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朱希峰 《社会工作》2008,(11):37-38
2008年是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受“清明正日上坟”这一传统祭扫观念的影响,清明时节上海的各个殡葬服务场所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祭扫高峰。为了应对这波“扫墓大军”,改革殡葬习俗,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丧葬礼仪,实现“安全、有序、文明、科学”的祭扫工作,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积极响应政府有关部门的号召,  相似文献   

2.
从3月20日起江西省龙南县多措并举确保群众清明节文明祭扫,开展行风建设月和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围绕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活动主题,建立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倡导殡葬新风尚,采取四项措施努力构建群众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清明节祭扫活动.  相似文献   

3.
刘珺 《社会福利》2008,(3):11-11
依照《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3号),自2008年起,清明节成为“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清明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也为各级民政部门全面展示殡葬工作成效、大力宣传殡葬改革、倡导文明祭扫新风提供了良机。  相似文献   

4.
滕燕华 《社会工作》2011,(13):28-29
目前,上海高校(包括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都设有社会工作专业,但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水平发展不均衡。社会工作强调其实务性、可操作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实践:社会工作接触人群的范围广,弱势群体、越轨群体等是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对象,社会工作者必须有专业精神和良好的价值观,以及具有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综上说述,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更是需要建立在良好地引导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受清明正日上坟这一传统祭扫观念的影响,清明时节上海的各个殡葬服务场所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祭扫高峰。  相似文献   

6.
徐从德 《社会工作》2014,(1):92-99,110
香港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迄今为止已有近四十多年的实务服务历程。在回归前的港英当局、回归后特区政府和众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努力下,香港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逐渐发展成一个标准化、体系化的社会福利服务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香港社会中青少年群体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详细介绍香港的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总结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经验,并对内地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通过全国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在通过考试的人员中,有相当数量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持证社工,缺乏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也缺乏系统的社会工作能力提升,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评价。因此,通过多种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价值观教育与熏染,强化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课程培训,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与街道、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项目策划与实施方面的深度合作,对于促进持证社工发展和有效确立社会工作专业权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童敏 《社会》2006,26(3):194-204
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与西方明显不同,即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缺乏、服务对象的专业服务要求不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欠缺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稳定性不足,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目前中国本土处境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专业服务关系,由此也导致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督导者需要承担与西方督导者不同的基本角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社会粗放型管理向治理精细化转型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应然之举,而社会工作者以提供精细化服务的方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技术—社会互构"理论范式,通过半结构访谈,深入探讨疫情中社会工作者受制于空间区隔,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缺场服务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在促进技术与社会互构中扮演中介角色:一方面赋予信息技术社会性内涵,另一方面实现信息技术在社会多元实践场域中的功能嵌入,从而重构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研究框架.与此同时,新语境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仍面临现实困境,健全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能力,发展人才队伍成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社会治理转型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与评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问题,事关学科的独立性与科学性.鉴于专业伦理关注对公众的责任,教育范式聚焦能力为本,以及社会工作服务走向标准化,笔者在生态系统理论与行动研究方法的指引下,基于证据为本的实践理念和社会表演理论,试图建立以标准化案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的"证据-表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与评估的生态系统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1.
驻所社会工作者为监所涉罪青少年开展服务,是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违法(涉罪)青少年再犯罪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驻所社会工作实践进程中会遇到不少挑战,也形成不少应对策略推进了实践的发展.围绕"驻所社会工作者是如何应对服务困境,以保证专业服务顺利开展"的问题,结合上海市驻所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以场域理论为...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一)社会工作者的特征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活动。什么是社会工作者呢?《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界定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它用从事社会工作和专业两个特征来界定社会工作者,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指在国家或民间福利机构设施中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它用工作内容和工作组织的特征来定义社会工作者。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因为这些人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2008,(13):64-64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活动。什么是社会工作者呢?《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界定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它用从事社会工作和专业两个特征来界定社会工作者,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指在国家或民间福利机构设施中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它用工作内容和工作组织的特征来定义社会工作者。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相似文献   

15.
程玲  肖桂春 《社会工作》2024,(1):62-79+161-162
儿童权利观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中心。然而,儿童权利观偏移现象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时有发生。本文借助儿童权利观这一视角,参与观察一项儿童暑期托管服务,并深度访谈相关儿童社会工作者,发现儿童权利观偏移表现为机构社会工作者采取“懂事”与“不懂事”的话语论述评价儿童,服务流程中儿童参与有限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主义行动倾向。究其原因,社会工作者的多元儿童观的交互影响以及“权威—服从”式教育惯习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塑造。这最终导致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丧失“社会性”,效果适得其反。为此,建构社会工作服务儿童权利理性的策略是健全儿童权利观培训,强化督导监督职责,拓展儿童参与空间以及开展社会倡导。  相似文献   

16.
孔华 《社会工作》2012,(8):44-46
文化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在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界定案主的问题与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科,民族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带有独特文化的民族成员。因此,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能力在民族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并提高自己的文化能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成为民族社会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围绕民族社会工作者文化能力培养这一主题,从文化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培养文化能力的必要性、文化能力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设以及文化能力的培养途径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能力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拯 《社会福利》2009,(1):22-2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社会工作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出于职业使命与伦理良知纷纷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但不少社会工作者却被拒之门外,不少社会工作组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许多找到"位置"的社会工作组织与个人在提供专业服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原因中,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灾后恢复重建从理论上缺乏系统思考、从实践上缺乏政策与制度支持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民政社会工作者身处民政系统中,兼具社会工作与行政的双重属性,是我国社会工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中民政社会工作者数据模块为依据,基于个体"主位"视角,从个体维度、专业维度与组织环境维度对民政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特征进行系统描述与分析.研究发现,民政社会工作者处于基层民政领域,受...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大多注重对服务群体相关社区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的考量,对物理空间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导致社会工作实践中常忽略社区居民的社会人文关系特质与物理环境空间的关联,可能会给专业服务的执行带来负面作用.事实上,Booth早在19世纪就将空间的地理信息概念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并形成了社会工作的"绘图"传统.后来英美及中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实践中依然有少数社会工作者选择通过GIS软件协助将空间意涵应用于社会工作之中.因此,大陆社会工作需重拾社会工作实践空间意涵的传统与经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如何转变为专业社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如何把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标准,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制定和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工作者职业制度体系的核心机制,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为职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从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水平、强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