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陵瞭望》2008,(17):80-80
9月13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暨2008中国南京国际桂花节”将在南京中山陵拉开帷幕,活动为期23天,至10月5日结束。自2008年起,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新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国家六部委决定自2008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各类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08,(17):80-80,F0003
9月13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暨2008中国南京国际桂花节”将在南京中山陵拉开帷幕,活动为期23天,至10月5日结束。自2008年起,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新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国家六部委决定自2008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各类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3.
宋人过冬至     
闫成军 《社区》2014,(35):39-39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民间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冬至又称“上元节”、“冬节”、“大冬”。在当年北宋的京城开封,冬至是朝野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冬至这天的开封城内,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换上新衣,摆设酒宴,祭祀先祖,来往祝贺。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13,(8):46-47
一到清明节,人们首先想到就是祭祀祖先、上坟烧纸等习俗。但清明节更重要的习俗是禁火。 一到清明节,人们首先想到就是祭祀祖先、上坟烧纸等习俗。但清明节更重要的习俗是禁火。清明节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所以,过好清明节也不仅仅就是祭祀这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花卉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出发,将人类认知花卉的过程分为3个层次,并强调花卉人格化是中国传统花卉文化的核心精神。评议花神形象的历史变迁和花朝节传统的兴衰,汇总民间流传的众多版本的"十二花神"人物。提出应对花神文化和花朝节传统进行加紧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花朝节在苏州历史悠久,苏州花朝节在时间、场所、习俗等方面的"规范"约在唐宋年间基本定型,并逐渐成熟于明清时期,这些细节设置都受到苏州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苏州地区特有的花文化在自然以及人文的背景下亦为花朝节作为一种民间仪式提供了可考的范式参照。由此,苏州花朝节文化体系的重建可以从5个方面给予考虑:重建花神庙,保护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花朝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俗活动,为古城旅游业增添新意;打造育花基地,研制花茶等系列花产品;鼓励花俗研究,弘扬生态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何怡 《新天地》2016,(9):24-25
中秋节无疑是炎黄子孙最富人文关怀和浪漫情调的传统节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下,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吟诵、描绘中秋的名作,也留下许多温情传说. 风俗:同赏一片月 古代中秋丰富节俗的缘起与演进曾让很多学者颇费考量.据称,“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赏月的活动大约始于风雅的魏晋时期,最初是文人兴起,到唐宋时已非常兴盛,扩展到了民间.  相似文献   

8.
雷金息 《今日南国》2008,(19):16-17
民间谚语云:“六月六,士晒书,女晒衣,农禳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红瑶传统的“晒衣节”,又称“半年节”、“粽粑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晒衣服、包粽粑、杀鸭子、祭田神,无论嫁出去的女儿,还是出去上门的儿子,都要挑鸭子、酒和礼物,携儿带女回家过节。  相似文献   

9.
许国华 《社区》2023,(16):63-63
过了湿滬滬的梅雨季,一转眼,就迎来了“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很多人都知道,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若是说七夕节还是魁星节、晒物节、晒书节,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主文事的魁星的生日,故此民间称之为“魁星节”。又传,是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且又不过分炽热,是龙王爷的“晒鳞日”,民间百姓纷纷仿效,在这一天晒衣、晒物、晒棉被,所以又是民间的“晒物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与"中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中国知识产权的重要课题。中国“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外企抢滩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制造业---“中国制造”的快速致富,同时也使外企在中国土地上大获利益。“中国制造”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走向,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而“中国设计”既是中国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制造”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设计就是创新,一个没有设计的国家,将永远不会走在发展的前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2009,(9):20-23
在北京,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秋节又名“八月节”、“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从它众多的名目,便知道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秦冉 《社区》2008,(26):28-29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相似文献   

13.
城市秀     
《社区》2008,(27):F0002-F0002
在9月1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重庆)月饼节暨中秋食品展”开幕式上,重庆造华生园和冠生园都分别推出了“月饼王”。展会中10万份团购套餐,吸引了上万市民前往抢购  相似文献   

14.
回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其实质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在根本上得益于整个社会向常识与理性的回归,而其间隐寓着民族民间文化认同与传统文化价值建构的深刻逻辑。尊重差异、多元共生,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也是40年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最普遍的思想共识。也正因此,民间信仰实现了从“封建迷信”到“民俗活动”再到“文化资源”以及“文化遗产”的多元次替换演进,并逐步进入了主流话语体系之中,成为40年来最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事象之一。民间信仰的“新生”,撬动了乡村社会的内在原动力,在大转型时代建立了主流社会与草根群体之间关系的缓冲地带,也拓展了关于中华农耕文明未来的想象空间。在中国改革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历史阶段,传承民间信仰优秀基因和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势在必行,并且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代学人理论探索和学术思考的应然使命,要着力活化民间信仰价值观,在积极推进民间信仰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现代化国家价值观的融会贯通中,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培育、塑造及弘扬。  相似文献   

15.
中秋话月饼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9,(10):52-53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相似文献   

16.
袁文良 《源流》2023,(2):54-55
<正>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即民间所说的“兔”年。面对人们欢度节日的喜庆氛围,在北京度了儿童时代的我不禁想起了小时过中秋时所玩的“兔儿爷”。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的传统玩具,在天津、山东等一些北方城市也深受人们欢迎。作家老舍在其创作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年画     
《社区》2008,(23):32-33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近两年,站在这个崭新的平台上,中国经济在近两年呈现出勃勃生机。党的十六大以後,关於“社会财富”的议论成为热点,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不少地方的“红帽子”企业纷纷摘帽,创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有研究显示,我国目前民间资本存量超过11万亿圆,使这部分资本成为“百姓创业基金”,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是中国经济维持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2002年,我国先後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民间投资出现启动迹象,特别是浙江、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空前活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19.
“节”观念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两汉。其内涵在先秦两汉之间有着重要的转型,具体表现在: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的“士节”强调士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个体效忠,至两汉则转变为对国家效忠的“臣节”,进而拓展成为女性效忠丈夫及彰显于社会的“女节”。至此,“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而多元的社会伦理范畴,与“忠”“孝”“义”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并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起到了强有力的维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之一。以唐小说为代表,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唐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