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资企业自80年代进入大连以来已经有20余年历史,企业数近3000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市场经济以及日资企业自身的发展,文化摩擦问题成为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经济纠纷、劳资关系、企业日常运营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多源于文化摩擦。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同时指出了研究在华日资企业文化摩擦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作为该地区最大经济规模体的中国和日本,在FTA谈判上难以取得进展;在中日FTA问题上,中国积极主动,而日本则消极推诿,究其原因,既有经济上中日FTA对日本国内产业冲击的担忧,也有政治上日本始终把中国作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与中国争夺东亚经济共同体主导权的因素,而由小泉纯一郎内阁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引起的政府间和民间的不信任感,更是阻碍了中日FTA谈判的进程.在回顾中日两国FTA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中日FTA谈判难以展开的原因,并就中日缔结FTA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保险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在市场竞争规模、经营管理手段、保险营销方式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是,中固保险业仍是个幼稚产业,与世界保险业之间差距还很大。本文分析了国内保险企业的经营数据,并与国际部分保险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国内保险企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经营差距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对此提出发展建议,希望对国内保险企业的运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光应用技术、光电子学、生物工程学、生命科学、新材料和软件系统等尖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这些尖端技术为中心并以独创性新技术为武器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活跃在科技革命的最前列,这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中小企业即被称之为“风险企业”。在以往的二十几年中,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过数次风险企业兴起的高潮。目前,正在形成一个新的高潮。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正在形成中的风险企业已不同于以往的风险企业,它不仅以筹集必要的资金,即风险资本、获取最大的资本效益为目的开展企业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促使高级技术产业的振兴。在国外,这类企业名目繁多,有人冠之以高级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型产业、技术开发型中小企业、科学知识的复合体、知识技术革新型企业等名称。这类企业都是为满足社会个别的、多样化的需求而承担某种危险和困难的企业。风险企业以开发尖端技术并使之商品化为专业,以集中发挥研究开发能力为己任,它们都拥有一大批脱离了大企业和研究机关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和身怀创新绝技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在,美国的“硅谷”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于“硅谷”的风险企业正似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呈现出无限生机。本期摘要选译的一组有关风险企业的文章,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反映了当前国外一些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问題,以供读者研究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美日跨国经营模式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也是我国参加 WTO所应考虑的问题。美日企业是跨国经营的典范 ,它们的成功之处在于 ,能结合本国的实际选择跨国经营的模式 ;能考虑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能凭借政府的力量拓展国际市场。而这些正是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战略选择中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人们会发现,他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如果我国能够在实践中吸取和借鉴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对我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中日企业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出发,分析中日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指出中国企业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企业管理方式以政治性、统一性为主,提倡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日本企业文化注重培养集团意识,将企业经营和员工教育培养相结合,主张以人为本。深入理解中日企业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可以促进中日企业文化融合,进行跨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9.
城市水务企业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最关切的公用事业单位。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选择一种行之有效、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合理控制成本,同时扩大收入,是当下国内每个水务企业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国内外水务企业经营模式的异同作一比较分析,以便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国际著名的管理咨询机构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最近对在中国的134家德国投资企业和65个代表处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80%被调查企业对自身的总体成绩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特别是高达94%的公司表示如果能重新再来一次,他们依然会选择在中国投资,在江苏省太仓经济开发区的德资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自1993年8月8日首家德资企业落户太仓经济开发区以来,已先后有12家德资企业在太仓落户,总投资近6000多万马克。来太仓开发区参观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以  相似文献   

11.
中日企业对绩效管理理论的认识 1.对“绩效”的理解。“绩效”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对象,绩效有着不同的含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中国与日本企业的高层经理和员工普遍认为绩效是:结果+过程(行为/素质)和做了什么(实际收益)+能做什么(预期收益)。但是中日企业在这两项中的选择又有差别:439%的日本企业更倾向于将绩效定义为后者,  相似文献   

12.
企业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主体。相对比较,日本企业投资效率高,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贡献较大。我国企业要想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及收益,必须加速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人力资本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3.
平成2年4月(1990年)有幸访问并考察了因旅游、宾馆、餐厅而闻名的美国科内尔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四所大学。在那里接触到了“好客(hospitality)”这个词。所谓“好客(hospitality)”这一词,在日本除了医院等地方,还是一个人们不熟悉的  相似文献   

14.
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当前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1992年7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指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  相似文献   

15.
一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和东南亚成为经济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环绕太平洋东岸有着一批重要的经济大都市,如首尔、东京、北京、天津、上海、台北、高雄、香港、广州、河内、胡志明市、新加坡等.  相似文献   

16.
过去对日本、中国、韩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民族或国家的范围内,事实上对此运动仅限于一国范围内是非常难以理解无政府主义的国际主义性格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东亚这个更广泛的角度上,通过比较研究三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来更切实地理解近代的无政府主义。这篇文章首先在比较东亚三国无政府主义收容-发展-衰退过程的特征的同时,将对无政府主义和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说明。韩·中·日三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在走上无政府之路的过程中虽有各自的特征,但他们的无政府主义在精神上和西方是一致的。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更加鲜明地理解韩·中·日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同时,并理解近代无政府主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美企业柔性之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明企业柔性本质的基础上 ,系统比较日美两国企业各维度柔性的高低 ,分析日本企业柔性整体水平较高和我国企业柔性较低的原因所在 ,提出增强我国企业柔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之源,是现代社会核心资源之一。科学的、符合本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会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动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并富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尤其是美国、日本更具代表性。文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同特点,比较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各自企业发展的不同贡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以期给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在外部实现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为应对各种新生的和突发问题贡献创新型理论思考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自身实现学术转型、催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本组笔谈由黄昌勇、唐亚林、曾军、许建平、严明、仲富兰、刘士林等就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生活的非正规性及其治理、世博创意与全球城市文化若干新动向、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非遗传播与创意产业、文化城市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等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20.
吸取别国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对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东亚和拉美发展模式的差异 ,并从中得到若干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