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继90年代以来推进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引起了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变化,并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准阶层”,“白领阶层”。他们是谁?从访谈及大众的经验中看“他们”,已有了现代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的印像;一个可以被识别出来的“中间阶层”地位分层群体的雏形已经出现。尽管其行为边界目前还不很清晰,阶层认知尚处于萌芽状态;90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资源重新聚敛及其社会分化过程,有可能撕裂“中间阶层”,或使之重蹈20、3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但只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机制,提高机会结构的平等化效应,这一地位群体必将顺势而发,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结构的一支定型力量。  相似文献   

2.
3.
刘建伟 《天府新论》2011,(4):101-107
近几年来,围绕中间阶层的研究出现了较多的分歧和争论,集中表现在对中间阶层概念的界定、规模的认同、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发展程度的看法等方面。学者界定的中间阶层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界定是一种"去两边,存中间"的高度抽象的定义方法,但存在边界模糊、内涵不确定等不足;狭义的概念界定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特征描述法",特别是将中间阶层的外延界定为城市居民,无形中缩小了中间阶层的规模。其实,中间阶层可界定为:对社会资源和机会没有强控制力,处于一种生活自主、价值独立、具有自我满足感并适应性生活的生存状态的社会群体。这一定义的优点在于:揭示了中间阶层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消解了中间阶层概念的时空限制,避免了因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引起的歧义;强化了主观认同和感受在中间阶层认定中的作用,明晰了中间阶层在社会阶层序列和结构中的位置,明确了中间阶层的边界。至于中间阶层的规模测算,无论用经济指标测算,还是用综合性指标测算的方法,都是不理想的。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将客观统计指标和主观认同指标结合起来。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要做细致分析,不能笼而统之下结论。中间阶层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传统中间阶层和新式中间阶层,目前二者并存。判断中间阶层发展的程度,首先要确立评判的角度和标准。按照"四个标准"的要求,中国的中间阶层还未真正形成。中间阶层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一个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合理是关系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的基本前提。本文先探明以中间阶层为主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然后,对中间阶层涵义、社会功能予以界定并阐释了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意在指明中间阶层作为转型中的新的整合因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努力促成中间阶层的壮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合理的阶层结构应该是"两头扁,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即中间阶层占有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加大中间阶层的比例对合理的阶层结构的形成,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探讨了成人教育在此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城市中间阶层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学术视野。政治分层标准的变化、体制演变的冲突,导致中间阶层在结构、意识和行动层面上存在多层面的内在冲突,进而使其政治取向存在保守与活跃的两面性。结构上,中间阶层所包含的各群体之间在资源获得上存在传统体制—市场机制二元模式,每个中间阶层群体都处在这种二元分配模式之间的某个位置,从而形成中间阶层内部异质性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基于CGSS2003数据,对中国中间阶层社会存在状况进行"确认"分析系列的一部分.本文从居住模式、社会交往、婚姻匹配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中间阶层的社会生活状况,"确认"在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中间阶层并未显现出特定的阶层特征;在社会交往和婚姻匹配两个方面,中间阶层已经形成了显著的阶层特征.中国社会转型的连续性、市场取向和急速性是造成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进程中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程度不断加强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成为一种必然现象。随着这种现象的出现 ,中间阶层正悄然崛起。与此同时 ,新兴中间阶层的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和问题 ,对我国政府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阶级分析的三种逻辑与中产阶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阶级分析的不同传统所强调的三类因果过程:首先是对个体生活有着显著影响的不平等的生活条件相关联的机制;其次是与各种社会封闭形式(forms of socialclosure)有关的机制,社会封闭使得某些个人或群体通过排斥他人而享有获取资源和机会的优势;第三是与个人或群体通过控制他人活动而受益的方式有关的机制。这三类机制可分别称作:基于个人属性和生活条件的阶级划分机制、基于机会阻隔(opportunity-hoarding)的阶级划分机制和基于支配、剥削关系的阶级划分机制。对于中产阶级的分析可以联系上述三种机制进行理解:中产阶级在不平等的生活条件分布中占据中间位置;他们受益于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阻隔,特别是通过技能认证和资格审查制度得以实现;他们在支配和剥削他人劳动的同时自身又受到支配和剥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不断重组、分化,中间阶层崛起.中间阶层的成长与壮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中间阶层崛起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适应性变革,转变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巩固并扩大执政基础,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弹力,并注意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中间阶层的结构功能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小西 《学术论坛》2006,23(3):138-141
中间阶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力量,是和谐社会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推动民主化的原动力,是市场最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力培育中间阶层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培育中间阶层,一要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实现中间阶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二要改变中间阶层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弱势地位,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三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保障其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间阶层的成长动力与社会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伟文  赵巍 《河北学刊》2003,23(5):69-73
中间阶层正处于由自发性演变到自觉性发展的过渡阶段 ,成长动力不足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实现其自身应有社会价值的障碍因素。改革初期形成的有利于中间阶层成长的动力 ,在新的条件下 ,已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研究表明 ,中间阶层所需要的成长动力不能仅靠经济发展来自然提供 ,而需要在一定的发展理念和社会政策引导下的社会培育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中对中间阶层的明确导向 ,显然为新动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保国 《天府新论》2004,1(6):29-32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都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我国当前阶级的存在使得在革命年代受到强调的阶级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的年代,突出阶层分析则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通过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其有如下特征:1.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在其阶层构成上显示出独特的异质性,即一是受到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而具有的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2.受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来源可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由权力授予关系所作用的行政型进入、由市场交换关系所作用的市场型进入和借助社会关系资本作用的社会网络型进入。3.在观念整合上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及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产阶层的研究在经历了观望、争议阶段之后,在2007年迎来了一个高潮。2007年4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主编的“中国中间阶层研究”系列丛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得以出版,该丛书是这一“中产阶级研究小组成员”继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低收入群体向中间阶层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社会结构总体特征的描述,尝试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对当前的社会分层格局进行讨论。进而,笔者提出低收入群体向中间阶层流动的不同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不同类型的上向流动中所存在的各种障碍性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最终通过综合性分析得出结论,以期能够对现状的改善和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伟 《东岳论丛》2005,26(6):57-61
中间阶层的兴起越来越激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引发许多相关的争议。我们有必要对中间阶层的界定进行梳理,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实发育特征,对其界定问题进行探讨。以生产资料占有为一元标准的传统界定范式已经式微,逐渐让位于社会分层理论范式,主要从综合地位来考察阶层的中间性特征,其具体界定指标实现了多元化。同时,在中间阶层的量化上存在滥用统计性指标的误区,以及通过主观认同进行界定的争议。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利用中间阶层在社会控制能力上的相对独立性特征,通过“去两头、留中间”的方式来界定中间阶层。  相似文献   

18.
中产阶级:概念的界定及其边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平 《学术论坛》2005,(1):146-150
中产阶级正在成为学术界理论研究和社会时尚生活中的流行用语,但它却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界定的术语。中产阶级是一个具有文化和社会时空差异性的概念,因此它具有文化上的不可通约性和社会结构变迁上的特异性;在界定中产阶级这一社会群体时,应该注意到社会分层的界定标准、阶层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建构、符号化概念的能指与所指、阶层的分化与连续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确立中产阶级这一概念的边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关于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当前中国的阶级阶层研究中并未失效 ,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同时 ,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丰富和发展阶级分析方法 ,用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当前中国阶级阶层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中产阶级研究:理论视角及其局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建平 《天府新论》2004,(3):100-105
国内外关于中产阶级的众多研究包括了不同的理论视角:社会结构变迁视角;社会分层视角;结构功能视角;社会地位与身份视角;生活方式视角。这些不同的视角都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产阶级,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有关中国当代新兴中产阶级的研究中更是如此。应该注意各种视角的局限,这样才能拓开研究的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