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子春秋>中晏子利用替国君释梦的机会,将自己关于"礼治"的政治主张融入释梦活动是其讽谏艺术中最有光彩的部分.晏子据礼释梦以梦境内容的分析为起点,力图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梦境产生的原因.这无疑反映了春秋时期神权意识的没落及礼治思想的抬头.同时晏子据礼释梦,丰富了谏议的形式,使解梦的人为色彩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梦之精神分析释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对三种中国古代的梦 ,即生育梦、春梦、白日梦加以阐释 ,从而揭示出此三种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说明了中国古人的梦境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指出 :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科学释梦 ,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梦的神秘感及迷信心理 ,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无为"思想与荣格的释梦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精神分析学派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独树一帜。释梦理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融合进自己的释梦理论,这正是荣格释梦心理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释梦就是通过解释使梦变得有道理从而易于人们理解。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为了帮助人们理解他们的梦,弗洛伊德引用多种方法释梦,把梦用人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翻译是用另一种形式将原作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说,释梦就是一种翻译过程。我们可以从释梦理论得到些关于翻译方法的启示。用释梦原理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礼治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念和方略.从功绩角度看,礼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是蕴涵着道德伦理、和谐思想、政治民主等合理因素的社会治理方式.从过失角度看,封建礼治因灭绝人欲而使社会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与落后;因忽视法治而使礼治走向了人治,减缓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今天,深入发掘礼文化中"和谐因子"的价值,实现古代礼治的现代转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梦境之谜如果你问10个人梦境是什么样的,你很有可能得到10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因为这即使对于科学家来说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一种可能性是:大脑通过做梦来刺激脑细胞神经元突触,使其运载一定的信息。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梦境是人们在日间无法顾及的任务和冲动的一种反应,做梦巩固了这些事情在大脑中的印象。总之,科学家们对一件事情还是达成了共识,就是梦境只出现在人的深度睡眠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梦文化心理独具特色。在中国古代,梦不仅是个体愿望的达成,而且是集体或社会愿望的达成;与弗洛伊德不同,在中国古代梦不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相交通,而是在鬼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沟通,梦是幽明两界的使者,梦可以通鬼通神;在中国古代梦还有一个无法取代的作用,那就是梦能预测未来,警示吉凶。梦已经成为传统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也不可取代的内容。为此,我们的古人也创造出一些属于自己文化的释梦方式:即象征释梦、文字占梦、方位解梦、双人共证与卜筮相互参证释梦、恶梦正解等几种典型的释梦方式。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至20世纪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使艺术充满不稳定性,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环境下,超现实主义应用而生,之后超现实主义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先锋运动之一,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波兰动画普遍呈现超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其中浮动的人、梦、欲望、幻想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进一步激励波兰动画艺术家创作出迷惑心灵、质疑表象现实的动画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特质的动画常常结合梦境、潜意识、主观臆想,把无形的、虚幻的各种元素安排组合于其中,用抽象的形式和时空的拼贴揭示个人无意识的幻想,常常突破固有模式,创造新的视觉体验。笔者总结波兰超现实主义动画常常带有释梦、非理性拼凑、魔幻奇异、荒诞这四种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把神和人分开,古代帝王籍此以"礼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统治权获得"合法性",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是古代帝王倡导和实行的祭天保佑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的思想源头,也是其倡导和实行的"礼治"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合法性的思想根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过程中,"绝地天通"人神观产生了三个重大现实意义,即:德本思想被确立、"礼治"思想深入人心、统一的国家观初步形成。这其中,人们的共同话语开始形成,政治认同逐渐形成,政治整合有效开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关键要素。这个历史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代的国家性质,国家依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治国思想包括礼治和德治思想。孔子主张实行礼治 ,礼治最重要的是“正名” ,就是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 ,规范言行 ,履行义务。孔子也主张实行德治 ,德治就是进行道德教化 ,最重要的是正己正人。孔子的礼治和德治思想是统一的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关系。孔子认为 ,用行政和刑罚的方法治理国家 ,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 ,而施行礼治、德治 ,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 ,用道德教化人们 ,却可以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自觉不做坏事  相似文献   

11.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在这样剧烈的政治制度变革中,进步的思想家们从传统的西周神权道德统治及其祭祀乐舞中提炼出了“礼”这一政治学范畴,概括出“忠于君利于社稷”(晏婴语)的以国家为本位的礼治思想。与此同时,乐从庙堂乐仪演化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美感作为认知与意向统一的心理现象,也开始为当时的思想家所感受和注意,并据此将其与新兴的礼治观念联系起来,礼与乐在扬弃了它们脱胎而来的乐舞之后,又在礼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儒家"礼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敬民""尚仁""贵和"是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在地传承了儒家以民为本、以仁为怀、以和为"魂"的"礼治"思想。中国共产党从儒家"礼治"思想汲取智慧养料的同时,又用现代性的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涵。具体表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儒家"礼治"思想中有关"敬民"的对象范围、"尚仁"的取舍之法以及"贵和"的践行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素称"礼义之邦",这不仅是指中国人讲究文明礼貌,更重要的是指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以礼治国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特征。礼,实  相似文献   

14.
古代埃及人很早就开始关注梦境。古埃及人除了记录梦,也试图理解梦,来自新王国时期的《梦之书》就是古代人尝试解读梦境的有力证据。在这篇文献中,古埃及人将梦分成"吉"和"凶",并根据原则,诸如双关语、生活常识、风俗习惯、宗教传说等对梦进行解释。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检视,使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古代埃及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古代埃及社会尤其是中下层人群所关注的问题在这篇纸草中也得到了体现,有益于从侧面了解到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另外,当时的埃及人可能建立了一套原始的人格理论,这样的尝试在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文明中是十分少见的。因此,关于《梦之书》的研究对于现代人进一步理解古代埃及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梳理礼治话语并回顾其现代遭遇 ,呈现礼治现代转化问题的由来、历史及其实质 ,可以看出礼治能否现代转化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转化了的礼治如何与自由民主的制度设计以及现代法治相衔接。  相似文献   

16.
贾谊礼治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的礼治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理论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礼法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了以礼为本、礼法结合的礼治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治思想。贾谊的礼治思想上承荀子下启董仲舒,成为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儒家所设计的“小康社会” ,其政治前提正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其政治运作的根本是“礼治”。“礼治”是包含了“德治”和“法治”两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结构。可以说 ,礼治以德为本 ,以法为用 ,德法体用一源 ,是统治者实现人治的工具。儒家所开创的礼治话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政治统治的依据 ,其影响极为深远。但在中国近代 ,因西方民主话语的冲击 ,其正当性、合法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们认为儒家礼治话语传统在精神上是专制主义的 ,并不意味着它一无是处 ,也不意味着它不能参与对现实的指导和对未来的建设。但儒家礼治传统要在现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必须实现其根本性的转换 ,以使其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衔接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将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以梦幻形式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而又扎根现实的梦幻世界。在这些众多的梦境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警诫梦,有反映人物情感心理的思绪梦,也有预兆未来生活的预示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梦境使故事充满了奇异性,使人读之精彩,感之颇深。梦境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艺术作用,梦境深化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汉初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礼治思想的第一人。剖析贾谊的礼治思想,对于认识贾谊的社会政治观和西汉时期政治指导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二程礼学思想继承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主张将礼的原则精神和制度规范运用到政治领域,实现礼在改造现实社会秩序时的政治功用。同时,二程既注重礼治教化,又高度重视刑罚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避免社会动荡和危机时发挥的强制性作用。在二程的政治哲学中,一方面提出了“礼治本于人性”的哲理化主张,从人的天性入手解决礼治的内在基础问题,进而逐步使“礼”由一种外在的仪式升华为本己的、内在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将礼与法之间的紧张关系转化为教化为本、刑政为辅的主次关系。由此,二程的政治哲学在实践层面完成了礼与法的动态结合,在国家政治运作过程中时时处处彰显着礼法之间的体用关系,成为后来影响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源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