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者之师     
黄永武 《领导文萃》2013,(16):47-48
大将左宗棠最喜欢听诸葛亮的故事,还以武侯自命,给友人的书札常常自署别号"今亮";诗人杜甫,也最崇敬诸葛亮,也以武侯自命,称赞孔明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好像中国人不分文武,都奉诸葛亮为心中的偶像。在诸葛亮之前有张良,之后有刘基,这三个人都扮演了同样的历史角色。诸葛亮近申韩法家,张良近黄石公道家,刘基精于天文兵法近乎阴阳家,尽管三人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素以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忠君报国、鞠躬尽瘁,公正无私、品德高尚而著称,又因智谋超群被人们誉为"智圣"。世传他未出茅庐,即定三分天下;及之出世,初烧博望坡,再烧新野城,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曹操大兵压境,刘备危若累卵,诸葛亮则独身过江,说孙权、激周瑜、舌战群儒,终成孙刘联盟。他晓天文、知地理、懂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借"东风、烧赤壁、大破曹军;妙取荆州后,气公瑾、夺西川、占汉中,终成三国鼎足之势。蜀国遭挫后,面对强敌五十万大军,他足不出户,兵不血刃,退却五路兵马;  相似文献   

3.
正夺城者将,夺国者帅。诸葛亮在政治上,是帅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决策,才能让蜀以最弱的力量,跻身于吴、魏之间,而成鼎立之势。但诸葛亮并不能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军事家,至少他没有像曹操那样指挥官渡之战,击溃袁绍六十万人马,统一了北方;也没有像周瑜那样指挥赤壁之战,消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巩固了江东。由于东吴在军事上的建树,才促使三国政治格局的形成。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也是想学曹操、周瑜,通过一次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4.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诸葛亮之败,败在错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没有掌握好.最后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文献   

5.
赵玉平 《领导文萃》2012,(17):103-105
刘备和庞统商量取西川的事情,诸葛亮没有参加,他采取回避的态度。刘备把诸葛亮请来,问他对取西川怎么说,他说:"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别人说的是进取的事情,孔明先生说的是看家的事情。刘备说:"正好,我带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你带人看家吧。"孔明欣然应允。孔明主动要求看家,不光是从军事出发的战略眼光,更是从人事出发的人才策略。这就叫做分槽喂马。  相似文献   

6.
河之洲     
明白自己的职守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作风进行批评,并不是后人才有的事。早在诸葛亮在世时,他的部下杨就对他当面提出过批评。《资治通鉴》第七十卷载:有一次,诸葛亮正在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跑进他的办公室劝说:"为治  相似文献   

7.
吾不如也     
周瑜想杀诸葛亮,憋出了一个鬼点子,要他三天之内监造十万支箭。天津人说话"太损了",诸葛亮没有兵工厂,周瑜也不拨军费,垂手之间,就向诸葛亮要十万支箭,换了别人,打开天窗说亮话,你不就是想除了我吗?该怎么着,你下手就是,别玩花的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总理周恩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周总理的一生,是为民奋斗的一生,他像诸葛亮一样,为了全国人民的福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爱戴。  相似文献   

9.
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此外还是一位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葛亮辅佐刘备争霸天下,审时度势,纵横捭阖,以卓绝的智慧推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国建立后,他成为蜀汉丞相,终其一生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智者和忠臣的经典代表,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历  相似文献   

10.
徐焰 《领导文萃》2012,(18):37-3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总理周恩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 周总理的一生,是为民奋斗的一生,他像诸葛亮一样,为了全国人民的福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爱戴。  相似文献   

12.
葛伟 《领导文萃》2012,(17):44-47
诸葛亮用人的短板作为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起来,又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诸葛亮与马谡一家关系非常亲密,他与马谡形同父子。再加上马谡本人的确有才能,还曾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提出"攻心"之策,为诸葛亮消除了日后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所以,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寄予了事业接班人的厚望。对马谡过高的期待,让  相似文献   

13.
正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在蜀汉的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然大多旋起旋灭,而后天下三分。三分之中,曹操实力最强,据天下三分之二,天下最终一统的基础由此而奠定。纵观曹操轰轰烈烈一生,其成功因素颇多,但最根本的是他自身的超绝群雄,不可一世的人格风范。这种人格风范,气势恢宏,君临天下,是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内在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5.
张程 《领导文萃》2012,(10):37-39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46岁了,顶着"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的头衔,一事无成。那年初冬,刘备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隆中乡间。这一次他拜访的是一位足足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人。他的事业出现转机。那个年轻人叫诸葛亮。刘备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只有26岁、名不见经传的"一介布衣"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才华出众?  相似文献   

16.
正其一,审时度势。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是一种审时度势,后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北伐,其实是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注定不能成功。其二,胆识和谋略。我们看到一些成大事的人在关键时刻往往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胆量。当然,光有胆量是不行的,要有胆识,有胆也有识。有胆无识只能是莽夫,迟早被消灭。  相似文献   

17.
<正>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屡建奇功。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帮助后主刘禅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  相似文献   

18.
正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  相似文献   

19.
牛津 《决策》2011,(9):80-81
宋江以群盗之首招安拜将;刘备三分天下;唐僧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三个“无能”之人最终成就大业,究竟是造化厚他,命该如此?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处于蜀国的帅位。他更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国尽忠,想以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朝廷中的大事小事他都竭尽全力,经常到半夜三更还在挑灯批阅公文。主簿杨颙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他看到诸葛亮太操劳、太辛苦,就劝道:"治理国家需要层层负责,不能把太多的事情扛到自己的肩上。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有个财主治家有方,给奴仆派活井然有序——男人耕田种地,女人洗菜烧饭,狗留在家里看门,鸡主管报时,牛出力耕地,马奔驰在长途。各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