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小悦悦事件无情的拷问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小悦悦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对于人们冷漠的思考还在继续。类似事件仍在上演,它裹挟着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讨论,直接拷问的便是机制设置的合理与否以及我国道德的困境。18位路人见死不救固然让人心寒,救人反被讹诈的尴尬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作为公平、正义标准的法律在当下似乎变成恶人坑害见义勇为者的帮凶。如何解决这样的冲突和尴尬是我们当下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她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与城市相比,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农村信用体系不太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比较薄弱。导致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缺钱贷不来的两难现象,既制约了农民致富增收的进程,也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陷入了恶性循环。在一些地方竟然冒出了这样的顺口溜:“文明有啥行,不当银子,不值钱;文明有啥好,不管饿来,不管饱。”不管是助人为乐还是见义勇为,很少有人是为了得到物质回报,我们常说,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那么,让流血的英雄,让做出高尚义举的道德模范得到更多实惠,让有“德”者有“得”,好人才更有底气,社会才更有正气。  相似文献   

5.
说起来,社会风尚就如同钟摆,常常从一端摆至另一端。曾经有过一段时期,我们的社会是唯道德至上,大众全是“雷锋”的“粉丝”,“为人民服务”是流行语。当然,这一时期人民的幸福指数如何,不提也罢。于是迎来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风尚即刻发生180度大转弯,一夜间大众似乎全成“利益”的“粉丝”,“道德”则犹如昔日明星少人问津,难受追捧。但近20年来我们所遭遇的尴尬却是,随着GDP的一路上扬,道德水准却一路滑坡,腐败、社会不公等现象时有所闻。于是,有学者站出来呼吁,眼下“中国需要道德重建与社会建设运动”(见秋风,《南方周末》2007年2月8日“视点”)。其用心可谓良苦,但这样的道德重建运动是否有着足够的合理依据?我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王凤玲 《职业时空》2008,4(9):138-139
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是邻里融洽的妙剂,是社会和谐的先机。因此,在新时期里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重视"君""亲""师"的现实功用,为政者,既是"作之君",领导于民,也是"作之师",教化于民,同时也承担"作之亲"的责任,养育于民。以"作之亲"的人伦道德恢复人本价值的基本人生观,进而实现由道德伦理推动政治伦理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康静 《现代交际》2011,(11):137-13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社会道德价值失去标准,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一个典型的事件就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高考舞弊行为和这一事件中人们道德的迷失,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宋倩 《公关世界》2023,(5):90-91
道德信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必然要拥有正确的道德理想,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自身价值。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冷漠、道德麻木、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与社会环境、高校德育建设、网络舆情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助力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塑必须从社会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等角度深究其原因,探索实现路径,化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危机。  相似文献   

10.
郭权 《职业》2011,(9):23-24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共同构成我们常说的道德范畴,它是人们感知社会风气、道德状态最经常和最广泛的媒介。职业道德状态的改善将能直接而迅速地改变社会风气和道德状态,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道德回报已有较多的研究,而涉及人群更加广泛、社会适用性更加普遍、更具有基础性实践性意义的道德回应则受到的关注还不够,甚至有恶化的趋势,这是以引起人们对道德回应的高度关注,值得我们把道德回应当着一项工程来研究和经营。  相似文献   

12.
张应飞 《现代交际》2014,(9):154-154
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它不仅囊括了家庭、职业、公共生活等三大社会要素,还给道德品质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核心内容的教师道德,应走在社会道德的前面,起到表率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多元社会的影响与干扰下,附加的社会、教育、文化条件给教师道德使命担当设置了重重困难。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社会道德与教师道德的关联性,从当代使命入手,深度解析新时期教师道德的新内涵、新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导致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然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大学生群体为例,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网络领域的秩序也同样混乱不堪,网络道德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正视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及引导机制方面作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媒体登载的评论、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论著或各界人士的私下议论中,常常听到对不合现行大多数人观念的性行为的极端情绪化的负面道德评判,并且这种评判经常伴随要求对此类性行为进行法律干预的呼吁。同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自以为“开明”的人士对此类性行为表示“宽容”,因为他们认为虽然此类性行为不合道德,但道德应与法律分开,应该让社会舆论与风俗习惯去解决道德问题,而不应该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去解决。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很长时期内,这些人只能被冠之为“准市民”。现在,很多地方只注重经济等“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一些配套的“软件”建设,这使得“准市民”的道德状况呈现一种二难困境:他们既带有农民的色彩又在艰难地适应市民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道德状态”,如,知行脱节,道德失范,道德评价不公正,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准市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强虎 《现代妇女》2014,(11):464-465
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道德主要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和大的变化。一方面,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急剧发展导致道德的严重世俗化,大众的道德意识不断减弱,道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现代化社会的多元化趋向日益明显,在此多元化发展中道德的差异性也不断被突显出来,道德成了一种相对性的道德。这两个方面对道德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了道德的不断弱化。普遍主义的规范伦理学也变的越来越不可能实现,而主张"底线伦理"的普遍道义论又让人感到巨大的道德危机。对这些道德弱化的表现和意识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伦理的关注和广泛讨论,进而产生对美德伦理复兴的渴望与追寻。因此,在现代化社会中,美德伦理在日渐成为大众追求向往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道德冷漠实质上是对道德的冷漠与麻木,是一种善的缺失。针对此现象,首先,我们要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其次,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升自我修养,提高道德能力;最后,要推动德法相互融合,以法促德,保障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8.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一个“见死不救”的社会是可悲的,一个“见死不救”的人注定不会得到别人的救助。在“好人难做”的背景下,让“助人为乐”、“见死相救”的道德回归,我们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法律也应当伸出援手,以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来为道德“撑腰”。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现实跨越,中国正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为中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必然同时表现为人们思想道德观念更新的过程。道德领域内呈现出各种现象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是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只能说当今社会受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道德失范现象。如果说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通过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的弘扬来对此加以积极有效的引导,并达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道德进步的有机统一,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