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在楚国的神话与宗教中,人和神分别处在两个隔离的世界,人和神的沟通是由巫觋来完成的。沟通人神是楚国巫觋最基本的职能。楚国巫觋是怎样沟通人神,怎样与神灵打交道的呢?目前楚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巫觋与神灵打交道的手段有两种,一是祭祀,二是占卜。祭祀是通过向神灵献祭的方式取悦神灵,从而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占卜的神力来源于占卜所使用的工具,这些工  相似文献   

2.
受楚巫文化影响,湘中古梅山地区巫觋崇信盛行并延续至今。蛇恶诸天像是流传至今的湘中木雕神像类型之一。经考察图像和文献,梅山蛇恶诸天形象是楚地巫文化传统中操蛇神巫与佛教操蛇诸天西天广目天王合流的结果,其信仰实质是延续了梅山根深蒂固的鬼神思想———借助手中灵蛇,诸天便拥有了通天地鬼神、降魔祛病的神力。  相似文献   

3.
释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九字象蜥蜴,古人以蜥蜴象征阳物;也字象蛇形,古人以蛇象征女阴。夏代巫觋操蜥蜴和蛇舞蹈以娱神,故夏巫以“九”名。殷商巫觋承此传统,缘九、鬼同音而称巫觋为“鬼”,九、鬼都是巫觋。大禹为夏巫祖师,故后世有“淫湎”之目。殷人为表示大禹巫觋祖师身分,以及由此包含的“淫湎”之意,便造了从九、从也的禹字。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巫觋之兴,世远源长,莫详其始矣。《甲骨文编》卷五:著录“巫”字、凡十六字。《古籀汇编》五上:著录“巫”字、凡三字。末注〈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说:“《说文解字》:巫,古文作(?),此从冂象巫在神帐中而两手奉玉以事神。许君谓从巫象两袖舞形,巫与舞形初不类矣。〈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巫,专训女巫。又本部“觋”下曰:“觋,能齐肃事神明者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后世男女皆作巫,罕有识觋者。其与工同意者,工尚巧  相似文献   

5.
鬼神是世俗文化的天然内容。人类创造的鬼神具有符合人们心理文化所认可的“形象”。近代的“鬼神形象”与古代文化中的鬼神形象虽有历史传承的相互联系,但很多鬼神已与古时的形象大异其趣。鬼神始终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形象”。其实,就世俗文化而言,人的鬼神化和鬼神的人化,本是难以分舍的社会现象。人创造了鬼神,同时人也受缚于鬼神;神的威严和鬼的怪诞,其实是人的卑弱在天国与地狱世界的折射。尤其在近代,鬼神崇拜事实上成为中国社会转轨的文化心理羁绊。因而,面对世界科学民主浪潮的啸声,这沉重的“鬼神”迷信便成为先觉者们举步投足首先必须破解的精神枷锁。  相似文献   

6.
战国秦汉时期,巫觋的社会地位呈日益下降之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巫觋集团对王权的依附性,使中国的巫没有象西方的祭祀集团那样走向独立,发展到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的程度,而是随着王权与神权的衰落一并衰落了;巫对文化知识垄断权和祭祀垄断权的丧失,使其逐渐远离神权中心和政治中心,开始向民间滑落;巫觋自身素质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一职业的神圣性,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九歌》主题与“宾主彼我之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楚辞辩证》),朱熹的话道出了《楚辞》研究者的共同苦衷.所谓“宾、主、彼、我之辞”,即作品中神与神或巫与巫之间的彼我称谓,这个棘手的问题,从朱熹到现在,历时八百来年却依然存在,并未真正解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大都介乎人鬼之间,有的似神语,有的似巫代神语,还有的似神巫之间交相而语,头绪纷呈,文意错杂,令人捉摸不透,难于确切把握.更为重要的,我认为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作品主题及其历史渊源,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品中去寻找人物彼我之间本来存在着的某种内在关系.这点,恐怕是《九歌》宾、主、彼、我之辞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哈尼族神话系统的分析,厘清了中国古史上一大命题“绝地天通”神话的文化本义,是宗教神职人员巫觋的职司化,亦即人类第一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分工的完成,反映在社会组织方面,即政教分离形态的出现。文章将这一文化变革分为三个阶段:一、人人为巫,人神杂糅,是为脑体劳动相混为一的阶段;二、人神交恶,天地绝通,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初级阶段;三、人神交通专职化,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深化阶段。这一系列过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因而是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直至近现代仍在这一文化变革中。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苏格拉底曾经把哲学定义为“死亡的准备”,“死亡”作为“生存”所面对的挑战也在不断地为人类所认知,而文学作品则成了人类自身最可贵的创伤与死亡的经历的记载。在众多关注人类命运的有良知的作家、艺术家里,海明威以他独特而冷峻的目光选择了“死亡”作为惯常表现的题材,并把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引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把“死”与“生”相对照,写作了人生存的险恶与艰难,肯定了人为生存而作的种种努力,以及接受死亡、超越死亡的勇气和在精神的荒原上重塑自我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关于鬼神观念,《易·系辞上》有一段话:“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对这段难以理解的话,郑玄作了如下注释:“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但什么是精气,什么又是游魂,郑玄没有更多地讲,看来这种解释依然是非常玄妙,令人摸不着边际的。  相似文献   

11.
《搜神记》中的鬼神旨在体现鬼神之道,也即鬼神在自然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搜神记》中的“神道”,指的是具有道德属性的鬼神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的政治伦理功能.通过《搜神记》所讲的鬼神故事,无论是在精神象征的层面,还是在百姓日用的层面,浩大无形的“神道”都有了明晰的道德意蕴和现实指向,并发挥着惩恶扬善的功能,由此阐发和证明了“神道之不诬”.《搜神记》中的“神道”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魏晋现实的百态万象,也展示出时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释“奸令”     
《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熹平中,妖贼大起。汉中有张修,为太平道、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为鬼史,主为病者请祷。”奸令祭酒,是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祭宫之名。然“奸令”二字殊难解,本传无注,后人存疑。或有释作“巫觋”:者(见《中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二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 ,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在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在祭祀活动中视鬼神为“如在” ,这种宗教因此是一种疑神的宗教 ,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自竭其诚的特点。这种宗教倾向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转向此岸 ,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中寻找寄托。  相似文献   

14.
“志怪小说”中的“鬼”与“神”是人们给“灵魂”安排的两个归宿,这归宿正体现了人们对世间善恶美丑的划分。人们在安排“灵魂”归宿时必然要给以编排、给以附会、给以解说,从而形成故事和传说。鬼神故事在秦汉已大量产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人们朝不保夕;由于思想领域较少束缚,较多自由;由于佛道及神灭与神不灭之论争,使神仙鬼怪故事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作品上是:数量增岁,篇幅加长,内容丰富多彩。《神仙传》、《列异传》、《述异记》均为佳作,而干宝的《搜神记》堪称集大成者。这些作品虽属实录,但由于民间故事本身就有趣味性,加上记录者的加工润色,所以故事还较有文彩,读来耐人寻味。同时又能使人从故事表面体味到深层内涵,即现实生活的曲折再现。  相似文献   

15.
张载立足于唯物主义气本论,对“鬼神”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鬼神”是“二气之良能”。“神”是气之伸,气聚为物,自无而有,彰显气之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鬼”是气之屈,气散物溃,自有而无,返回气的本然状态,体现气之归宿。“鬼神”就是阴阳二气的往来屈伸。“神奸物怪”见怪不怪,只要把它置于理性的法庭之上进行审判,就能不攻白破。  相似文献   

16.
张载立足于唯物主义气本论,对“鬼神”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鬼神”是“二气之良能”。“神”是气之伸,气聚为物,自无而有,彰显气之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鬼”是气之屈,气散物溃,自有而无,返回气的本然状态,体现气之归宿。“鬼神”就是阴阳二气的往来屈伸。“神奸物怪”见怪不怪,只要把它置于理性的法庭之上进行审判,就能不攻白破。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北宋天台宗山外派的代表人物,孤山智圆的鬼神观以“神明”为线索,以“迁善而远罪,拨情而反性”为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鬼神完成“有心”“化”“佛之理不远复”三个步骤的功夫展开.智圆所言之神具有“德”与“应”两个面向,且与人之间存在着德性化的感应关系,进而智圆以此将儒学“天—人”二元结构拓展为“天—神—人”三元结构,鬼神亦从中表现为一种世俗信仰的文化符号.在祭祀观方面,智圆在批判淫祀现象的荒谬性与普遍性的基础上,将“报德”作为祭祀的现实目标,以矫正时弊.总体来看,智圆的鬼神祭祀观具有逻辑性、实用性与系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神圣言说(续篇)——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尤其是王者的通神仪礼活动,及其对汉语文学发生所具有的决定性、支配性意蕴.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在文明发生期的重要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苗族历史上是一个信鬼好巫的民族,其鬼神崇拜具有多魂说、神鬼不分、多神崇拜、崇奉始祖神蚩尤和图腾神盘瓠,凸显巫术色彩诸多特点.作为文化原型,鬼神崇拜的实质乃是苗族"精神的本原".我们要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之进行现代审视.  相似文献   

20.
夏商周三代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鬼神世界观范式。第一种大致产生于仰韶文化时期,持续至殷商早中期。此时生业问题是主要问题,人们主要崇拜自然神,川泽山林被认为是鬼神世界之所在。第二种鬼神世界观范式在龙山时期出现,成熟于殷商早中期并结束在周灭商前后。在这一时期,阶级问题是主要问题,祖神地位逐渐居于自然神之上并进而融合自然神。而鬼神世界之所在也从川泽山林转移到宗庙中。上帝是祖先世界的最高神明,他只与其后裔殷人交流,商王室以此有了不移的天命。第三种鬼神世界观范式是周人宗教改革的结果,周人将上帝与鬼神世界高升于天,以天地分割了人神世界,使上帝不能以祖神的身份居于殷人的宗庙中,以此打破殷人对于天命的垄断。也就是说,三代鬼神世界观经历了一个范式转换的过程,上帝绝非一开始就在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