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双泉同志在《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兼驳‘四人帮’对李大钊同志的诬陷》和《论五四前后马克恩主义反对胡适派改良主义的斗争》两篇文章中,将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胡适发表《不朽——我的宗教》(1918年冬)、《实验主义》(1919年春)和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1918年11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5月)的战斗;第二阶段是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和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7月)的战斗;第三阶段是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1月)和李大钊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1919年12日),《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年1月)的战斗”作者提出的新看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三十一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以来,这场争论被史学界视为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实质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间的斗争。而近年来,有的学者却又否认它是一场"政治论战",认为只是一场"平等的学术讨论"。然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本来面目呢?我们应该从历史的事实中去寻求答案。一、为什么说是一场政治论战应该讲,单纯将这场争论看作是以李大别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与以胡…  相似文献   

3.
程丹  唐丹 《兰州学刊》2006,(4):41-43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新文化运动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看做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战之一,对胡适与李大钊在此次论战中的研究也都侧重于谈他们的分歧。现在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主要探讨胡适与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并力求对之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前后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在当时影响广泛,这场论战首先由胡适发起,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其影响超出那个时代,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至今影响深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诸多问题的全新理论视域,必将澄清信仰和问题意识连接起来,在时代的高度上重析问题与主义之辩。  相似文献   

5.
刘芳 《天府新论》1996,(2):80-84
对“问题与主义”论战意义的再认识刘芳“问题与主义”论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三次大的论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论争。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次论战的评价,更多的是从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以否定。以致使后人对这次论争的意义缺乏全面...  相似文献   

6.
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之争,在我国旷日持久地进行着。这场斗争表现为多种形式,从无声到有声,从论战到枪战,未曾间断。 1919年马列主义刚刚传到中国,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潮流就分成两派。一派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传播马列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另一派是以胡适为首的“文化人”,马上出来反对,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谈“主义”是阿猫阿狗都能干的事。两条道路之争自此开始,逐步升级。从使用批判的武器,直到使用武器来批判,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与国民党进行武装较量,最终取得胜利,成立了社会  相似文献   

7.
八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在中国传播,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战胜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并取代它的地位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斗争和人民的比较选择过程。首先是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斗争。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为了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曾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进行了“问题与主义”和“关于社会主义”的两次大论战。1919年7月,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鼓吹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李大钊于同年8月发表了《再论问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中,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争论的焦点是:救国从问题还是从主义入手。通过论辩,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王揖唐之流冒牌社会主义的界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稽考史书文献和名人学者对论敌胡适的评断,并没有因胡文的发表而否定胡适早年反对封建军阀、同情社会主义、赞成国共合作以及学术上的贡献。由此,恶意攻击马克思主义一说自然也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短篇其表长篇其里——《儒林外史》结构新探徐又良建国以来,《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外史》)结构研究乃是《外史》研究中的热点、焦点,成绩有目共睹,但未突破五四时代《缺名笔记》“有枝而无干”〔1〕及胡适“没有结构”〔2〕、“没有布局”〔3〕观点的框架。有的...  相似文献   

10.
胡适任教北大之初,由于所倡导的白话文遭旧派反对,学术水平亦遭师生质疑。尤其,不仅在《新青年》同人中,与太炎弟子不甚相得,而且在新文化派内部与陈独秀和李大钊关系区隔,故处境略显困难。为了打破困境,胡适必须拓展活动空间,建立自身人脉。“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后,胡适因参与维持北大而得发展契机。但由于资历尚浅,虽勉为其难,实际影响相当有限。尽管胡适在师生中积极培植自身人脉,但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扭转此不利局面,胡适针对“五四”前后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不仅尊“西学”如“帝天”,而且教条主义倾向明显,加之国内趋新学人由于学术训练不系统,难以把握实验主义的要领,故引介方面效果有限以及《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实验主义方法论的示范意义不甚明显等因,希望通过宣传老师杜威所主张的“实验主义”,一方面阻遏社会主义思潮的“盲目泛滥”,另一方面建构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领导权,以凝聚人气,从而推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虽然,其说遭到蓝公武和李大钊的大力批驳,但胡适却在反驳蓝、李两人之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其说,形成系统的实验主义方法论,初步建立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领导权。  相似文献   

11.
自从思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针对德国讲坛社会主义者的“马克思剽窃洛贝尔图”的谬论,提出了“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的挑战以来,围绕着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以下简称转形问题)的论战一直延  相似文献   

12.
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会、广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广东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最近分别在广州成立。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会今年着重研究三个课题:一、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问题;二、关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提出的“异化”问题;三、关于布哈林思想的问题。广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今年研究的总题目是:关于四化过程当中提出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问题。分别具体研究下面几个问题:1.关于人在历史准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2.关于研究历史唯  相似文献   

13.
据2005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的《谁该为宪法学家“剽窃”负责?》(记者包丽敏)一文报道,中国法学会宪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叶中教授与其弟子戴激涛合著的《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抄袭了商人王天成在数年前发表的两篇论文《论共和国》和《再论共和国》。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个复杂而又不容回避的人物。他在学术文化上的杰出贡献有目共睹;他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分歧亦尽人皆知。就“五四”时期的胡适而言,如果说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激进的批判态度,容易引发人们共鸣的话,那么他在政治上所持的保守主义的改良主张,却很难获得人们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在甄别评价其政治思想时要比肯定其文化成就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胡适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质内容与历史作用的分析,对所谓“问题和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的定论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本来是1934年为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1959年中华重印本改名《校勘学释例》,以下简称《释例》)写的一篇序文。陈垣在1930年用故宫发现的《元典章》的元刻本对校沈家本刻本,后来又用诸本互校,校得沈刻本讹误衍脱颠倒之处,凡一万二千余条,写成《元典章校补》六卷。接着陈氏又从一万二千余条错误中,挑出一千多条,各依其所以致误之由,分别类例,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这是现代校勘学上的一部杰作,为我们提供了校勘学的范例,也为我们指出了校勘学的最重要的方法论。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以下简称《校勘论》),就是在总结陈垣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对校勘学方法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校勘论》在1955年批判胡适的运动中,没有例外地也受到了批判,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赵俪生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批判胡适的考据方法和校勘方法。去年赵先生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写了《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一文,在对胡适的历史考证方法重新作出恰如其分评价的同时,对胡适的《校勘论》也作了新的评述,承认胡适在《水经注》的校勘上,“确确实实花了很老实、很大的力气”;承认他自己二十四年前,对胡适校勘方法论的某些论点“做了挖苦”,“是不合适的”。赵先生还由此“认识到在校勘工作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校,一句话一句话地对,一个本子一个本子的比,是无可选择的方法”。赵先生的这些意见话虽不多,含义却很深刻。可是如果作为对胡适《校勘论》的全面评价,那就很不够了。我以为给胡适《校勘论》以适当的肯定,这是对的,但必须同时看到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对胡适的《校勘论》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为了行文方便,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先谈它正确的方面,再谈它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追求民主和科学,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他们的历史。 丁文江是中国追求科学的先躯者之一,他为现代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起科学与玄学论战(简称科玄论战,又叫“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捍卫科学,反驳中国的现代传统主义,使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在中国的文化史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论战的背景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文化的意义上更是如此。伴随着空前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产生了中国现代传统主义。 正是在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冲击下,觉醒了的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水浒》学会筹委会及湖北省《水浒》研究会、北京市《水浒》研究会、浙江省《水浒》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全国第三届《水浒》学术讨论会于八五年七月三日至七日,在秦皇岛召开,到会的有全国知名的学者、教授、以及研究工作者、编辑工作者近二百人。收到论文一百多篇。大会讨论了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1、水浒的成书年代;2、“施耐庵文物”、传说的真伪与“托名”说的是非;3《水浒》的版本问题;4 水浒的作者、主题思想、著作权等诸问题;5 《水浒》艺术的面面观;6 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功过问题;7 《水浒》及《水浒》研究工作与其他小说的比较等等。讨论中有的学者提出:近年来,对《水浒》著作本身的研究较多,今后,对这部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8.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传鹤 《文史哲》2003,(6):92-96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在当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说,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直到今天也还有生命力的正确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19.
读《闲话胡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闲话胡适》,石原皋著。刘海粟给他作序说;“最近在《艺谭》上陆续读到了《闲话胡适》一文,观点正确,叙说朴实简炼,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胡适的风貌,它引起读书界的重视并非偶然。胡适的亲友健在者无多,能写出这本书的人更是寥若晨星。”此书说“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研究和分析问题”,“有助于人们认识胡适的真面目。”此书得到好评,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6年8月20日,温州市儒学研究会成立暨届次会员大会隆重召开。大会听取并通过《温州市儒学研究会筹备工作报告》、《温州市儒学研究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温州市儒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弘扬儒家文化精华,服务温州建设需要”。与会代表分别就“注重研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服务于当今温州建设需要”、“注重了解海内外儒学研究的动态,相互了解,共创当代儒学”及“注重研究儒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应有贡献”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冯胜生会长、单凡秘书长及高级顾问周梦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