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的分析 ,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 ,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的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 ,因而从古到今 ,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 ;而反过来 ,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 ,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的“无言”和沉默的话 ,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 ,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所追问的核心问题是:究竞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该问题所询问的辟头就是在者整体。欲询问在者整体,就必须超逾在者之整体。在以逻辑为最高法庭的传统思维中,在者整体是无法超逾的,询问本身及其问之所得就是在者。因而欲直接询问在者整体必须引入无,以破逻辑之蔽障,使在理智中所固化的在者整体晃动起来,从而问出在者之外去,并且找到消解以忘在为根由的虚无主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深切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 ,对现代技术世界进行了深刻批判。而要充分理解现代技术世界的非真理本质 ,就必须把握海氏对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历史的批判路向 ,追索其内在理路 ,由此寻找存在之真理的真理性开端。  相似文献   

4.
田文娟 《理论界》2011,(12):64-65
本文根据海德格尔对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问题的定性,探索这一发问的内在原因和重要意义,揭示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寻求根据传统的破除。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思想分期问题是国际哲学界一个聚讼纷纭的重要课题.着眼于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可以合理地将其思想演进重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象学的十年阶段(1917-1927)、形而上学的十年阶段(1927-1937)、克服形而上学阶段(1937-1976).这种不同于传统主流观点的划分策略,不仅能够更加凸显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传统尤其是形而上学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有助于更为清晰地展现海德格尔思想的具体走向乃至其自我反省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沈云波 《理论界》2007,(9):186-188
海德格尔曾于1946年在《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中首次提到了自己思想转向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个转向呢?要理解这个转向的问题,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海德格尔是怎样理解这个转向的,这个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是怎么发生的,然后我们才能理解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这里所说的意义不仅仅是指这个转向对于作为专名的海德格尔这个思想家的思想的意义,而是指这个转向对于海德格尔所恩的问题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一思想的非形而上学之思,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大主题.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历史的舞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交替出现,共同演绎了形而上学蜕变的轨迹;他主张,思想的道路要实施"返回的步伐",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源头,回到思想的第一个开端那里去思存在之原始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海德格尔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切问归之为追问存在(无)的问题.作为虚无的存在通过对存在者整体的超越,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一种先验的境域.这种先验性特征要求我们放弃传统形而上学"是什么"的发问,重新寻找到一条崭露"存在本身"的本己的现象学之"如何是"的发问方式,从而在存在本身的澄明中去呈现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现实存在者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范畴。首先,现实存在者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实在,我们无法到现实的存在者的背后去发现任何更为实在的东西。其次,任何现实存在者的存在意味着它的生成,而现实存在者的生成是顺应性的物理把握和主体性的概念把握综合的结果。再次,作为非时间性现实存在者的上帝既为一切永恒客体提供居所、价值和秩序,也为时间性现实存在者提供最初的主体意向。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与存在的具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形而上学在人的存在之外 ,以求索终极存在的方式规定存在。要走出这种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 ,就要扬弃存在的分裂 ,消除抽象思辨对存在的遮蔽 ,达到广义的存在与人自身存在的统一。在人自身的知、行过程中 ,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与回归具体的存在表现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核心问题。对存在的追问、把艰深晦暗的存在问题梳理清楚,是海德格尔耗尽毕生心血的哲学追求。海德格尔对存在异乎寻常的深入追问,为我们理解和领悟用传统的逻辑方法根本无法定义的存在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然而,存在问题的艰深性和难以定义性使海德格尔在界说和表达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其后期转换思路的努力与尝试意图提供一条摆脱困境通达存在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将“自身”(Selbst)作为“人是谁?”这一问题的追问基础,并指出“我”与“我们”都同样源初地奠基于“自身”之中。因此,“本真性的我”与“本真性的我们”一直是海德格尔哲学思考中并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维度。通过对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的文本更深入的研读,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诗学所强调的另一个维度被我们所忽视了,诗人不仅建基供个体此在诗意栖居的家园,而且也建基本真性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为背景,从形而上学的问题提法入手讨论形而上学的双重问题结构,即存在学路向的先验追问与神学路向的超验追问。  相似文献   

14.
15.
在海德格尔那里,“克服形而上学”并不是要摧毁形而上学,其根本动机乃是要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努力寻求一种解说存在意义的新境域,从而得以在新的地基上重新经验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对于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集中于对其主体(自我)概念的批判,在他看来,康德是在传统现成存在的存在论轨道上运思的,他以"被制作存在"意义上的存在作为人格的领悟境域,以无世界的自我来为世界的存在提供担保,因而他对主体的存在方式没有进行彻底的追问,由此错失了世界这一原初的现象。海德格尔不仅还原了康德领悟主体的境域,而且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化了对自身的源始经验,指出了在世之在(超越)乃是主体性的基本结构,从而为康德的先验哲学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经验的同一性》中,吉尔松为了阐述哲学原理的旨趣,在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若干学说中选出一系列具体的哲学试验.其中的每一项,就某种方法而言,都代表着处理哲学知识的明确目标.这些哲学试验荟萃在一起,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经验: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理.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开端和鹄的,是形而上学的真理和方法.在《存在和诸哲学家》中,吉尔松阐述了欧洲哲学形而上学历史上对于存在概念的四种本体论诠释,揭示了托马斯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即:作为存在行动的存在自身,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理.  相似文献   

18.
唐少莲 《船山学刊》2009,(3):185-188
道家以“道德”为本,“道德”的哲学化历程是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形上学建构。作为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道”只具有超越形名的本体、本原或本根的意义,很难理解为“规律”、“准则”、“共相”等知性思维的产物;“德”以“得道”为内涵,与“道”具有本体论上的同一性。而“道”取代“天”成为道家思想的形上根源,与其本义“道路”有关,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我们指明一条“道路”,揭示一种合于“道”的在世方式。  相似文献   

19.
海氏通过“比现实性更高的是可能性”[1](P45)的大胆论断,确立可能性思维方式的优先地位,以恢复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的本真存在的思考,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建设性批判,而且始终保有对其建立的新形而上学的自我批判与拯救。但由于海氏仍局限于哲学领域本身的反思,即出发点仍然是哲学,因而归根到底,不过是要求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沉思”具有“形上之道”的性质,即关涉纯粹理性的沉思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唯有少数人才可能享有的神性至福。但是“沉思”并不具有西方哲学严格意义上“形而上学”的性质.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自然形而上学而不是道德形而上学;退而言之。与适用于一切有理性者的“道德律”相反。不可普遍化的“沉思”也不属于道德形而上学范畴。“沉思”的形上性和非形上性体现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与传统中国“形上之道”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