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鲁毅 《东岳论丛》2011,32(6):108-111
哀伤构成了以徐枕亚为代表的清末民初鸳蝴派小说的情感基调,这渗透着作家对现实的失望与对革命的悼亡。在渐进现代文学语境中,包天笑、周瘦鹃等人新的题材、形式的鸳蝴派创作,开始显示出家国意识的式微与现代市民世俗意识的渐兴,而徐枕亚等老派鸳蝴作家在这种语境中却呈现出焦虑与矛盾的心态。徐枕亚等人与包天笑、周瘦鹃的创作呈现出鸳蝴派自身的历时性嬗变,其中嵌透着传统文人在渐进现代文学语境中的不断调适与最终的悲壮沉落。  相似文献   

2.
周维东 《社会科学》2021,(2):183-192
青年群体对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此时形成的青年文化影响到新文学的建构。清末民初青年文化包含三种类型: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了完成集体性身份认同而产生的文化,如创造社小说中大量出现的"自杀"情节,便是留日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亚文化现象;以青年为喻体的现代文化,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陈独秀《敬告青年》中对于"少年""青年"精神的想象,体现出的便是这种文化;导师文化,是清末民初崇尚青年的语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鲁迅在《导师》《娜拉出走怎么》等篇章中对这种文化进行了反思。三种青年文化同时存在于清末民初,对其进行区分,可以对此时历史和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进化"可以说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观念之一,它成为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所普遍持有的进步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严复《天演论》代表着一种时代变革的需求,但他所倡导的天演公理一旦推演开来,就不会仅限于与列强竞争的外竞层面,还会向其他一切领域延伸,从而开启一场社会政治道德文化领域的全面变革,进而引发知识群体的普遍的心态转换和价值翻转。概括而言,这是一种由存在的体悟者向世界的创造者的心态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4.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转载了这么件趣事: 谢无逸问潘大临云:“近日曾作诗否?”潘云:“秋来日日是诗思。昨日提笔得 ‘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败,辄以此一句奉寄。”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诗思多生于杳冥寂寞之境”,如果有人打破了这种平静,就可能引起艺术构思的中断。 艺术构思是一种高度专注、集中的思维活动,当创作主体进入构思的极境时,心灵专注于审美意象,甚至整个身心都投入于审美意象,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据传,贾  相似文献   

5.
民初时期,梁启超是以一个思想家的身份从事政治实践的。其思想尽管始终未走上革命派的轨道,却体现出因时而变自我更新的精神和介于“伟大”与“鄙俗”之间的文化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6.
孤苦与逍遥———汉魏以来文士的一种心态袁济喜洪祖斌也许在人类所有的心理障碍中,孤独是一种最为难治,也是最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尤其是对从事精神文化创造活动的士人来说,往往身体的苦难与摧折可以挺过,但是孤独却是最为可怕的。苏武在被匈奴拘囚的十数年中,除了...  相似文献   

7.
1912年6月至1913年7月间,在吉林省曾发生过一场波及全省、轰动全国的驱逐省督陈昭常的民主运动.关于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无专文讨论.为了充分揭示辛亥革命对吉林社会的积极影响,深入总结民初吉林地方民主政治史,本文试就这场运动的始末作一勾稽述论.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以独具的包容性融汇了人类在选择人生之路后的艰难、坎坷的历程.作品通过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出世、入世,殊途同归、共同迈向西天——极乐世界这样一个带有传奇性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各方面的优点和惰性,十分真实感人.在这场人生脱胎换骨的大事业中,蕴含着一个伟大而深刻的真理——人定胜利.无论通向西天的道路有多少灾难、险阻,人总是胜利者.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尽管有神灵在左右,但作为人类智慧集中体现者孙悟空能借天与如来佛比试,同玉帝抗衡——号"齐天大圣",这就从哲学意义上高度赞扬了人的伟大.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孙悟空的前半生是光辉灿烂的,但"大闹三界"之后,他终于未能跳出如来佛的掌心;被唐僧所救,又套上了"金箍",西行路上处处受唐僧限  相似文献   

9.
郑熊 《船山学刊》2021,(4):28-38
目前学界对王夫之与张载学术关系多有讨论,涉及众多方面内容.从"诚"说来讨论,更能体现出二者的关系.张载延续了前人把诚解释为天道、修养工夫、人的道德以及境界等看法,同时又把诚解释为"真正""真实""实在",这体现出了新意.张载还以实在为基础,来观照天地万物并同对佛教的批判联系起来.王夫之也继承了张载"诚"说的一些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把诚直接界定为"实有",并以此为基础来观照本体和天地万物、体用关系、有无辨析以及批判佛老."诚"说从张载的"实在"到王夫之的"实有",是儒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哲学深入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儒学对佛老批判的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指出传统社会心理学忽视发展这一重要主题,提出应该从发展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规律。社会心态应该成为一种迈向发展的社会心理学,探究社会心态对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要把社会时间维度引入社会心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对它众说不一,可见,海氏思想对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何其深.本文立足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意味"说,从另一视阈来理解存在主义."存在者"并非主体的唯一指向,它有一个更广泛的"意味"背景.只有在意味背景中展开对"存在者"的讨论,它的生命才更有活力,也只有在意味这种新的场城内,"存在"此在"才可以澄明.其中这个"意味"不是死板的背景,而是一种不自觉的生活,在知觉中意味着,在意味中知觉着.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对它众说不一,可见,海氏思想对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何其深。本文立足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意味”说,从另一视阈来理解存在主义。“存在者”并非主体的唯一指向,它有一个更广泛的“意味”背景。只有在意味背景中展开对“存在者”的讨论,它的生命才更有活力,也只有在意味这种新的场域内,“存在”“此在”才可以澄明。其中这个“意味”不是死板的背景,而是一种不自觉的生活,在知觉中意味着,在意味中知觉着。  相似文献   

13.
《渔阳曲》是闻一多的一首未入集长诗,大约作于1924年下半年.诗作借用汉魏名士祢衡以一阕鼓曲《渔阳掺挝》击鼓骂曹(操)的历史故事,抒写了诗人自己的一腔愤懑.这是一首刊发后作者几乎没有再提及,后来的学者们也很少关注的诗作.分析评介这首诗的专文似未见,提及、论及这首诗的文章,自20年代以来,亦不过寥寥数篇.冷落当然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如果从诗歌艺术美的角度着眼,这首多少显得有些冗长与沉滞的诗作,或许难以列入以严谨、精炼,讲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闻一多新诗代表作之中——虽然在闻一多的格律诗艺术发展历程中,这首诗自然有其独特的地位(这一问题若展开分析需较多篇幅,兹不详述);但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从了解一位活跃于“五四”时期和20年代的著名诗人心灵奥秘着眼,那么,《渔阳曲》却是一首十分重要的诗作.对于这首诗作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再发现与再认识,可能会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闻一多,以及与他有着相似阅历的同时代诗人作家的文化心态,提供一个独异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说"是由19世纪末一批具有革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率先提出,后经洋务派官僚引申论证所形成的一种融合中西知识的学说,"中体西用说"最初论证的着力点落在"西学",虽然表面主张"以中学为体",实则是以此掩饰其输入西学的真实意图。随着甲午战后维新派力促变更政体,此说取向随之发生变异,成为维护儒教正统以对抗清末政治改革的学说。"中体西用"的内涵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逐渐成为守旧文人抗衡与疏离西学侵蚀的精神支柱。因此,有必要对民初以来有关"中体西用说"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的诸般讨论做概要性评析。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中的家具意象是一种士人心态下对家具的审美关照。在明代的家具意象中,"家"是一种被赋予了意义的人文空间,因而家具不仅参与了物理空间的构筑,也参与了文化秩序的建构。在士人心态中,社会身份、政治理想和人伦关系都是空间秩序的一部分,这种空间秩序是在身体与家具的互动之中构建出来的,家具成为了打通士人修身理想与空间秩序间的桥梁。明式家具作为在群体认同下构筑出来的士人家具,其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士人心态深处的"身""家"相连——家具的形式规定了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环境的空间秩序。在家具形态与士人心态的互动过程中,诗歌还可能成为诗教社会中的一种政治话语,将士人心态带到工匠社会,成为引导当时家具设计的一双"无形的手"。  相似文献   

16.
《说唐后传》是《说唐全传》的续书,五十五回,现存最早的刻本为乾隆三年(1738)姑苏绿慎堂藏板,题“鸳湖渔叟较订”,有绣像四十幅。又有《别本说唐后传》,卷端题“姑苏如莲居士编次”,文字上较前本多有删除。小说作者的姓名已难以考订。 小说叙唐太宗登基后扫北征东的故事。前十五回写唐太宗亲征北番被困木杨城,罗成之子罗通较场比武夺得帅印,统军北上救驾解围。后四十回写太宗欲征辽东,梦见自己被敌追  相似文献   

17.
唐湘雨  姚顺东 《学术论坛》2007,30(8):169-171
由于某些史书的原因,黄兴在粤桂滇边的革命活动中的作用显然被低估了.低估的原因在于以阶级成分论英雄,不明了黄兴钦州一行的重要性;以成败论英雄,没能给黄兴的这次革命活动一个正确的评价.综合当时的复杂形势与黄兴的实际作用,我们认为,黄兴实为这一时期革命真英雄、革命真领袖.  相似文献   

18.
易学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中国易学史无疑应该包括道、佛(主要是华严宗)及有的少数民族中的易学。我们这里谈的道教易学,是中国易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从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歌咏大易”开始,到现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再将《周易》详详示”为止,几乎所有古今的道教学者都程度不同地援《易》立说。这些道教学者主要承袭《周易》、流易学阐述万物变化、人间世  相似文献   

19.
"童心说"——一条通达审美非功利主义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无利害性"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核心观念,它开启了审美非功利主义的先河,影响了西方美学界两百多年.李贽的"童心说"具有与审美非功利主义相类似的意义和价值,两者具有内在同一性."童心说"是通达审美非功利主义的一条合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还没有一部作品引起过象《金瓶梅》那样的纷纭聚讼。有关该书作者的种种揣测,有关该书版本及艺术品位的歧见迭出的鉴定,有关其中露骨的性描写的争论,几乎是伴随着它的问世就展开了的,而且时至今日,仍见智见仁,未有定评。解放以后,“金学”亦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而随之在作品的创作风格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等研究领域时有创获。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学术空气的日益澄明,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逐渐密切,“金学”开始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