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力量,无论是要承载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还是要遵循大众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决定了其语言选择必然向通俗化方向发展。近代报刊为书面语言白话化的实践和主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基地,也为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提供了最好的中介,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2.
语言不仅仅代表语言本身,还是文化的存在,因此语言的更新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转换,也是文化观念和心理的转换。从“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文言文的存在状态和古典文化形态变得模糊而暧昧,白话文所开创的现代文化显示了其特有的现代性特征。本文以“五四”语言革命为个案来探讨现代白话文体与现代文化形态的关系,考察作为独立语言系统的现代白话如何促成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分野以及精神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关于“白话”的称谓经历了由“俗语”、“白话”到“京话”、“官话”,再到“国语”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近代报章白话的语言观念及其流变轨迹,背后潜隐的是白话文运动、拼音化运动与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倡导者努力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文白、雅俗界限的良苦用心,以及大力提升白话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功能的显著用意.清末民初白话语言观念的形成及其流变,影响乃至决定着近代白话书写的基本面貌,中国白话书写语言的现代转型自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的维新知识分子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而创办的近代白话报刊不仅传播了近代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而且为促进白话文的传播、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现代国语运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宋人话本以后 ,小说一直有文言与白话两系 ,鸦片战争之后 ,“五四”运动以前 ,发生过三次白话文革命和白话文实践  相似文献   

6.
对近代白话文创作热潮,当下学界多喜着眼于其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启迪承传关系的探讨,批评趣向上也是极力强调近代白话文作家的保守性和五四作家的超越性,这种批评旨趣所隐含的价值判断是对近代白话文热潮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其实早在1897年裘廷梁就提出了白话文理论,陈天华、邹容、秋瑾等人积极从事白话文创作。但是由于报刊的困境及其理论的自我否定,并没有掀起狂澜。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话     
这篇《京沪两地晚清、民国小报的语言文化现象》探讨的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中国文学语言的走向,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复杂多元的文化景象。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新文学运动是从语言革命开始的,即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为旗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1921年以后白话文逐渐成为中国语文教育、书面交流的主要工具。作者的学术专攻是研究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媒体小报,她所描述的北京小报使用的口语白话、上海小报使用的松动文言,无论从白话还是文言的发展历程上看,都是很重要的现象。媒体语文为社会语言的反映,又必然成为文学语…  相似文献   

8.
关于"五四"白话文传播问题,研究者往往受到新青年派白话启蒙叙事框架的影响,将研究重心放在了文化学者如何倡导、发起白话文运动的问题上,而对于政府权力的正面介入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将其置于白话传播的对立面。其实,白话文的传播上挂政治,下连教育,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运行机制,不但有在野知识分子的鼓吹,也有政府制度化、组织化的推广。在野的新青年派倡导白话文运动注重的是白话民主的启蒙诉求,而北洋政府的制度化推动白话文传播则源于"强南就北"的语言统一配合政治统一的政治策略。虽然朝野势力对白话文传播有着不同的诉求与打造,但双方的颉颃互动却共同造就了"五四"白话文传播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9.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新的语言媒介白话文体造就了与古典文学时代迥然相异的写作者与接受者,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写作者对自身写作和某些文体价值的重新定位,同时,读者群的审美意识现代性转化使得写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互动关系。这些变化促使现代白话文体写作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中。  相似文献   

10.
白话道人主持的《中国白话报》不仅在清末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报刊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写作、小说与戏曲革新乃至诗歌发展史上,均有不可轻视的历史意义。白话道人的白话报活动、白话文写作及白话小说创作既印证了清末白话文运动与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显示了清末革命派作家的白话文学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