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选课门类齐全,课程数量繁多。通识教育要急需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模式,代之研读古今中外原著经典,要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大学通识教育主干课程。经典名著历万古而常新,只有加强名著式的通识教育,才能培养通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人文经典文本的研读渐渐成为教学核心,“经典阅读”类型的课程受到热捧。部分高校将“读经典”奉为圭臬,几乎将通识教育等同于“经典文本教育”,甚至因此主张学生普遍学习古典语言。但就近年来的教育结果来看,这种教育模式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将通识教育推入了一种困局。在部分高校,通识教育成为了一种狭窄的、专门的人文教育。众所周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是西方舶来品,而在西方通识教育中,所谓的“经典阅读”隐藏着“神秘主义”“符号性”“文化崇拜”等理念缺陷。在近代,“经典阅读”的崇尚是西方高等教育为了应对技术理性主义而发起的一场教育浪漫主义运动,这恰好也迎合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对传统书院的精神依恋。  相似文献   

3.
大学人文教育与经典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对于个体的完善、大学的发展、民族的未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人文教育日渐萎顿的现状,我们必须强调大学人文教育。要真正塑立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性灵,人文教育必须返归传统文化经典。面对新媒体时代经典阅读的多样化形态,大学人文教育应当选择一种正确而恰当的经典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进入通识教育的实际方式:原著阅读与讨论探究相结合;作品欣赏与网络课程相结合;教改探讨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以期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科学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单科院校发展通识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单科院校由于自身专业设置、学科基础的局限,使得它们在发展通识教育时不能简单模仿国内外综合性大学的做法,而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本科生应当接受不同领域的博雅教育,这一信念对于21世纪乃至后世的美国教育而言都至关重要.在这份报告中,通识教育委员会肯定了哈佛大学旨在提供一种广泛且多样化学习的通识教育理念,重申了旨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公民素质的自由教育的目标,而这一目标与主要为了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或者职业领域做好准备的学习理念恰好反其道而行.这份报告将给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带来一种更加深入的、也更具意义的教学思路,同时也能为学生遵从其自身的特定兴趣提供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转型时期最需要的东西是信仰和法制。历史发展无数次向我们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前提存在,经济转型只是孤立的和失败的。但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解决信仰和法制的问题,最终依赖的是全体中国国民马克思主义修养的普遍提高,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通识化的程度。进而要求我们以中国化的态度通识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加强和改善马克思主义经典通识化的学风与文风。  相似文献   

8.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虽然起源于自由教育,但并不是对自由教育的简单移植,而是立足美国本土文化进行再创造的历史产物.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启示我们,只有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依托本民族文化,以时代趋势为导向,以本土化为原则,通过政策的顶层设计,才能真正建构一套具有自主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从而为培养合格公民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完人”是通识教育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传统,现实的变化让它遭受到种种的阻力,但依然充满着活力,这不仅是人自身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也是平衡知识过度专业化,缓解教育功利主义影响所不可缺少的.不变的“理想”与变化的“现实”让当代的通识教育更为丰满,更具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突破大学通识教育的瓶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识教育研究一直是中外高等教育界研究的关注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观念上基本赞成在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在推进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多学校仅限于通选课的开设,仅仅是对国外大学通识教育外在形式的模仿,导致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陷入一种误区.大学通识教育要突破现状,首先学校要重视通识教育,设立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另外,必须进行具有实质内容的核心课程建设;第三,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高等美术院校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几乎是空白.高等美术院校在探索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合理定位通识教育,构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加强创新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不仅要把创新教育放在核心的地位,而且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基础作用,切实实现创新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的通识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未来高等教育的方向,也为我国的思政教育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思政教育要转向大思政方向,在吸收通识教育的某些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大思政”的“大于思政”、“高于思政”和“等于思政”的格局,即在原来的思政主旨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教育转向以思政为主的包含通识教育在内的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纵向剖析通识教育的概念、课程设置、目标以及通识课程的地位等问题以及横向比较国内外几所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实施情况,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认知、课程地位、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过多社会因素的干扰冲击,使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现状和成因,并指出了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分析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理念、实践模式等.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最为悠久,通识课程独具特色,香港大学十分重视非形式课程教育,两所理工科大学则极为重视中国文化研读.他们的做法对大陆高校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化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应树立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观,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依据,增强课程综合改革意识,实现对接与关联,进行综合评估,加强“隐性”课程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看 ,通识教育 ,应该是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整合、人格塑造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必须紧紧适应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求真精神、科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价值理想、品格情操等有形的和无形的精神财富 ,尤其是本民族的智慧精神、科学成就等文明成果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以期使之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担负起本民族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是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核心课程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各个大学的历史不同、条件各异,决定了不同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从而使得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考察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及核心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可以看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强调了要立足基础知识的信念,贯彻了服务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