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27年"八七"会议到1928年底《井冈山土地法》出台,毛泽东的富农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激进到稳妥再到激进的演变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从微观的角度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他们从最初的经济批判发展到大众文化批判;由最初的激进思想批判转变为温和的思想探索。其中日常生活批判是他们理论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驿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对社会现实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和考究为前提,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自我变革,其转变与扬弃具有阶段性,经历了从唯心主义→浪漫主义→激进民主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的渐变过程。马克思哲学观自我转变、自我扬弃的具体过程及其逻辑演进具有客观性,揭示其客观性有利于准确、全面和深度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对劳动的批判是当代激进理论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论题。从马尔库塞对消遣和表演的存在论理解,到鲍得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再到库尔茨对闲暇文化的激进赞美,都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入手,进而把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变成对劳动本身的批判,最后走向一种彻底乌托邦式的反资本主义立场,以此来试图超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典批判。这种对劳动的批判无疑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由此也反映了马克思学说在当代激进理论中所引发的深刻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5.
近代湖南绅士的政治倾向受湖湘文化的影响甚大,在风云激荡的近代社会,湖南绅士的政治倾向经过了一个由保守到激进,由激进到多元的变迁过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交织着新与旧、退与进、变用与变体、改良与革命的激烈斗争,从而使湖南的政治显现出时好时坏,波澜迭起的不稳定局面,中国近代社会呈现出一个复杂多变的奇特景观。一湖南地处内陆,地理氛围迥异于江浙与岭南之地,故其儒生人格的构成与沐浴于滔滔文风之中的沿海区域士人相比,更具有某些刻厉内忍的内陆特征。自宋代理学根植于湖南这片土地,并被弘扬光大之后,湖南士人就很难从“正统”的理…  相似文献   

6.
奥康纳以“第二重矛盾”理论为基础,提出改良环境工业以化解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方案.保罗·柏克特从理论根基、思想逻辑和方案设计三个维度对奥康纳“环境工业批判”思想的激进批判,实现了三大方面的超越:从外部嫁接到内部发掘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内涵;从资产阶级生态技术主义意识形态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转型实践;从阶级力量的淡化到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新政治维度的激活.同时,柏克特激进的“环境工业批判”思想也由于缺乏“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现实途径设计,难逃“绿色乌托邦情结”的指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启动了一场多层次、多领域、系统性的激进转型,由此改变了俄罗斯原有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俄罗斯转型道路明显不同的是,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转型模式,中国俄罗斯两个大国在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模式逐渐走向分化。中国的制度变迁模式经历了从"制度供给主导型"到"中间扩散型"最终达到"需求诱致型"的发展过程,俄罗斯的制度变迁模式则经历了从"制度供给主导型"到"需求诱致型"又重新回到"制度供给主导型"。  相似文献   

8.
19—20世纪之交的法学理论经历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从无到有、行政判例作为行政法的表现形式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司法解释理论以所谓从严解释到从宽解释的过渡为基本特征。进入20世纪,司法解释理论已然在前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反思,法律适用应当坚持传统抑或变革、机械抑或能动、激进抑或保守、概念法学的机械和保守与现实主义法学的能动和激进,对法官的司法活动而言极具张力,如何在稳定性与灵活性间求得平衡和统一,行政判例的存在空间如何,行政规范与行政判例的关系如何,反思的结果是,在以概念法学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激进派之间出现了整合前两者的折中观点,我们在此称其为温和派。现代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后,在"汉字革命"这一特殊领域,"激进"实现了从"态度"到"主义"的历史演变。实践上,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压力产生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成为了激进主义产生的双重引擎;理论上,科学主义、进化主义、工具主义甚至马克思主义等,成为了激进主义断章取义的理论基石。而在演变路上,"激进"也由对待语言文字单一对象的激烈否定,向儒道乃至整个文化传统的整体性否定,呈现出一种内容泛化、运动加速的趋势。一旦激进文化获得了系统化理论化飞跃,其中偏执者甚至可能将其上升为一种对待所有事物的行为哲学。本文力图从语文学角度,观察与审视现代激进主义思潮的兴替历史及其复杂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5):163-168
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明斯特公社事件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反映其政治、宗教要求的改革,经由末世论宣传引发的宗教狂热,发展为激进的再洗礼派建立的宗教王国。在这一过程中,激进派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措施,逐步偏离了反对天主教政治统治和宗教压迫的改革方向,违背了新兴市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1.
高春芽 《社会科学》2022,(4):111-119
从当前西欧政党政治的变迁中可以发现,工人阶级选民已经成为激进右翼政党的重要支持者。在阶级分野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业社会,工人选民为了实现经济再分配的目标,和左翼政党之间建立了传统的联盟关系。而在价值观冲突凸显的后工业社会,由于主流政党的政策趋同,以及文化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心,工人阶级与左翼政党之间的联盟趋于解体。工人阶级对左翼政党认同的削弱和政治过程中文化议题显著性的增强,是激进右翼政党成功吸引工人选民的重要原因。有别于和左翼政党基于意识形态认同建立的传统联盟,工人选民主要围绕反移民等核心议题投票支持激进右翼政党。工人选民与激进右翼政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同于阶级联盟的议题联盟。  相似文献   

12.
构式研究方法的衍变一直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的,从C.Fillmore到R.W.Langacker、J.R.Taylor、A.Goldberg、W.Croft等人,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构式研究各有侧重和建树,从框架语义学、自主—依存关系到概念整合生成、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等构式理论的建立和阐述,正是构式研究方法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构式语法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8-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以CEO童年时期是否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为切入点,可实证检验CEO贫困经历与企业税收激进行为的关系,以及CEO权力、审计质量在CEO贫困经历影响企业税收激进程度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EO早期贫困经历会显著降低企业税收激进程度,CEO权力的增大会增强CEO贫困经历对企业税收激进程度的抑制作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增强了 CEO贫困经历对税收激进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外部审计对CEO权力的调节作用也有抑制效果.作用机制检验表明,CEO风险偏好在CEO贫困经历影响税收激进程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反对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出发,赫勒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解放视为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的做法排斥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历史命定论.通过阐发一种民主的自由理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她力图"恢复"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主体向度,为当前激进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赫勒的激进民主理论带有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特征,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都有留日学生的发动与参与,在日本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建构了新文学作家的生存经验,也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心理。日本经验的矛盾与丰富,特别是有关民族国家的创伤性记忆,使新文学在反抗传统和建构现代的过程中生成了某种焦虑心态和激进主张。但是,留日学生并非都是崇尚革命或信奉激进主义,他们也有享乐、颓废和唯美化的倾向。新文学的激进与自由并不是不同事物的不同特性,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6.
刘先春 《兰州学刊》2000,3(2):20-2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遇到严重的挑战。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说,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期。在此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时刻,认真学习邓小平改革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深刻总结20年来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陆续推进改革大业,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1.改革的渐进性与激进性中国的改革从总体上看是渐进的,但并不排除某个阶段、某个领域的激进性。我们的改革总的来看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机制问题,但也涉及到产权问题,涉及到所有制等基本制度问题,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和可操作性看,它需要…  相似文献   

17.
1925-1927年间,激进的革命意识影响了全国青年,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国共两党发动的"大革命"中,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这种激进的革命意识表现在他们悲愤的社会批判、激进的两性观念和热切而浪漫的革命想象中.它直接继承了五四启蒙运动中"个人解放"的精神传统,并受到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失业、压迫和社会不公正的刺激.深入探讨这种激进意识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大革命"兴起的思想脉络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版画艺术在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版画艺术从欧化倾向到大众化、民族化的过程集中反映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演变。考察版画艺术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与变迁,探寻在民族危亡的战火中根据地文化演变的历史,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启蒙与对立、激进与保守、个体与群体、世界化与本土化的多元对立,进而凸现出根据地文化景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规划,以一种全新而具有创造性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一种后现代的政治概念。它拒斥总体化的同源性的基础性权力,转而寻求一种异质性的权力概念,积极倡导微观政治。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的转变,其内在根源在于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范式的质疑、修正与抛弃。从断言非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素的存在到宣称意识形态的非阶级特性,拉克劳与莫菲实现了从阶级政治到非阶级政治的蜕变。从根本上说,这一蜕变建基于对对抗概念的拉康主义的哲学阐发之上。社会围绕对抗关系而构成,而对抗具有不可根除的特征,因此,作为对对抗进行控制与调整的政治,它不仅不会终结,而且必须被构想为内在于人类社会并决定人的真正存在论条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这种视域之中,激进政治的宗旨就不在于成就雅各宾式的革命理想,而在于沿着激进的和多元的方向永无止扩大与深化民主。正是在此意义上,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构成了对传统激进主义的一种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重点已逐渐脱离哲学领域,西方激进经济学的崛起正是这一新动向的具体体现。一、激进经济学概况西方激进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激进经济学一般泛指一种批判正统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或权势(establishmen)经济学的具有激进色彩的经济思潮,少数西方学者认为后凯恩斯主义、制度经济学、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斯拉法主义或新李嘉图主义也应包括在内。①它甚至可追溯到自有政治经济学以来便存在的反对当时的正统或主流经济学的早期激进经济思潮或“持异见经济学”(Economicsosdissent)②。狭义激进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