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影响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一股“西方中心论”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指导下,伦理学界有的人全面否定我国现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完善起来的伦理道德规范,宣扬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竭力倡导重新评价“个人主义”,要为个人主义“正名”。伦理学界的这种思潮,撇开西方个人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甚至有意撇开早已被西方思想家所明确指出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方面,故意抹煞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抹煞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根本区别,形而上学地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绝对对立起来,涣散人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信念,试图对集体主义原则作出合乎个人主义的解释,进而最终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批评这种错误观点,科学地阐明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乃是当前伦理学界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朱旭红 《浙江学刊》2012,(3):108-115
自由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特征无论在古典自由主义中还是在现代自由主义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个人主义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力量最初主要来自保守主义思想和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乌托邦思想家们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反映出社会主义就是在批判个人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思潮和流派,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是社会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共同所具有的本质特性.“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是社会主义概念进入政治的结果,其诞生同样意味着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和变革.同时,社会民主主义的份值观也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实践,使得社会主义因素和特征——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较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在西方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锋芒所指即是作为自由主义核心的个人主义.马恩对个人社会性的揭示体现出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个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能离开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共同体的自由和发展程度决定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程度;“自由人联合体”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共同体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理性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反义词是专制主义、整体主义、虚假的集体主义,而不是真正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自尊、自重、自主、自由、自立、自足、自信、自力、自强、自我负责、自我控制、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真正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应该在个人主义的本来意义上扬弃个人主义,即摒弃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的绝对化倾向而把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纳入自己的整个体系之中,既不使"社会"作为抽象的东西与个人对立,也不使个人与社会对立,以实现自由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4.
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在社会革命高涨的背景下急剧分化。郁达夫、废名、沈从文于是退居人生边缘 ,通过疏远时代、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距离来获得乃至扩大个人心理自由的空间 ,从而坚持他们“个人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向 ,由此在 30年代产生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田园牧歌形态的浪漫主义。这种新的浪漫主义与五四浪漫主义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 ,又具有在发展中所获得的特点。它代表着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一次重要蜕变 ,而且与同时期的左翼文学思潮构成了共存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灵性研究与个人主义思潮息息相关,二者都是由现代性造成的去个人化和疏离感导致的必然结果,包括:社会的解传统化和世俗化、科学的发展、理性主义的盛行与宗教的衰退。当灵性研究在社会工作呈上升发展的趋势时,与现代社会的宏观结构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个人和集体时关系作了历史性探讨,发现两者往往是对立和冲突的。但是,从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看,文章认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形式也相应表现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一种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局限的新形式。从哲学看,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适应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这种适应性体现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如下主张:(1)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2)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3)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长期来,我国理论出版物对于个人主义持全盘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个人虚无主义的心态。这种极端态度和片面观点无疑成了极“左”政策的根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注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协调问题,避免两者走向极端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严绍 《日本研究》2005,(3):1-11
本文依据历史的推进,以切实的史料和笔者先后30余次访问日本累计近7年的生活体验,诠释战后60年间日本人的具有主流意义的“中国观”———“反省与原罪的中国观”,“文革分裂的中国观”,“隐匿罪恶的中国观”,“复活皇国史观的中国观”与“和平主义的中国观”等,以期有助与加深对于日本社会思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自我观是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点.自我观的分殊阐释与定位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大流派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论争的焦点.建立在普遍主义、个人主义方法论前提的自由主义原子式自我观遭到社群主义的批判,社群主叉自我观具有构成性,是具有历史感、现实感、厚重的自我现.自由主义的自我观根源于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体价值混乱、公共责任丧失等现象在社群主义自我观的理论展开和实践履行中得到弥补与救治.  相似文献   

9.
政治个人主义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传统,其理论基础由霍布斯和洛克奠定,其核心主张是强调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对个性自我实现的赞美和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马克思极其重视个人的价值,就此而言,马克思与近代政治个人主义具有一致性。但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与近代政治个人主义完全不同,马克思关注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即作为人类解放目标的无产者;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但个人只有在集体中通过"自由的联合"才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伟 《社会》2018,38(4):100-132
个人治疗与社会变革是社会工作的双重使命,但在实践中,社会工作沉溺于个人服务,社会变革被边缘化或抛弃。这种“去社会变革化”是由专业的内部因素(专业化)与外部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市场化与管理主义)、文化(个人主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专业化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市场化的营利主义、管理主义的效率至上、个人主义的“个人自由”与“个人责任”逻辑,都会将专业的焦点引向个人治疗,远离社会变革。于是,专业化盛行、意识形态保守、市场化与管理主义风靡、个人主义高涨的时期,如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80年代,便是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变革化”阶段。同时,专业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塑造的产物。社会工作“去社会变革化”的真正根源在于外部环境的型塑,其中个人主义文化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