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林继中 《天府新论》2001,(5):68-71,88
"知人论世"是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它将作品、人、社会视为相关的三要素,有其合理性.近百年来西方许多文学史模式都是嫁接在此传统模式之上的,从文学观念到撰写方法,经过不断地改造、整合、认同,二元对立模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2.
创作是文学的本源,其本质存在于作家创造性的心灵世界与现实环境抗衡的历程中。社会转型时期的创作在环境的制约和作家的努力下,能在多大限度上,朝着什么方向展开,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格局,也构成文学转型的最重要内容。正是集中表现为"思"与"信"之争的创作跨越了"1949"这一中国历史、政治的"分水岭",而"遵命"之中仍听从自己艺术内心的声音,"值得保存"的非"左"非"右"的"做人"原则的展开,使政治年代文学在关注人命运中的反省、警戒功能没有完全丧失,由此构成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各派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问题的探讨都建立在对"男"、"女"概念划分的基础上,而这种二元对立范畴又延伸出男性化-女性化、男权主义或女权主义等一整套相关的二元对立关系,其性别二元对立的理论前提,使得女性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达到消除和抵抗男权制的目的,甚至还通过二元对立的方式固定了等级性的性别模式。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打破二元对立的模式,进入到真实世界的流动中去。"近女性"概念寓于"流"中,以其解辖域化的方式,彻底分解了围绕性别乃至围绕其他等级制所组建的资本主义/男权制的整体概念,将此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以最大程度避免男权制意识形态的控制,为重新寻找主体的存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两种主要倾向及其思维模式的一致性在我国哲学和其他思想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本体论化的倾向”,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认识到,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自然本体论”或“自然主义”。近年来,哲学、美学或文学、历史等一系列学科急切地转向另一种倾向.即“主体化”的倾向,转向与自然或客体直接对立的另一极即人或主体的研究,“哲学主体化”、“文学的主体性”、“历史的主体性”成了十分时髦的术语,有人甚至模纺“文学即人学”的说法提出了“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人的问题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为对机械主义或自然本体论的反动,作为对把人性完全等同于阶级性把人完全当作社会工具和手段的庸俗社会学的批判,的确在一个方面深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空间。但是,人的问题的研究或所谓人学  相似文献   

5.
先锋文学的出现,不仅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文学之艺术形式与技巧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充当了颠覆时代共名之急先锋,使文学进入了崭新的无名时代,从而也掀起了新时期个性化写作的高潮。同时,过分形式化追求也导致了整个文本之文义脱节、晦涩难懂,令读者遭遇完全"期待遇挫",从而有丧失文学活动四要素中读者这一重要环节之倾向。而这也正是"先锋文学"昙花一现之根由所在。  相似文献   

6.
《文学改良刍议》在"温和"的行文之中实则是相当革命的内容,完全颠覆了中国古代文学既有的雅俗格局,为中国现代书面语的转型以及现代文学语言的诞生开拓了新的空间。《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立一个整体的文言与白话二元对立,而由白话取代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的场景,必然涉及到空前的复杂性。《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思路表明胡适的白话思考与倡导的重大进展,"国语"的标出使得之前文言、白话二元对立的诸多问题都化零为整,而得到极大的超越。胡适这三篇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为重要的论文,构成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变革的空间,并开放而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7.
文学认知美学的"形式知觉模式"和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指人在进行审美活动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存在着的某种"图式"或"前结构",这种先验的"图式"或"前结构"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取向。文学认知中的"形式知觉模式"和"期待视野"会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而发展变化,现代美学对审美认知的先期条件的研究越来越细化,我们期待这方面的研究能对文学认知的成因给予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的日常想像中,都市意味着"新奇"和"时髦"。现代都市培植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构成了文学或文化上的结构体。都市文化作为一个在"公共空间"的想像性斡旋,培育出一种新的表述模式。大众文化的崛起,表明中国的文化范式已然转型。  相似文献   

9.
翻译文学是世界文学从文学理想成为审美现实的"流通模式"和"阅读模式",是民族视野下的世界文学景观。翻译文学并非本土文学,也非外国文学,其自身的逻辑发展和逻辑建构使得翻译文学表现出相对于外国文学和本土文学的"双重拒绝",而作为一个独立场域存在的事实也摒弃了认识论上传统的二元对立,超越了结构与历史的割裂,翻译文学兼具外国文学、本土文学两者的特点,是"亦此亦彼"的"双重结构"。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来,“四人帮”在物质利益问题上散布了许多谬论,制造了一系列混乱。张春桥早就鼓吹马克思主义“不讲究什么物质利益”,姚文元则说什么只有“修正主义强调经济利益”。张春桥还叫嚷:“只要革命搞好了,八亿人民生活再苦也没关系”,“只要阶级斗争抓好了,就是颗粒无收也不要紧”,等等。总之,他们肆意割裂阶级斗争同物质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两者歪曲成为水火不相容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归根到底,是由剥削阶级无偿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劳动这种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上的对立而引起的,即阶级斗争是在对立阶级物质利益相冲突的基础上产生的。否认了物质利益,也就从根本上否定  相似文献   

11.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越、“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论"开明派"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建 《河北学刊》2003,23(1):108-112
"开明派"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后期成为社会主流话语的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思考,自觉选择了继续坚守启蒙立场的文化路向.这种选择,与他们多年从事启蒙工作的经历密切相关,也显示了他们对启蒙工作价值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杨守森 《河北学刊》2006,26(2):139-144
本是以“阶级斗争”为主体框架,凸显极左思潮印记的《艳阳天》,其客观内容与浩然的创作初衷并不完全一致。因得力于作者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与了解,小说中实际隐含着人性异化、宗法意识、极左思潮、诗意情怀之类超越了政治背景的深层内涵。至今,这部小说之所以仍能得到许多读者的推崇与喜爱,或许正是与这些深层内涵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胡风生平简要。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5.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与时俱进就离不开艰苦奋斗;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离不开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7.
徐军 《南京社会科学》2012,(5):43-48,63
亨利希·库诺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重要理论家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较早提出系统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家。一方面,库诺夫从"理解史"的角度深入阐发了系统化重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他从社会历史基础、文化意识形态、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着手这一"重建"工作。从库诺夫的理论中,我们能感受到部分第二国际理论家片面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态度,看到一种为了个体化的实践目的、现实指向而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肢解性的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略论高校的人性化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所承担的任务和面临的形势,要求它的管理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对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使之相辅相成的一种管理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关心人的发展,目标是形成刚柔相济、高效和谐的管理局面.高校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主与法制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昆仑神话与蓬莱神话之间,还存续着一个“中部神话群”,它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折射出浓郁的人性之光与盆地意识,与昆仑、蓬莱神话又保持着某种特定的链接。发现和整合“中部神话群”,是对顾颉刚先生“两个神话系统”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从西方引进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延安颂》经典系列影视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经典影视阐析了军民鱼水情,歌曲《歌唱延安》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延安颂》等影视彰显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获得活力与动力。中共七大胜利召开,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