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乌鲁木齐民族居住格局在清乾隆后开始形成,按民族分区居住的形式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已是一种常态.民国后期,由于居住格局的不断调整,各民族的市内迁移不断发生,使原来各族的居住格局逐渐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并且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3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散居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人口的双向流动使我国"大分散、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更加明显,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散杂居民族关系对中国民族关系全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在共生互补的视角下.从民族构成、居住地域、民族意识、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竞争和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独具的特点,为正确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做好散杂居民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世界范围的民族分布情况有大聚居、小聚居、杂居和散居等基本模式.长期稳定的多民族小聚居或杂居格局一般意味着多样性文化共存共生,通过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论述,可以发现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互动条件下各民族认同情况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有关史实对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作 了总括性的论述,指出到清末在内蒙古东部基本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体的、以汉族为大多数的 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在民族关系上,虽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和地区特点,但总体 上没有超出封建时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即在合作中有摩擦,在矛盾中有交流。  相似文献   

5.
一、少数民族概况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全省有45个少数民族,人口1,614,026人(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统计),占全省总人口的4.94%。其中主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我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有些民族聚居区又与汉族交错杂居,基本上属于民族杂居、散居地区。全省有1个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32个民族乡(朝鲜族乡16个、鄂伦春族乡5个、蒙古族  相似文献   

6.
居住格局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兰州、乌鲁木齐、西宁三城市回族居住格局的变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回族分布从总体上是杂散居的格局,其间又有相对传统的聚居形式。这种居住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回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接触、交流的机会,不但可以加强族际交往,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散居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多一些关注:散杂居民族工作的呼唤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政法司司长杨侯第中国各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聚居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又散居在其它地区。人们习惯上把少数民族分为聚居少数民族和散杂居少数民族,因此,...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回族的居住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民族迁移、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聚居区转变为杂居区,以及城区边缘地带出现的新聚居区,这种变化还在进行之中。这种居住格局的变化虽然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与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此,本文对未来回族的居住格局进行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山西省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共9.3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0.27%。全省119个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全省现有4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分布在6市22个县。除1个蒙古族聚居村外,其余都是回族聚居村。有56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街道、社区。每年还有近3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山西务工经商就学。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建有一个蒙古族自治县一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69个民族乡镇,680个民族村。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其中满、蒙古、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这种杂散居的特点,使全省少数民族的双语  相似文献   

12.
薛熙明  杨茜好  马创 《民族学刊》2015,6(1):71-79,117-120
散杂居民族地区是中国"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的宗教地理研究关注于特定社会情境下族群或宗教团体间所发生的空间冲突和博弈,而缺乏对族际和谐交往过程中的宗教文化空间的研究。通过对滇中纳古镇一个回汉杂居社区的考察发现,不但在回族为主体的穆斯林群体内部可以形成稳定的伊斯兰社会文化空间,而且在回汉族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一社会文化空间也会得到进一步扩展,同时也形成了族际间和平共享公共空间的格局。历史时期的回族文化主体地位,当代回族经济实体的强大,以及回汉在宗教信仰上的相互尊重,都使得伊斯兰文化成为纳古社区的文化表征和化解族际之间文化隔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宜昌市地处鄂西南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历来被称作川鄂咽喉、三峡门户,各民族人民通过这里南来北往、东进西出,使宜昌逐步成为土家族聚居、多民族杂居之地。市域内现居住着土家、回、  相似文献   

14.
我们傈僳族历史上由于备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台地上,多数以家族为单位居住,结成10至50多户的小村落.除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傈僳族较大的聚居区外,分布在其他地区的傈僳族大多与汉、白、彝、纳西等族人民交错杂居或小块聚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傈僳族居住的地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矿产丰富.居住的三江流域大都从河  相似文献   

15.
<正>湖南是民族大省,少数民族呈小聚居、大杂居分布,全省不仅有1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地方待遇的县(区),而且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陆续建立了  相似文献   

16.
谈谈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聚居还是散居的少数民族,各民族都能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散居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广,具有自身的特点。1、居住分布特点。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从雪域高原到五指山脉,从茫茫的戈壁到东海之滨,无不留下了少数民族和他们先人的足迹。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纵观祖国版图,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彼此是杂居的,但杂居中还有散居。杂散居是与聚居相对应的概念。所谓杂居,即指两个以上民族共居于一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都有其居住和活动地域,也有其居住的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可概括为,在一定地域内聚居,散居于一定地域内,和其他民族杂居于一定地域内,即聚居、散居、杂居三种形式。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全国有4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聚居区内建有159个民族自治地方。还有2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居、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500多个民族乡和上万个民族村中。其中,分布在京、津、沪等大、中城市的约700多万;分布在东北三省、东南沿海及内地农村地区的约700多万;分布在滇、黔等省、自治区民族乡镇的约700多万。因此,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构成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49个民族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其间.因此,贵州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且具有多样性、分布区域性、传承的神秘性以及民族的共同性.这种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影响了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经济客体,同时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本文分析了对外宣传贵州省地方特色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索了如何才能在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傈僳族是居住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兄弟民族,共有三十一万多人口,分散在云南省境内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和四川省的西昌專区。怒江地区的碧江、福貢,貢山、瀘水、蘭坪等五县是傈僳族聚居的中心,有十一万傈僳族人口,占怒江地区总人口的70%,1954年8月在这里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其他地区居住的傈僳族也有小塊聚居的地方,但主要还是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根据一些史料和傅說来看,远在唐朝,四川省的西昌、木里、鹽源、鹽边一带就有傈僳族人居住,他們与彝族有密切的关系。唐朝以后,傈僳族不断南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疆。蒙古族的祖先可上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始祖孛儿帖赤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统一、强大,稳定的蒙古民族。其族称来源于某古族的自称“mongol”,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族以游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