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政治史观着眼于过往政治和权力博弈的成败得失.在其观照下难以获得对历史充分、公允和客观的认识.其研究成果缺乏普适性、持久性,难以为当今社会管理提供"资治"之用.而以文化史观去观照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才能提供一个更为宏观、系统、公正、普适和长久的历史评判视角.从政治史观走向文化史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史学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养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徐复观的历史观有三个基本特征:人类历史应是不断进步的,包括物质的进步和价值的升进,即人类一种向前、向上的努力,从而形成了其进步史观的基本观念;从文化视角思索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现中西历史的发展都是源自各自的文化性格,从而展现出了其文化史观的基本特征;将人的心性视为历史的源出之所,中西历史于是成为一种各偏向仁性和知性的发展,又形成了其心性史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的动力——一个布依族村寨文化的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自觉的历史过程,而具体时代、境遇的差异往往形成不同的文化自觉图景.贵州镇山村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具体情境中揭示出文化自觉的真正动力."内源性"即是该动力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4.
程义伟 《理论界》2006,1(9):185-187
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深受关东文化意识的熏陶,在一系列作品中有效并有力地表现出了地缘文化特性和民族文化精神,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传统科技文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生态自然被分成生物生态自然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自然尤其是社会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必然的联系,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亦即历史唯物的生态自然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据此吏观预言,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必将改变东亚的社会生态自然,必将使中国脱离旧航道,驶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承认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思想,有助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8.
余英时是当代著名文化思想史家,胡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通过研究余英时对于胡适的评论,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余英时的学术思想.余英时在胡适研究中不仅延续了其一贯的“内在理路”分析法,还运用了多元文化史观分析“五四运动”,运用反证法给胡适的博士学位疑案做了“最终判决”,表现出其史学研究方法和文化观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作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源头活水 ,受到人类社会的高度重视。“天人合一”思想是它的基石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自然崇拜是它的特殊表现 ,而尊重自然规律是它的精华。这一优秀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出现衰落 ,其原因在于它的基本精神被抽象化和宗教化 ,从而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对话途径 ;在于封建社会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服从于调整社会关系 ;在于古代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本质上的矛盾和冲突。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然包含古代生态文化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解读和重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就雷纳·韦勒克所追求的文学史境界而言,他反对仅仅限于文学话语系统内部的传统与秩序,而回避向社会、历史与文化系统的扩展与延伸.韦勒克不但对文学史的他律论模式进行了透彻的论述,而且还在明辨的基础上予以了纠偏正误的悉心阐述.尽管韦勒克对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派等诸种批评流派的撰史观念都有所继承,但是,他的文学史观又的确存在着诸种特质.韦勒克无论是对于文本的分析,还是对于现象的把握,都表现出视野开阔、立意高远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化资源的局限,而且也利于彰显华文文学的诗性美学品格,提升其意义覆盖性.在比较诗学视野中审视这一问题,华文文学在构成古典诗学精神跨界呈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国内文学现代性体验的截然差异,诗性品格互文性地弥补了国内文学的现代化偏失,展现了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被现代化"的真实之维.由此,本土性的诗性文化精神也就凸现为建构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文学的文化批判特性与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以文化批评为本,将生态批评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内来考察,有利于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生态批评可以借鉴和利用"文化诗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跨文明、跨文化性,重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寻求文化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探索和建构自己理想的批评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汤因比史学思想中包含诸多人本主义因素.本文就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中的"人本史观"进行了简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中门的形态显示着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教的特征,也表现出各时代各阶层人们的理念与追求.通过对渔洋村建筑风格及门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渔洋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贝尔用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两种特殊文化模式的命运来"拷问"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显示了他的聪明和狡黠。其实,只有唯物史观才能对这一问题作出科学解答。马克思在构建自己的文化理论时,走的是一条与"文化史观"不同的道路——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必须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共同体,有着各自的运行轨迹,但都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殊途同归,有着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鄱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构内涵明确的鄱文化概念,有助于理顺江西文化的内部关系.鄱文化适用的范围应为鄱阳湖周边与邻边地区,而过去使用的"赣文化"概念则可专指赣江流域的文化,如此赣鄱文化一词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整个江西地域文化的代表.鄱文化有其富而自足的内涵,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鄱阳湖水体的变动不居与桀骜不驯,培育了湖区人民的生存智慧与生态敏感,鄱文化因此打上了深刻的生态烙印.鄱文化的生态特征有四种表现:第一是对山水的热爱、向往与依傍,第二是对自然的敬畏、斗争与顺应,第三是对生态的保育、珍惜与尊重,第四是对资源环境的节约、友好以及对实务的注重.工业化浪潮一度使植根于农耕经济的鄱文化处于祛魅状态,随着生态文明曙光的升起,鄱文化的复魅时代应当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文学饱含敬畏自然、珍爱万物的生态意识,这在"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中比较明显.进入1980年代之后,长白山文学成为生态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白山诗人朱雷、南永前、朱聿和张咏霖的诗歌表现出对生命的呵护和对自然的膜拜;民间故事中传承着猎人与大自然的和解;胡冬林、王德忱和迟子建等人的文学作品,从对"平等对抗"的诗性言说,到对"母亲河"的追寻,都表现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平等意识、回归简朴、绿化精神等诸多生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史观与文化命运——对民族文化现代境遇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愚昧与落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化进化史观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去传统化"文化运动,与近30年来传统与现代"共荣"的文化再生产史观指引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都试图扭转传统文化或传续或消亡的命运.但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因此人类试图改变文化"命运"的理性逻辑需要重新省思与修正.  相似文献   

19.
张富祥 《文史哲》2013,(1):22-38,165
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滥觞于史前,历经夏、商、西周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至春秋战国之际已充分具备后来所习称的汉民族持续发展的各种内在要素和机制。与此相适应的是,以部族史观为基础的华夏史观亦逐渐整合而上升为先秦历史学术的主导意识。"华夏"概念源起于"虞夏",为先秦学者追述和重构华夏史的变称;《尚书》是华夏史观成熟的标志,其核心价值集中指向政治上、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和华夷两分的"天下观",为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支柱。略具雏型的通史著作《世本》和《竹书纪年》,综合反映出华夏史观的展开与早期华夏史学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永新盾牌舞从产生至今,虽历经风云,却始终魅力四射,表现出非凡的生命力.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密切相关.但如今,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相继谢世的境况下,永新盾牌舞也面临传承瓶颈,探讨保护和传承措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