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作为迁建区的北碚文化圈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民国时期一个典型的文化个案。本文梳理了北碚文化圈的形成和北碚抗战文化的历史内涵 ,并试图从保护与开发北碚抗战文化资源的角度 ,对打造“文化北碚”的北碚发展战略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卢作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自1927年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对重庆北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成绩卓著。  相似文献   

3.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1927年3月,卢作孚来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俗称北碚峡防局)局长。这本是一个“峡区治安联防机构,不具有地方政权性质”,但卢作孚却在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运动。他以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新社”,崛起于北碚夏坝,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社刊鲜明独特的“抗日”文本主题;战时大学教育教学相长的有力中介;联系校园与社会媒体的坚实桥梁。  相似文献   

6.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 ,是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极少数获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交通建设为先行 ,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 ,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 ,使北碚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 ,从一个穷僻山乡建设成为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缩影”的美丽城市。这种建设模式 ,正是他“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的体现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1942年秋,我出生在重庆北碚李子坝的半山新村①. 新村有两幢二层小洋房,每幢可安置两家.第一幢里,一号住的是庄明远,二号住的是邓初民.第二幢内,三号住的是我们全家,四号住的是翦伯赞②妇.所以,章、翦两家是紧挨着的邻居.  相似文献   

8.
内忧外患的形势逼迫以及乡村自身的特殊性是乡村建设运动展开的背景。晏阳初的定县实验、梁漱溟的邹平实验和卢作孚的北碚实验,构成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实验的三大进路。"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仍要进行漫长的探索。但三大实验路径律之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城镇化,或许能提供一些镜鉴和启示,它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9.
“勉仁”学校特别是勉仁书院在缙云山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乃至在重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梁漱溟及其“勉仁”所承载的儒家文化品牌效应、象征意义引起广泛关注。梁漱溟以“勉仁”为阵地为导向对儒家学术传统的继承发扬、勉仁书院作为新儒学北碚阶段的标志性存在、“勉仁”作为儒家文化品牌,皆具现实价值,理应重视。  相似文献   

10.
卫生资源是进行卫生服务活动的基本条件 ,为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卫生服务能力 ,深化我省卫生事业改革 ,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 ,并依据有关统计资料 ,客观分析吉林省卫生资源现状 ,对我省“十五”期间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出构想。为进一步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卫生新格局提供政策性参考。一、吉林省卫生资源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吉林省卫生资源现状看 ,卫生资源呈现的特点和主要问题表现在 :1 卫生资源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11.
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追求卫生服务公平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主要包括三种:卫生资源分布的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和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国际性的医疗卫生实践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是成本效益很好的干预措施,也是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卫生服务领域。在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的需要、实现卫生服务公平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85-189
老龄化是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方面,会对卫生费用的使用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卫生费用增长率和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增长速度时高时低、波动性较大,而65岁以上人口数的增长率则呈平稳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老年人口数量并非促进卫生费用上涨的决定因素,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满足程度才是卫生费用变化的决定因素。因此,人口老龄化带动卫生总费用的上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根据老年人特点提供一些保障老年人健康的合理且价廉的卫生服务来减少老年人卫生费用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实施 ,对海南省部分中小学校卫生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对中小学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卫生保健、卫生宣传和经费投入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为进一步加强海南省中小学校卫生工作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基层卫生建设长期缺乏统一明确的规章制度,发展极为迟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规划进行县级卫生建设,但迟迟未能制定出合适的县级卫生建设方案。1932年以后,国民政府效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创造的卫生模式,逐渐制定出县级卫生制度。定县卫生模式的经济高效以及平教会与国民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国民政府迅速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国民政府县级卫生制度从制定到最终成型,再到全国推广,过程漫长而曲折,最终国民政府将县级卫生制度融入新县制当中,才使县级卫生制度推广到整个国统区。国民政府县级卫生制度的设计与实践之间虽然存在巨大差距,但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廖科书画     
《青海社会科学》2010,(5):F0003-F0003
廖科 男,汉族,1964年出生于重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现任职于重庆北碚玻璃仪器厂。 廖科的书法创作以篆、隶、楷、行为基础,重在行书和草书。时人评论“钟情于二王书风,其笔下表现出流畅、率健、爽利、活脱,较好地再现了晋人潇洒风韵。”“总体风格为清健、秀婉、空明、流畅,赏之悦目,品之有味。”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精神卫生立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卫生问题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卫生涉及到诸多的法律问题,解决精神卫生问题,需要制定精神卫生法。制定精神卫生法对于维护精神病患者、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权益,保障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医疗纠纷的投诉逐年呈上升趋势。卫生人负责任心不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卫生立法滞后,医疗事故鉴定程序不合理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防范对策是:①加强卫生立法、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卫生法制环境;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院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③加强医患交流,尊重病人自主权;④实行医疗风险保险制度;⑤深入开展卫生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医患双方的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8.
《北京卫生年鉴》主要反映北京卫生工作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进展和成就。全书共分:概况、重要会议报告、文件和法规、工作进展、军队卫生工作、区县卫生工作、卫生部直属医院卫生工作、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卫生工作、市属院(所、中心、校)卫生工作、高校厂矿部属医院卫生工作、学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初,梁实秋曾在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作过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由该院学僧弘悲记录,后以《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为题发表在1944年出版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特刊》。《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这篇演讲佚文,是梁实秋研究资料中的一则重要史料,它不仅反映了梁实秋对宗教与文化二者关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梁实秋"雅舍"期间的文学生活提供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1927-1937年,基督教在世俗和宗教因素的影响下,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形式不同的乡村卫生建设.这些乡村卫生建设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模式,即单一的医疗模式与综合模式的乡村卫生建设.各教会组织所进行的乡村卫生建设分布10余个省份,在西医传播与乡村改造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受制于客观环境以及教会自身在经济与人才等方面的束缚,这些乡村卫生建设只能影响有限的区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村社会.这不仅是基督教乡村卫生建设的困境,而且是当时整个中国乡村卫生建设所面临困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