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古代物质观念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一百多年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近几十年来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就是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怎样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有人说,自然科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挑战,这种说法未必能够成立,但自然科学领域提出的新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作出新的哲学概括。我们既不能对自然科学新成果视而不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了袁宏毅同志的文章《关于“物质”定义的探讨》,读后颇使人耳目为之一新。我完全赞同袁文关于物质概念的认识论与本体论两种含义的划分。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4页)所以,物质概念的科学定义归根到底是要受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的。关于物质概念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含义的区分,袁宏毅同志已作过论述,我在这里只是想就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物质观的丰富,以及由此而导出的物质概念的本体论含义,作点简要的探索。 现代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他的多篇哲学论著中,阐明了他的自然科学观。其中谈到,任何一种哲学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将不断充实和丰富着哲学的内容。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自然科学观,至今对于繁荣和发展自然科学,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恩格斯的物质观、运动观并未过时,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给物质范畴所下的定义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  相似文献   

4.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反映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的观念“物化意识”,以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物化意识”概念的提出物化意识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哲学史上有关观念的发展积累,需要提出和明确物化意识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其中关于两者的转化和统一的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四个认识发展阶段,出现了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化意识观”。它认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从事历史活动的同时,会对人类历史的意义、规律,对人类各种文化体系的价值进行反思,而这种历史发展观与文化价值论又总是有机结合而构成一种统一的观念,即“历史文化观”。“历史文化观”是一种价值判断,各人群因其“社会存在”不同而互有差别,无所谓真伪高下。但是,这种观念对于人们的历史实践却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构成人类社会的两大类事物——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也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蒙昧时代人们对灵魂和肉体相互关系的看法。在古希腊罗马,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地丰富了起来。有的哲学家把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有的把“数”、“理念”这些精神性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这时精神和物质的  相似文献   

7.
李海清 《齐鲁学刊》2005,(1):118-120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语言观建构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语词与事物间存在着“观念” 这一中介,表指关系成了私密的个人行为,这就对符号行为的主体间性构成了威胁。洛克的五条规则和定义法表 明他的语言观是规定主义的。尽管洛克对语义发展和语义扩展有独到见解,并且对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学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大都不是直接的。  相似文献   

8.
一、生活观的含义及其作用生活观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活方式不能不研究生活观。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观念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做为观念之一的生活观,就是人们的生活活动在人  相似文献   

9.
论死与不朽     
龚群  完颜华 《江汉论坛》2006,(10):48-51
自远古以来,灵魂不朽就是人们对生命不朽的一种基本看法。然而,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灵魂观念则愈来愈淡薄,而世俗生活中的不朽观则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们看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观从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超越死亡的基本不朽观,这一“三不朽”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三要素具有物质和信息的双重维度结构的理论揭示的是:在劳动三要素中同时就包含着物质和信息的两个方面的规定.人类创造的主观信息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只有当人们把所创造的主观信息作为实现的目的,并在实践中寻求客观实现时,才有一个是否违背客观规律的问题.精神生产的对象是观念信息,而不是物质.“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物质生产”这两个提法并不等价,与“信息生产”相对的是“物质生产”,而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宋应星(1587——约清顺治年间),字长庚,我国十七世纪卓越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其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建国以来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这一研究被进一步推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内容:“大一统”的地理观—天下观,“大一统”的政治观—政治一统,“大一统”的思想观—思想一统和“大一统”的民族观—华夷一统.数千年来,“大一统”理念根植于中国各民族的心灵深处,得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一致赞同,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思想和文化上的“大一统”始终存在于历史上各种类型的王朝之中,这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一统”的中国是古代各族人们认同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将文化结构三层次说与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结合,可知礼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延及夏商物质层面的“礼物”,到西周以周公为代表制作礼乐文明的礼制,再到以春秋战国之际观念层面礼义的探讨三个阶段,将文化的发展从物质而制度而思想的演进与礼从“礼物”、礼制、礼义的—对应,既可以得出历史和逻辑演进一致的结论,也可以研析礼在先秦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义”观念是古希腊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古希腊的“正义”女神就是人们手中掌握的丈量土地的二脚规,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于公平原则的追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尤其是种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古希腊的正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内容涉及到政治、军事、人住、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一个比较成熟而庞杂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就是在对古希腊传统的正义观念进行总结、继承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而系统提出的,并使之成为其整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基础,把古希腊的传统“正义”观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界规律性的知识,是人们争取对自然界自由的一种武装。自然科学的全部历史证明,实践和思维是自然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而“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于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选集》第3卷第398页)这就是说,实践标准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自然科学家怎样看待实践标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自然科学家天天和自然界打交道,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必须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自然科学中必须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并且在发现了之后,要尽可能地用经验去证明”。(《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6.
要重新认识“重男轻女”生育观笔者把“养儿防老”、“(认儿子)传宗接代”、“为了(男)劳动力”等看重生儿子的观念在此合称为“重男轻女”生育观。“重男轻女”生育观是我们时下计划生育工作极大的思想障碍。过去学术界对“重男轻女”生育观多用经济目光去看待,所以过去解决“重男轻女”生育观问题总是局限于用经济措施,如建福利院收养老人,对农民也尝试退休制度,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等用以对付“养儿防老”观念。对“为了(男)劳动力”观念,则实行让步政策——允许农村独女户生二胎以照顾其实际困难。对“传宗接代”观念更是只能靠那空洞的说教。说到底,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下,我们制定的转变“重男轻女”生育观的对策是残缺不全的。面对控制人口的急切需要,笔者通过对这个问题的长久思索,认为要重新认识“重男轻女”生育观,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一、“重男轻女”现象是“父系制”的产物,“重男轻女”生育观只是社会“重男轻女”现实在人们观念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8.
论转变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转变观念成了人们经常说到或听到的一个词。往往在不经意当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甚至来不及反思:观念究竟是如何转变的?一、以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为根据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看法和认识。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17页)。因此在处理观念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应该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人们只能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活动来改造…  相似文献   

19.
一政治法律设施的归属问题,直接涉及到对社会物质观的理解和运用。其中主要是如何划分社会物质和精神,如何区分社会物质和社会物质结构这两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同一性,提出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将这种物质观概括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与道德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看成是纯粹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等各个方面综合协调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只对人类的物质生产而不对人类的精神生产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人们只追求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而不追求非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社会发展道德代价的出现正是这种社会发展观的产物,是社会道德发展上缺乏经济观念的伴随物。社会发展到当代,人们日益认识到发展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道德要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改变“牺牲品”的地位,必须在自身的建设中同物质的生产一样,引入经济观念,从而使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