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问题,不能不探讨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人生派”。“人生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出现最早,队伍最广,而且成就和贡献也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派,也是并不过分的。所谓“人生派”,似乎可以有狭义和广  相似文献   

2.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唯一的真正成熟的流派,有一批成熟的作家,如赵树理、马烽、孙谦、西戎、胡正、束为。该派孕育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达到鼎盛期。“山药蛋”以“写农民”,“农民看”为创作宗旨,追求小说的“新、短、通”,不少作家担任过农村干部,在他们通常采用的近科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民间故事结构方式的作  相似文献   

3.
近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开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流派问题的讨论,这是个长期来没有认真探讨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流派的文章中,大多要提到三十年代初崛起的戴望舒、施蛰存、杜衡、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派”,遗憾的是它往往被套上“反动”、“逆流”的枷锁。几乎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目中“现代派”就成了一股与“左联”背道而驰的反动流派。然而,“现代派”究竟是什么人组成,代表作是那些作品,他们的主张如何,政治倾向怎么  相似文献   

4.
现代古典主义批评视野中的文学与人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古典主义批评视野中的文学与人生·李怀亮钱振文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存在着古典主义的批评倾向。从“学衡”派到“新月”派再到“京派”,虽然这些流派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面目,但是其总的倾向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倾向。本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追求文学的现代性与自由书写。这本应是一个去却了政治意味的文学流派,但它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最后消亡,却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它是政治与文学相互纠缠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社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 ,往往把社团和流派、运动连在一起 ,合成一个叫做“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的课题。陈荒煤先生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末主持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丛书 ,率先将“运动、论争、社团”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单独的系列[1] ,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将社团和文学运动并重进行研究的开始。 80年代中期 ,贾植芳等主持撰著《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一书 ,正式将社团流派研究归并在一起 ,此后出现了施建伟、殷国明和陈安湖等人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为论题的专著 ,算是坐定了现代文学社团研究与流派研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  相似文献   

7.
“唱反调”的批评即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求疵的批评”,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批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流派、社团之间的相互批评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互之间存在着争论和批评,小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内部又有分歧和争论。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众多,社团林立,文学理念、风格各异,因而批评和论战比比皆是。这些批评和论战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则完全相反。文学批评对很多文学批评者来说,不是出于对文学的责任,不是出于对于文学本身的热爱,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信念,而是谋生的手段。既然文学批评是“谋生的手段”,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学批评这种职业来谋取利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从这种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出发,“作揖主义”、“好好主义”便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既害了文学创作,也害了文学批评本身。  相似文献   

8.
一、了解学习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意义和水平的编写特点。专升本的学员为什么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又要开设“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课程呢?学习后者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所谓文学流派,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些思想倾向、文学观点、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上相近或类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群体结构,创作显示出共同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文学流派。这种文学流派一方面联系着特定历史时期有独特风格的众多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又联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审美倾向的总体面貌。正因为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9.
作为四十年代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七月派小说始终未曾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研究七月派小说的文章日增,可也大多限于其中某一部分作家作品,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以“流浪意识”为开启七月派小说整体文化风格的钥匙,进而探索七月派小说家们对民族生存文化状态的独特思考,总结其现代性,使七月派小说真正在整体意义上于现代中国小说史中取得一席之地。所谓“流浪意识”,是七月派小说通过“流浪”意象营造的一种以坚持五四“人性解放”为前提的、对“个体”潜质不断探索挖…  相似文献   

10.
刘群 《兰州学刊》2006,12(4):59-62
作为新月派的重要一员,叶公超在《新月》月刊乏人之时临危受命,令其摆脱困境,起死回生,继之又合力同人创办《学文》兼任主编,使二者成为培养出一大批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和学术史上成就卓著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的摇篮。作为编辑家的叶公超,其学术性的编辑风格对新月派乃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应忽视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和谐、统一文化秩序内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二人关系上,而“二人关系的追求与失落主要集中在夫妇和君臣上,这恰与人生的两个最敏感的问题——性和权力(爱情和政治)——相重合。”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则主要建构在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转换关系上,个体的独立、自由与社会必然性之间,理想的诱惑与现实的给定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困境是形成悲剧意识的内在原因。并且,现代作家的悲剧性感受和存在方式也融进了悲剧创作中,传统的“悲天怜人”在他们那里生长为“执着如怨鬼纠缠如毒蛇”的韧性、抗争精神。这两个方面是规范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内涵的两个支点,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茅盾算不上是一位纯粹的乡上文学作家。然而,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却很是关注,针对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品发表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之《序言》、《关于乡土文学》等文中,提出较为系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全面描写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的不少作品,如《农村三部曲》等,也不乏地方色彩,富有乡土气息。茅盾这一理论上的探索和创作上的尝试,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茅盾对“…  相似文献   

13.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山西并以山四农村为创作题材的一些作家们,由于创作风格的接近,被文艺界看作一个流派,是在五十年代的后期。或称“山西派”,或称“火花派”(因《火花》刊物而得名)。郑重提法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谐谑说法则为“山药旦派”。追根溯源,这个流派滥觞  相似文献   

14.
“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刘开明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的由一个文艺理论家思想影响,并通过他个人的杂志丛书而形成的创作流派,就是又被人称为“胡风文人集团”的七月派。这是由胡风周围的作家组成的具有明显艺术倾向性的文学流派,他们或与胡...  相似文献   

15.
许燕妮  夏良清 《天府新论》2005,(Z1):302-303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色彩浓厚、影响至深的文学流派.胡风是这个流派的理论核心,促成了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而一批作家用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着这个流派的文学主张,由于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文学探索的步伐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诗史上,宋诗体现出空前强烈的变革性、自立性,从而形成与传统诗风完全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宗派意识的确立、强化密切相关。基于宗派意识,促使不同类型的文人形成各自的群体乃至流派。从诗歌体派发展看,宋诗体派既表现出对唐诗体派的继承,更多有对唐诗体派的变革。最重要的特点是体派聚合的自觉性,更多地接近了现代文学流派的性质。正是自觉的宗派意识,促使宋诗各体派形成明确的疆域,各派别的争疆别垒,不仅强化了宋诗革新创变的本质特征,而且以一种独特的范式开启了延续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1949——1966)小说创作有没有形成流派,目前还是有争议的问题。 李国涛、方浴晓、刘再复、楼肇明、刘锡诚、蔺羡璧等同志认为存在一个以赵树理为主将的“山药蛋”派或“山西派”。冯健男、鲍昌等同志提出了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还有人提出了以周立波为代表的“茶子花”派或“湖南作家群”。这三种观点的一个共同特点足以地域划流派,每个流派作家都是某一地区人而又以本地区生活作  相似文献   

18.
“五四”作家之普遍近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以夏尊等为代表的信仰佛教并对佛教有精深理解的作家 ,也有以郁达夫等为代表的虽不信仰佛教 ,但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欲在佛门找到心灵的归宿的作家。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尽管坚决反对佛教空观思想 ,主张以科学代宗教 ,但是强烈的皈依心态却使他们对佛教的否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现代文学史上 ,只有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少数作家自觉地以佛家之“空”解构传统之“有” ,从而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心态 ,这是极其难得 ,也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历史久远的古典主义传统。而发端于本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则是对这一传统的冲击和反叛。但是古典主义的精神和素质并没有在现代文学中消失,而是伴随着新文学主流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从学衡派到新月派再到京派,虽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面目,但是其总的倾向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倾向。这里之所以在“古典主义”之后加上“倾向”二字,是因为现代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不仅派别之间而且同一派别之间的各个成员之间也各有各的特征。或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溶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多…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中 ,日本作为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中介”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值得注意。但这并非如一般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所描述的那样 ,仅仅是日本文学的“经验”赋予了中国文学以新的因素。我们更应当考察中国作家在日本的深刻的人生体验 ,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日本体验”的角度挖掘生存实感的变迁之于文学变迁的重大意义。可以说 ,是中国作家在日本的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 ,使他们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 ,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 ,这便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