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兰国址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九五○年夏秋间,客沪上顾颉刚先生寓。某日,顾先生偶问到白兰这个羌族部落国的所在地,我约略查考了一些有关资料,草了一篇《白兰地望考》,供先生参考。时隔卅多年,当时自己谈了一些什么,也已完全淡忘,不复省忆。到了八十年代的今天,我才有机会看到顾先生《史林杂识》(初编),其中《白兰》篇有:“有友自青海来,余因以此问题质之”的话,始知顾先生在考证此问题时,兼采了我当时的一些说法,不禁惶悚汗下!因而在近两年所写的有关文章中对此续做过一些探讨,但仍很零散,且不免错误。《青海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2期刊载了聪喆同志《白兰国址辨》,对此问题做出了新的探讨。此文先曾送我看过,我认为他一空依傍,独抒己见,且对有关地区实地做过考察,甚有助于对此问题的重新论证。随后聪喆同志又写了一篇驳诰“维州白  相似文献   

2.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的《白兰国址辨》一文,曾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此文系其续篇,作者在这里又充实了自己的论点。  相似文献   

3.
<正> 读了《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程祥徽同志《青海口语语法散论》一文(以下简称《散论》)和《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张成材同志《西宁方言的语法特点》一文(以下简称《特点》),很受启发。我也愿参加这一探讨,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拙稿《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简称《考述》)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治西北史或藏族史的同志的注意,特别是顾吉辰同志就角厮罗家族世系中的一些问题撰专文与笔者商榷。(见《青海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就角厮罗家族世系的一些问题与汤开建同志商榷》,简称《商榷》)拜读之后,获益非浅,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5.
<正> 《青海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刊载了李耕砚、徐立奎二位同志的《卡力岗地区部分群众昔藏今回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我们细读全文,不由疑窦层出,对“昔藏今回”的结论,颇感大惑不解。在此笔者不揣冒昧,质疑二三,深望李、徐二同志不吝教正。  相似文献   

6.
<正> 编辑同志; 笔者近日在翻阅贵刊过程中,发现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所载倪咏峰同志《古代青海羌族社会性质浅谈》一文与白砥民同志五十年代所撰《青海古代社会性质演变的探讨》(载于一九五九年  相似文献   

7.
<正> 黄楠森先生《当前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对当前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总结,读后给人以启发。朱德生先生《谈谈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文(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为我关系”的理解,很有独到之处。然而,这两篇文章在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话时出现了意见分歧。这  相似文献   

8.
白兰国址辨     
白兰国是古代羌族在今青海省内建立的一个部落国。关于白兰国址,史界说法不一,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 王乾都同志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一文(《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中,对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第一个飞跃只赋予“由实践到认识”这个阶段。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为此,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与王乾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组别号__——l2345期 刊 名 称差 错 率章恰尔(1992年第l期)青海教育(1992年第1期)青海群众艺术(1992年第l期)青海《党的生活)1992年第2期)(1992年第l期)1.62/10000 3.94/10000 6.95/10000 7.60/1000012.641 10000青海湖(1992年第6期)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青海《党的生活》(1992年第l期)青海金融(1992年第1期)青海教育(1992年第4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攀登(1992年第2期)青海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瀚海潮(1992年第1期)税务学习(1992年第1期)牧笛(1992年第1期)14.13/1000016.3…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正>四十年(1980年)前,在全国上下迎来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青海社会科学》在三江之源这片大美的土地上诞生成长。正如《青海社会科学》发刊词所预言,"《青海社会科学》这株幼苗,一定能在雄伟的青海高原上茁壮地成长起来",如今,《青海社会科学》以枝繁叶茂的成熟身姿伫立青海高原,摇曳西部学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四十年来,《青海社会科学》几代办刊人风雨无阻,  相似文献   

12.
<正> 最近,读《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以下称《考述》,载一九八二年《青海社会科学》第一期)一文后,感到汤开建同志对青海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物角厮罗家族世系,根据汉文史料,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述,指出了某些史籍记载的错误,表达了自己对角厮罗家族世系的看法,这一切都是作者努力研究的结果,十分可贵。 但是,我结合平时校点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认为有些问题,《考  相似文献   

13.
怎样认识法的本质,法学界不少同志认为,只用阶级性来解释法的本质是不够的,法还有非阶级性的一面。陈学明的《法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一文(《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即持这种观点,但不同意把一部分法说成只有阶级性,而另  相似文献   

14.
<正>30年岁月流转,30度春华秋实。2010年,《青海社会科学》杂志迎来了创刊30周年的喜庆日子。值此欢庆之际,作为《青海社会科学》的读者、作者和同行,谈谈自己对《青海社会科学》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常对孔子“三十而立”有两种解释:一以为立于办教育,一以为立于礼。刘蔚华同志主前者(见《孔子思想演变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宋敏同志主后者(见《孔子“三十而立”非“立于办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相似文献   

16.
本期发表了丁柏传同志的文章《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评价新论》一文。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史学界有关中国民族史上“和亲”问题的论述,特摘发陈育宁同志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的文章《论历史上的和亲》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7.
<正> 《青海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了袁伯诚先生的《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与司马迁的卒年》一文。这篇文章对我的《司马迁生卒年考辨》(《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一文中有关《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和司马迁的卒年提出质疑。读了之后,对我虽有启发,但觉得一些主要问题仍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社和出版发行室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在西安召开了九省区社会科学院学术理论刊物编辑工作座谈会。应邀参加会议的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学习杂志》、出版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晋阳学刊》,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等杂志编辑部的四十四位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也派人参加  相似文献   

19.
<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历史的车轮已行进在公元2010年的轨道上,我们也迎来了《青海社会科学》的30华诞。诞生于1980年的《青海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在青海大地"灵气"的滋润中,  相似文献   

20.
<正> 正确理解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是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形式逻辑的科学性质及其作用的重要问题。宋祖良同志的《同一律作用探讨》(见《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宋文)一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基本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的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