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次年六月,元顺帝妥懽帖木儿由上都开平(内蒙古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逃至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北),临时建都于此。洪武三年四月,元顺帝死于应昌,其子爱猷识里达腊退据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仍用元国号,建立“北元”政权,以与明朝相抗庭。在西北甘肃一带有扩廊帖木儿,在东北有几支元朝残余势力:辽阳行省平章刘  相似文献   

2.
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明朝建立后,朱元津即着手统一东北地区。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部司”),元朝官吏纷纷归降,其中有海西右丞相、朵颜元帅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鲸海千户和牙兰千户等。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明大将军冯胜率大军进去农安等处的元军,一元将纳哈出所部二十余万众归降,这对明朝统一东北地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后,明朝又进军松花江流域等地区,清除了元军的残余势力。为了管理好这一地区.明政权先后于奴儿干都司下设置了大量卫所。卫是次于都司…  相似文献   

3.
汉藏民族间的茶马贸易肇端于唐代 ,经过宋、元时期的大幅度发展 ,空前鼎盛于明代。明代 ,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较前各代 ,无论是交换的规模上 ,还是交换物品的数量上 ,都有较大的进步。一、明代汉藏民族间茶马互市的发展程度和规模明初立国后 ,为了巩固已取得的势力范围 ,集中力量消灭仍有一定军事力量 ,且对中原地区“犹有觊觎之志”① 的北元蒙古 ,统一全中国 ,明廷在藏族地区“法汉武创河西四郡羌胡之意 ,建重镇于甘肃 ,以此拒蒙古 ,南捍诸番 ,俾不得相合”② ,施行怀柔羁縻政策。这一政策削弱了北元蒙古 ,消除了它卷土重来的威胁 ,对…  相似文献   

4.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7,2(1):76-81
在日本,“战争文学”系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积累不薄;细化到“日中战争文学”研究(1937-1945)也大体呈同样状态。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有“战争文学=侵略文学”的直线定性,有作品数量庞大,散在难寻,且几乎没有中文翻译,再加上“纪实”的性质使其与战争历史胶着为复杂的一体。故而,对它的研究需要观念意识、语言文化、历史知识和繁杂的研究操作等多重储备,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大体处于空白状态。近代日本的“战争文学”确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也具有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政治的多重价值,不应忽略和放置。本文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火野苇平这一个案为视角,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老乞大》(以下简称《老》)、《朴通事》(以下简称《朴》)是元朝时候由朝鲜人写的汉语会话教材,明代有所修改,是为朝鲜人到中国经商办公事服务的,所据为当时北方官话。这两本书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源的宝贵资料。本文谈的是其中的四个虚词“但、只、就、便”。它们的用法同现代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将之放在一起讨论,或许对虚词发展史的研究有一点作用。下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军部法西斯专制统治的几十年里,尽管当局以极其残酷的恐怖手段镇压那怕最微小的思想异端,与日本反战运动有直接联系的反战文学运动始终在地下战斗。遗憾的是,对它们的研究至今未得学术界足够重视。日本反战运动很早就已开始,并从各方面反映出来。早在二十年代末,还在很少有人正式提出“战争还是和平”这一最关键的问题的时候,觉察到即将迫近的战争危险而强烈呼吁反战的是日本共产党。虽然“三·一五”“四·一六”的大镇压使它的干部丧失了大半,但日本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风高林士     
当浙江苍南县莒溪大峡山麓刘基庙重修甫成之际,魏义伯同志欣然挥毫,题写『士林高风』。这是对刘基气节和人品的高度概括。刘基为明代外国元勋。他辅佐朱元璋东征西讨,终而推翻了元朝统治,统一了中国,被誉为『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当天下大定,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 土。到了明代,明朝统治者对东北地区、 尤其是黑龙江流域的经营与管理,非常重 视。阿什哈达摩崖碑及此碑勒石者刘清造 船运粮事迹的有关文献,就是很好的历史 见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波澜壮阔的元 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建立了明朝,取 代了元朝的统治。明朝一建立,朱元璋就 立即着手东北地区的统一工作。他首先派 军驱逐了盘据在东北的故元势力纳哈出等 部,不久又建立了辽东都司,做为进一步 经营与管理黑龙江流域的行政机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进一步完成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事业,除了五次亲征北方的故…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唐初传入中国后,至元代复盛一时。十三世纪中叶,蒙古统治者向外扩张,西征欧洲,把掳来的平民和战俘充作奴隶。因此,基督教徒从西方被掳至蒙都和林者亦为数不少。蒙古统治者对基督教采取较宽容的态度。元至元十八年(1276年),元军南下攻陷临安,客观上起了在浙江传播基督教的作用。当时,杭州已出现基督教教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孛罗在游记中述及杭州“有景教礼拜寺一所”(魏易译《元代客卿马哥孛罗游记》卷二第六十八章)。因基督教供奉十字架,故在元朝称基督教为“十字教”,称教堂为“十字寺”,称信徒为“也里可温”(蒙古语,意为“信奉福音的人”)。杭州的基督教  相似文献   

10.
<正> 明太祖朱元璋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前后共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这十六年中,他由九夫长、小军官、副元帅、吴国公、吴王,最后成为开国的皇帝,大小数百战,先后消灭了长江中下游的劲敌陈友谅、张士诚,平定江南;然后命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中原,最终统一中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朱元璋政权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选拔、使用了大量儒生。这些儒生帮助朱元璋不断巩固、完善这个政权,使这个政权在复杂的环境中逐渐强大起来,消灭群雄,统一天下。  相似文献   

11.
研究郑和下西洋及明代的对外政策,首先必须从已有的史料出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资料作小心求证,得出的结论方能令人信服。明代对外政策的成功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以“王道”和“公平”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文明统治秩序,二是输出文明而不占有他国领土,三是以强盛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对外政策提供坚强后盾。这应成为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参与全球治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在黑龙江下游,恒滚河(今阿姆贡河)口对面的特林村北,有明代修建的永宁寺遗址,这是众所周知的。而特林之地。在古代历史上称作奴儿干,在元代文献中已经多次出现。《元一统志》和《明一统志》都说奴儿干城,“元废,城址犹存”,为“辽金之旧”。在元代之前的金代,特林既属其管辖之内,那么有没有当时的文化遗存呢?如果有的话,那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呢?本文,试图从金代文献中,为特林已发现和将来可能发现的金代佛教文化。考寻若干线索。一 1675年至1676年,曾作为俄国使节而到中国的斯帕法里,在其所著《中国记》(喀山,1910年版)一书中写道:“20年前,我国哥萨克曾在阿穆尔河沿岸及其河口处,同中国人打过仗。据他们所述,从阿穆尔河上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重新崛起的过程中共参与了7场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边境战争、中日之间的不宣之战(1931至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至1945年)、抗美援朝战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及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的百年崛起得益于中国人民的正义革命与合法性战争。反思中国政府在庚子事变中的战争决策失误,体现了晚清政府对外战略的落后,也是促使其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重新崛起的成就,部分来源于中国战争的合法性。但“9?11事件”前后,中国在参与重大合法性战争方面有得有失。中国进一步的崛起需要加强对战争合法性与合法性战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段时间伊拉克战争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 ,同时也引起了来自军界、政界以及学术界等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对这场战争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于 2 0 0 3年 4月 1 0日主办召开了“国际法与伊拉克战争”座谈会 ,会议邀请了国际法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探讨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法的影响、伊拉克战争对当前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冲击、伊拉克战争与国家主权原则、伊拉克战争与国家自卫权原则、伊拉克战争与联合国安理会集体安全原则和遵循国际人道主义法等问题。来自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北…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与锡兰     
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访问了当时亚洲和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当时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几百年来,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交通史上的一段佳话,一直流传不衰,时至今日,在我们与这些国家的交往中,还常常提起。  相似文献   

16.
金朝(公元一一一五年——一二三四年)。是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统治北半个中国。上京会宁府是金代初期(一一一五年——一一五三年)的都城,为五京之一,又是上京路的治所,旧址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诚。这里是金肇兴之地,有“金源”、“内地”之称,在整个金代始终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曾设上京行六部作为尚书省在当地的代行机构。今黑龙江省属上京路辖区  相似文献   

17.
网络快讯     
20 0 2年全球观点虽然“9.1 1”事件为美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同情 ,但对美国的不满情绪在过去的两年中仍不断高涨。尽管如此 ,仍有很多国家对美国保有善意。Pew全球态度调查 (PewGlobalAttitude)显示 ,在 42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有 35个国家仍对美国保有积极的态度。对美国真正的厌恶 (如果不是仇恨 )主要来自中东和中亚的穆斯林国家。然而 ,人们对美国的态度却是复杂和矛盾的。人们喜欢美国的东西 ,同时又谴责美国对自己的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简而言之 ,多数国家都十分反感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 ,但美国的反恐战争还是在穆斯…  相似文献   

18.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凡 《学习与探索》2006,(3):165-168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日奉《历史百科》杂志1980年3月号载文,介绍日本学者对“神风”问题的新见解。公元十三世纪末中国元朝军队曾两次进攻日本,但都大败而归。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文永(1274)、弘安(1281)之战。关于造成元军失利的原因,以往史学界的共同见解是:由于台风给元军造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4):122-126
元顺帝北走后,元朝留在内地的军事力量还有两大支:一是云南的梁王,二是东北的纳哈出,都依然用元朝的年号,秉承元顺帝的命令、雄踞一方。朱元璋忌惮于蒙古人"斡腹"亡宋的历史教训,于是武力统一了云南。为了加强对云南的统治、明朝首先结束了大理段氏雄踞大理的局面,将段氏迁出云南。同时伴随着大量汉族军民的移入,云南几千年来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儒学的兴起和内地先进技术的传播,云南进入又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备,是上承蒙元、下启满清的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