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亲昵称谓,又叫昵称、爱称,是用来表示喜爱、亲昵的称谓,具有较一般称谓词更为鲜明突出的感情色彩,在汉语的交际中运用十分广泛,是称谓大家族中极富特色的一类。其主要特点是名目繁多,形态丰富,具有浓郁的汉文化气息,反映着中国人极富个性魅力的审美趣味。一、亲昵称谓的构成作为汉语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亲昵称谓的构成也显示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洒脱气派,恰与礼貌称谓的保守严谨相映成趣。1.巧用姓名,构成亲昵称谓。姓名是识别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其突出特征是符号性、指称性。在一…  相似文献   

2.
汉语夫系亲属面称和背称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面称属于从夫称谓类型,而背称既有表示姻亲关系的从已称谓,又有拟血缘的从儿称谓.研究这些称谓,尤其是陕西关中西府亲属称谓的存古性质,有利于汉语夫系亲属称谓的解读.从关中西府等地以男性亲属称谓称呼女性的现象来看,夫系亲属称谓中的从夫称谓、从儿称谓都是古代男权以至于父权文化的遗留.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汉浯称谓词从传统称谓词脱胎而出,既保留了某些传统称谓形式,又产生了新的变异。本文拟从传统称谓词与现代汉语称谓词的差异入手来考察现代汉语称谓词的特点以及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称谓词与文化的变革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在语言中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称谓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在这发展变化中也反映着民族文化变革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但是,称谓的困境不等于称谓的缺环。称谓的困境是个人对称谓词语如何选择的问题,是个人运用语言时的一种语用现象,与汉语称谓系统无关。同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称谓词繁多,为人们选用称谓词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汉语称谓词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称谓缺环理论有悖语言的系统性原则。称谓困境的根本原因或症结在于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编写《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五彩纷呈的汉语称谓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并有心搜集了部分有关称谓的资料。现结合《古今称谓辞典》的性质特点作一番研究,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探讨。关于古今汉语的称谓,我们共收制了四万多张卡片.把这些卡片进行若干分类.便发现汉语称谓在名实关系上有两个显着的特点:其一,异名同指。即多种各不相同的称谓形式,同指一种人际关系或对象。其二,同名异指.即两种以上的人际关系或对象,由同一种称谓形式来表示。前者在汉语称谓系统中颇具普遍性,可以说80%以上的称谓对象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称谓形式;后者所占的比例约为20%,纷繁复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刘群  尚国文 《理论界》2010,(5):144-146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体系十分复杂,各种称谓语都有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应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语。本文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作为职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而对这种"的"字职业称谓形式的语用特征及其演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职业称谓语的社会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7.
语言哲学术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通常有“语言学转向”、“语言的转向”、“语言转向”、“语言性转向”、“语言论转向”等五种。从“Linguistic turn”的本真状态等方面看,把“Linguistic turn”汉语称谓称做“语言学转向”是错误的。其余几种称谓虽本身都无可厚非,但就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习惯性称谓模式等角度看,相比较而言,把“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称做“语言论转向”,比“Linguistic turn”的其它几种汉语称谓更为适切。  相似文献   

8.
夫妻称谓是汉语亲属称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夫妻关系的状态及社会文化习俗。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从形式、分类、特点等方面对河南方言的夫妻称谓进行描述,以期为今后的河南方言乃至汉语方言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许多文化现象都是由语言来传承和记录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一直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汉民族的婚姻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现象有一部分记录在汉语方言特殊称谓词语中。文章主要讨论从这些文化现象中看汉语方言特殊称谓的问题,分三个部分讨论:婚姻制度与特殊称谓;民俗文化与特殊称谓;传统观念与特殊称谓。  相似文献   

10.
亲属称谓即对亲属关系的称呼。世界上各民族所使用的亲属称谓制却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汉语称谓制中,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关系都表达得十分清楚,而在英文称谓制中,所有这些关系都一概称为Cousin。现在,世界上还有不少民族在称谓中把父亲、伯父和叔父都称作父亲。甚至还有一些民族把父亲、伯父、叔父和舅父都统称为父亲。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异呢?世界各民族的称谓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应该怎样划分它们呢?这些问题始终是世界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重大而复杂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中国、韩国、朝鲜等学者关于朝鲜半岛文学所采用的十余种称谓进行一番梳理后,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认为应将其统称为韩国朝鲜文学,并总结其特征为:其一,以韩、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创作;其二,焦虑、感伤的美学特征;其三,诗歌格律的自由灵活;其四,女性趣向;其五,国土分裂的痛苦和南北统一的意愿。概言之,韩国朝鲜文学具有浓郁中国因子,即具有韩、汉双语的文化审美特性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政治特性。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称谓方式中,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在与其他亲属对话时,通常是以听话者的称谓视点来指称自己的配偶。这种称谓方式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在交际中有其独特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就北京地区国家部委机关公务员非正式场合使用的称呼形式,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以及个人访谈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加以阐述。非正式称呼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它排除共性,强调个性,突出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一种共有的和谐的特殊关系,有利于消除正式场合使用正式称呼时所要求的权利尊严、上下秩序、形式规则诸因素附加给称呼者的种种紧张与不利因素。公务员在交往中使用非正式称呼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它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广泛多向的交流空间,其社会交际功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称谓语及其社会动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是一个发展完善的复杂系统 ,带有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根据其适用范围 ,可以把它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职业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等。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动因。通过对其社会动因的分析 ,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现代汉语称谓语背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5.
马丽 《兰州学刊》2007,(5):149-151
所谓性别称谓词是指能体现性别的称谓词。汉语性别称谓词反映了汉民族文化,表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呈现出不对称性、相关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言语交际中,对同一对象的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场合、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话题、心理等因素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从广义上讲,称呼语的转换属于语码转换的一种。以《红楼梦》为语料,选取其中称呼语语码转换的例子,立足语域理论的语场、语旨及语式探析称呼语这一语码转换的现象, 以期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灵活运用称呼语,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余斌 《东南学术》2000,(1):81-83
股份合作制度是继我国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由我国城镇工人创设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它不同于职工参股的股份制,也不同于西方早期的合作工厂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制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发展的过渡形式。它的这种独特的规定性需要正确的制度设计来体现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侯艳兴 《兰州学刊》2011,(3):178-182,196
民国时期的"太太"不仅是一种称呼,还是一个社会类别。其具有阶级、性别与身份的文化内涵:太太是上流社会男性妻子的专用称谓,这些男性包括达官贵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尽管她们受过教育、具有现代性,但是因其缺乏独立人格和国民身份,受到知识分子的批判。此外,她们仍然处于传统的社会性别权力秩序之下。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据义构形的表意文字,其原初字形是有理据的.在汉字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理据重构成为一种重要现象.通过时纷纭复杂的汉字理据重构现象进行分析,并根据演变前后构形理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对汉字理据重构现象作出恰当的分类,并对理据重构原因作出较为科学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20.
谢序华 《北方论丛》2020,(3):94-101
学界一般认为,汉字的假借是通过借字表达词音("依声托事"或"借字表词")来实现假借的目的,但事实上假借是汉字所兼有的一种表达职能,只有形义统一、以形别(表)义的汉字才具有假借的职能;而汉语单音节词自身不能独立地区别(表达)一定的概念,又不能区别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因此汉语的词是不具有假借职能的。所以,汉字的假借,既不是"依声托事",也不是"借字表词(音)",而是"依形托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