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家利益,而政治安全则始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根本保证。冷战结束以来,跨界民族问题对一国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对我国政治安全形势所带来的现实与潜在威胁也在不断增长:泛民族主义思潮对我国边疆地区安全稳定造成较大威胁;国际反华势力利用跨界民族问题加剧对我国的分裂活动;境外敌对势力对跨界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活动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周边国家民族问题的辐射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安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政治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将这种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跨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特点更加突显,跨界民族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多跨界民族的国家,加强跨界民族研究,是关系到到我国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对跨界民族的内涵、分类、跨界民族和跨界民族问题的区别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造成跨界民族问题的条件和原因、跨界民族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会沿着什么样的趋势进行演变及跨界民族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相邻国家间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和睦相处,有的兵戎相见.而跨界民族关系往往成为影响相邻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跨界民族关系既可以是国家间发生纠纷的诱因,也可以成为国家间密切联系的纽带.认真研究跨界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对于相关国家的内政、外交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跨界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坏影响到相邻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跨界民族关系是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晴雨表”、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主权、跨界民族关系和国防安全、跨界民族关系和泛民族主义、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跨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特点更加突显,跨界民族问题已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多跨界民族的国家,民族理论学科应加强跨界民族研究,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跨界民族是指跨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利益问题、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外部势力的介入等原因会引发跨界民族问题,并产生国内和国际影响。跨界民族问题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危及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危害国家边疆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削弱国家凝聚力、加剧民族矛盾与冲突、损害所在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跨界民族问题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相关国家周边外交关系带来深远影响,易于引发相关地区关系紧张与冲突并成为引发重大国际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由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学界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葛公尚同志主编的《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一书,已于2006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聚合了国内十多位学者数年辛勤耕耘的精髓,反映了我国学者在国际政治视角下研究跨界民族问题的最新成果。该书包括“理论篇”、“世界篇”和“中国篇”三大部分。“理论篇”对有关跨界民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诸如“跨界民族”的界定和分类、跨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跨界民族与地缘政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世界篇”对当代世界近20个跨界民族热…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学界对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加剧,中国学界在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开始注重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问题。这些学科领域包括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等。来自多学科领域的关注和思考,使中国的跨界民族研究在边疆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中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而稳定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试对我国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跨界民族能为民心相通"积基树本";为贸易畅通"保驾护航";为政策沟通"牵线搭桥"。同时阐述了不同地区的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发挥跨界民族的文化优势,实现固边、守边、安边和"拓边";加强政策学习,增强国家认同;务实合作,共同直面跨界民族问题;重视和培养我国各类跨界民族人力资源;借助岁时节气,举办民族文化旅游盛会;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跨界民族民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族政治学国际国内研究概览、民族权力与民族权利:民族政治的核心范畴、民族与国家:国家权威与民族政治秩序、民主框架下的民族政治参与、民族主义是理解民族政治的关键钥匙、跨界民族问题:源于认同错杂的民族政治议题等6个方面,对中国民族政治学研究的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本质属性问题上历来存在着文化与政治的二元对立,由此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带来诸多困扰。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概念体系对此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并有望为现实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本文从民族构建的基本纽带入手,对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概念体系的理论形成、应用领域和局限反思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13.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全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事实.以达赖为首的民族分裂集团,自1959年叛逃后,在国外长期从事民族分裂活动,利用国际上提供的各种场合,到处宣称"西藏自古以来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反动谬论,利用混淆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概念,不仅搞乱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模糊了人民群众的视线,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其推行"民族独立"的分裂活动张目.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牢固掌握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以实际行动抵制达赖的民族分裂活动,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国家的民族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提出了国家具有民族属性的命题 ,然后指出 ,国家的民族属性是在民族国家形成阶段明晰起来的 ,而它的基本动因是全球化。文章认为 ,在全球化迅猛推进的当今世界 ,国家的民族属性仍有着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 ;民族国家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但在全球化时代的未来 ,国家民族属性的消解将不可避免 ;这种消解将使人类彻底摆脱民族主义政治的困扰 ,同时也将开启民族消亡的行程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性的力量,族群的政治认同因此具有层次性。香港、澳门回归前后,当地族群的国家认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国籍选择上,国籍选定成为港澳居民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标志。尽管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族属认同的边界有所相同,但在国家整体利益高于族群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又比较紧密。在香港、澳门《基本法》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下,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趋于合一。海峡两岸目前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前提下,两岸的政治对话应该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国家认同”。在“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的框架内,台湾族群可以与港澳地区在相似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也可以与大陆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港澳台三地之间的族群“和平跨居”,“跨越”的是“国家认同”(中国)下的不同行政地域边界;港澳台与大陆之间的“和平跨居”,“跨越”的是不同的行政地域边界和社会制度边界;而港澳台地区国内族群与国外族群的“和平跨居”,“跨越”的则是不同的国家疆界。港澳台地区的族群的“和平跨居”,将在全球经济交往和族群关系互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在有关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提出了友好合作或互相打仗是民族关系主流的两种不同的观点。1981年,白寿彝和翁独健等人提出各民族共同推动历史前进是民族关系主流的新观点以后,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关系主流的概念理解不同所致。笔者认为,如果按照民族关系主要包括战争与和平两大方面来分辨主流和非主流的话,和平相处无疑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传统因素,在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超强社会聚合机制”,但这种机制随近代历史大门的打开和现代化的推进便逐步被打破。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在自觉民族认同的确立,政治核心和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内部聚合力及其经济基础的改造等方面,都使自己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更新和重构。这一更新和重构是成功的,从而保证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增强,但留有的缺失和问题也需我们认真检省和应对。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从实体论迈向关系实在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中,实体论具有重要地位,它包括客观实体论与主观实体论。前者长于民族的客观属性分析与内生分析,但忽略了民族的主观属性,忽略了他者和关系对民族自我的塑造作用;后者最为看重民族的主观属性,强调民族主义对民族的塑造作用,但放大了民族的主观属性,且落入从民族主义与民族两者的关系来界定民族的窠臼。文章引入关系实在论来阐释民族和民族主义,旨在消解民族的实体本体论地位,并将民族"自我"视为过程性、动态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化实体。在此基础上,文章区分了两个层次的流动的、关系化的民族自我和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1)国家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和族群民族(主义)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2)在第一个层次之上的民族自我与其他内部他者、外部他者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试析民族理念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德 《民族研究》2006,1(2):10-20
“民族”显现为二重的存在:既是一种对象实体的存在,更重要的又是一种概念的存在。它是在社会事实的动态过程中才得以提升到国家层面,而获得的一个更具总体性的意指范围。正是凭借理论预设,不同的民族理念在彰显民族存在的某种事实的同时,却遮蔽了其他存在的事实。“民族”这一分类概念确实参与了对象实体的真实构造。民族概念的歧义性,反映了不同研究者所具有的不同的理论切入点、视野差异以及作为概念载体的语言对所有研究做出的理论预设这一根本性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要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