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中国俗文学传统郑战兵马宏柏五十年代末,胡适在美国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录音访问时,曾就自己以往治学中的“个人收获”问题谈到过所谓的“双线文学的新观念”。他说,他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方面很早就提出了“把汉朝以后,一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赵卫东 《学术交流》2006,(7):138-140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以文学工具变革为突破口,然而,五四白话文运动远远超出了胡适等人的语言工具论范畴,从“意图”的文学改良走向了“事实”上的文学革命。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文言与白话是代表两种不同思想的语言系统,五四白话文运动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工具运动,更是深层的思想运动。五四思想革命是通过白话文运动来实现的,五四思想革命本质上也是语言革命,即从古代汉语的思想体系转向现代汉语的思想体系。新的语言系统(现代汉语)不仅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得以成功,而且使中国现代文化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3.
吴世永 《学习与探索》2004,1(3):112-114
但丁提倡用俗语写作,打破了拉丁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与中国白话文学打破文言统治、印度虔诚派打破梵文统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论俗语>与白话文学观不仅维护了民族语言的独立生存权,而且提倡作家的世俗体验与人文关怀,富有人间情怀,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指出了作家摒弃"独白"、与阅读者对话的重要意义,对今天的文学与美学理论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黄远生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声,在总结辛亥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提倡新文学入手,“以浅近文艺普遍四周”,使中国人的思想与现代思潮接触,改造旧有中国思想的主张。这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为当时许多人所信奉,与此相联系,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也启迪了文学革命的先驱陈独秀、胡适等人,身在异邦的胡适通过《甲寅》以及在美国发行的报刊等,接触到了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受其启发,文学革命思想潜滋暗长,他的20年不谈政治,专谈文化,注重形式革命,以及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倡导的旨在普及行远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等“文学革命八事”的理论基础,与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上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求是学刊》2004,31(1):102-106
在如何设计和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问题上,胡适与学衡派表现出实质性分歧.胡适是理论家,但更是实践家,他的贡献更在于开文学和学术的风气之先.学衡派所主张的昌明中国之真文化与输入西方之真文化,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评论>在出版期间与胡适产生了一定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创办人"、"编辑人"、"主要撰稿人"等说法,有人也曾探究过这种关系,但并未能真正的厘清.从胡适的著述、<现代评论>的创办过程和有关当事人的回忆等方面综合考察可以发现,胡适并不是<现代评论>的创办人和编辑人.他为该刊撰写的文章数量少且在该刊上所占分量较轻,就此而言,胡适仅是该刊的撰稿人而不是"主要撰稿人".深入地研究胡适与<现代评论>的关系不仅可以澄清历史事实,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胡适与"现代评论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胡适也因此成为其时学界议论的中心。本文认为,胡适对《大纲》倾注了很大的心力才奠定了他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地位,但胡适并未因为此书的巨大影响而坚持其内在的学术理路,恰恰相反,胡适留意到了诸多重量级学者在不同时期围绕《大纲》内容和方法的质疑与批评,并且以不同方式做了应答,而正是在应答的过程中,胡适的学术方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冒建华 《社科纵横》2008,23(5):103-105
胡适为了顺应20世纪现代化的潮流和启蒙大众的要求,在文学领域首先对文学文体进行了理论建设:重构文体话语,解放诗体,倡导短篇小说文体,并引入西洋戏剧文体方面的新观念.他的这些文体理论建树为中国新文体的确立开了一代风气.  相似文献   

9.
对胡适的研究方法,历来毁誉不一。此文从具体分析胡适方法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根源入手,认为胡适既受近代西学的影响,又以中国传统方法为思想资料。理论渊源的多重性,构成了其方法论思想的复杂性。既不可笼统视为“实用主义”而全盘否定,也不可一概归之为“科学研究方法”而全面肯定。  相似文献   

10.
张太原 《浙江学刊》2003,(1):178-184
笔者在阅读有关史料的过程中 ,发现《独立评论》的经理人 ① 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即胡适在中国公学时的学生黎昔非。这一发现与目前几乎所有的胡适传记著作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说法 ,都有所不同。深入地探究这一问题 ,不但可以澄清这一历史事实 ,而且对认识胡适也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杨俊蕾 《求是学刊》2002,29(2):94-97
本文研究“新新人类”即“七十年代书写”的文学精神走向。认为“七十年代书写”中包含着多重含义 :其一 ,它是指一批出生在 70年代的作家以带有新的审美倾向的新文本形式冲击了持续十余年的先锋派叙事话语 ;其二 ,是指非文学写作中出现的文本样式对现有文化秩序构成挑战和不折不扣的轻蔑 ;其三 ,无纸写作的渠道因其前所未有的通畅而容纳了不计其数的青年在业余时间里的思考和随心所欲式的“发表” ,对文化格局的分配与重组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检视这些文字 ,可以看出“七十年代书写”在“历史叙事”、“自我塑形”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症候和精神空白 ,研究并探索其未定性和开放性所具有的“以终为始”的继续书写的问题视域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吕蔚 《唐都学刊》2000,16(4):48-54
本文从贞观文坛的理想入手,指出其“性情与功利兼收,文华与实用并蓄”的目标,继而在对文学创作实践的分析中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一差距正是政治实用性与文学审美性的矛盾,也就是南北文学之间的差异。进而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达到对文学本质的把握,并隐含着对南北文学成功整合的理想文学的设想与向往。  相似文献   

13.
褚新国 《唐都学刊》2013,29(1):95-100
鉴于晚近以来希腊史学的现实情势,波利比乌斯以各个阶段代表史家的创作实践为例,通过史评方式详尽考察了历史写作中的诸多“失真”问题。依据“失真”的不同界定、表现和原因,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缺乏军政实践与直观调研,缺乏基本的史识素养,缺乏客观公允的叙事立场,偏重艺术审美而以辞害意。波氏就相关论题的批判性探究不仅有助于阐释《历史》写作的题旨、方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城邦危机背景下古希腊史学的流变轨迹与发展动向,特别是“求真务实”优良传统的式微。  相似文献   

14.
左翼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儒道传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兵 《唐都学刊》2004,20(3):118-121
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的功能、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认识与儒道传统思想的分野密切相关,是儒道两种思想艺术观念经几千年历史流变而在现代特定历史环境下走向极致的产物。儒道思想在互补交流中造就了灿烂的古代文学艺术。反之,则导致艺术的偏狭发展。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同样如此。当前,在总结现代文学史"极左"教训的同时,又出现了抑儒扬道、过分张扬自由主义而彻底消解左翼传统的趋向。以"和"的观念对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进行整合,十分必要且相当迫切。  相似文献   

15.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绕不开和说不尽的一个传统和话题。文章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入手,通过对五四文学与30年代文学的阐释和评价,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不同言说目的、方式和观照视角,由此来透视言说者和评价者基于不同历史阶段所持的不同的文学思路。五四文学秉持的是一种人文学科的思路,而30年代文学信守的则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思路,而对于两个时代的不同阐释和评价以及其间的种种复杂纠葛,在此都可找到准确、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30年代与"五四"所持文学思路的差异,还可以反观五四文学传统以及把握30年代文学的转型,总结五四文学传统和30年代文学传统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吴效刚 《阅江学刊》2013,(4):123-128
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包括艺术)的事件,从档案资料和有关报刊资料记载中发现的重大案例有14起。被查禁的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所谓"不良小说",包括"宗旨乖谬"和"词义淫邪"者;另一类是所谓"思想偏激"的作品。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的意图和目的主要是所谓"通俗教育",即针对一般民众的社会道德风俗教育,其中也有抑制新思想新观念的企图,但那一时期政治没有把文学完全当作工具的意图,政治对文学没有进行奴役的打算,政治对文学的介入不是十分急迫,加之北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相对松弛,对文学和文化没有完全控制,因而在客观上形成了20世纪初期文学自由发展的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学精神与理学最基本的一致和相类就是文道合一和尚理轻情。道代表了宋代士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和自我人格的确认 ;而推崇理性则是宋人在把握世界方式上对唐人的最大超越 ,它们显示了社会向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日益发达形势下文化的成熟和嬗变 ,无疑属于一种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和问题。由于此两点原因 ,宋代的文学精神便呈现出与前代明显不同的风貌与特色  相似文献   

18.
选择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估 2 0世纪初新文学建设 ,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新文学运动传递的信息 ,是发动者组织者的政治观念的文学显现 ;二是新文学的创作者和一般阅读者文学价值的寻找 ,在于政治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中的文学期待 ;三是新文学的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与文学关系的调节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形式 ,整合的政治经济驱动了文学的生产过程。由此 ,文学与政治不再是简单的五四启蒙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被动关系 ,而是多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互动和影响。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将在大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阐释 ,呈现丰富现象和形态  相似文献   

19.
李健超 《唐都学刊》2012,28(2):31-32
隋唐长安城通化门,是隋唐西京通往东都洛阳和中原的主要城门。公元9世纪朱温毁唐长安城之后,通化门遗址尚存至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兴庆宫、大明宫、曲江池和芙蓉园做了实地探测。但关于通化门遗址位置的探测,认为在今西安市长乐西路北侧陕西省电力建设总公司(原火电公司东南角)。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隋唐长安城有关考古发现,论证隋唐长安城通化门遗址应在今长乐西路南100米,东距金花北路180米处。  相似文献   

20.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07,23(2):120-123
晚清小说的分类,突破了小说史中单一的题材判断原则,趋于文体形质的综合考虑,它颠覆了流衍千年的文学传统,引发国人的群体关怀。晚清小说报人众说纷纭的文体探讨,直接关合通俗小说的繁荣,折射出小说文类建构的自觉。平民文学在近代不只是一个响亮的政治符号,而落实在为民写心的文学实践中。这种基于文体的群体关怀,加速了小说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