人类对世界本原这一哲学问题的积极探索。同样地,仅仅指出“不可知论”这一“哲学怪论”是荒谬的还不足以具体地展示它在哲学史上的实际作用。恩格斯认为,休谟和康德“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而经过休谟这个环节形成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却并不是“批判哲学”的个别的、局部的思想观点。那么这一观点在哲学发展上的具体作用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不可知论”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说明这一否定性的哲学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内在矛盾的暴露,它予示着这一哲学必然走向衰落的最后结局和可能奉献给人类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论证。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新实用主义者乃至海德格尔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义标准,并用以界定意义与无意义的界限。各派哲学在区分意义与无意义和批判形而上学无意义的不同观点中,显示出现代哲学的一个共同趋向,这就是主体性原则和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维特根斯坦绝非偶然地说过“唯我论是正确的”。在胡塞尔看来,这种对意义的限定就是对理性的限定,这是一种狭隘的实践态度或自然态度的理性原则,是一种片面的理性主义或反理性主义,它也正是欧洲哲学,科学乃至整个欧洲文明危机的真正根源。因此,弄清意义与无意义这对关键性的范畴不仅是理解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关系的枢纽,而且是对隐蔽的人类理性信念的揭示,从而也是对当代人类文化的一种总体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