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德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对于当前的道德定位问题实际上需要解答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辨析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推行"德治",是一种道德的教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法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法治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社会行为与活动几乎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的行为是难以通过法治予以规制,需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规范,然而道德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从当今民众的社会信仰的现状上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难以有效的规范一些社会现象,如碰瓷、故意摔倒老人的讹诈、公路散落物品被村民哄抢等。因此在法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对道德治理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发挥与弘扬道德在规范与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道德治理社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对法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整体布局,任何建设环节或建设方面出现"短板",将会影响整个公民道德发展进程。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重点应该是加强公民的道德理论自觉,"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创制道德实践体系,完善社会诚信建设机制,治理突出道德问题,关注"特群道德",切实规避道德风险,借鉴"他山之石"等等。  相似文献   

3.
德福一致——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路径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从"德"与"福"相关联的角度探索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可行路径.之所以认为"德福一致"作为一种机制是道德建设的必然路径,是因为道德建设受人的本性所制约,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马克思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社会进程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德福一致,什么时候社会道德建设就发展良好,反之亦然.同时道德建设还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利益问题更重视了,所以"德"、"福"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关系道德建设的成败.考察我国社会转型期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德""福"背离是重要原因,创建支持"德福一致"的社会大环境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的必然选择,而保证公正社会制度规范的有效供给则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道德不是一般的生存方式,它集中体现着生存方式之"善"。在道德缺失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当下,加强道德建设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要真正实现道德之"善"的生存方式,就必须在社会意义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变革,同时在个体意义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加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是提升和夯实党政干部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营造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的基础环节,也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治本之策。新时代党政干部道德建设存在认识不到位、实践不理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主要途径包括:加强学习,不断涵养党政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立足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党政干部良好的政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建章立制,确保党政干部道德建设常态、长效、长期推进。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道德问题,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转型期社会特有的无序化、个体化、碎片化、价值紊乱、制度管理缺少细节等,就是其相关深层原因。变革转型的过程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期,在"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中,社会变化就是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一时期凸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也和公民主体的觉醒和诉求多样化、个性化有关。事实上在转型期人们的心灵也往往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的提出,到"依法治国"思路的整体构建,表明当下国家上下在社会治理思路方面已进入系统治理、制度治理的语境之中。在强调外在制度建构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人的"心灵秩序"建设及德治引导,要走一条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叶方兴 《中州学刊》2015,(2):107-111
道德治理是通过发挥道德作用的方式对社会各领域中的道德问题展开的治理活动。由于受长期的道德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伦理型文化的浸淫,加之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道德作为治理手段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道德治理必须保持清晰的界限,维持合理的限度。过分夸大道德治理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出现"道德泛化"现象。合理把握道德治理的限度,需要在道德治理观念上摒弃"道德万能论";需要契合道德自身的结构;依据现代社会特征进行道德领域的差异化治理;在道德治理方式上坚持多种治理方式并进;正确对待道德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8.
国际道德的发展及其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道德在当今国际社会已成为国家权力的一种制约力量。国际道德的内涵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际道德准则。国际道德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君主、贵族社会的超国家的道德准则、国家道德准则、国际道德准则。然而, 国际道德要继续发展和完善, 还必须克服三大矛盾: 国际道德与个人道德的矛盾; 国际道德与国家利益的矛盾; 国际道德与各国文化传统的矛盾。因此, 对当前国际道德的发展状况, 既不能过高估计, 也不能过低估计。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道德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隐工具.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在道德建设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理论创新方面表现出引领性和根本性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向,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道德兴国、立德树人、生态道德等新理念;道德治理和制度保障方面突出规范性和针对性,坚持德法并重、立破并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道德实践和教育方面具有丰富性、有效性的特点,抓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以党风、家风为示范,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齐抓共进,有效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些创新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要求,道德治理能力的提高意在其中。道德治理可以从目的论角度和手段论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承担"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功能是"抑恶",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道德治理意在"扬善",完善人的自我发展。借鉴现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分析,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体现在:道德治理的主体多元,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制度化,道德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治理的灵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公益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泰来  唐硕琨 《云梦学刊》2012,33(4):74-77,158
公益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公益伦理建设是我国公益事业良性发展的需要;第二,公益伦理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第三,公益伦理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社会转型和道德重建的宏观背景下,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在伦理目标确立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伦理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人们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示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伦理功能向度上,既要注重贬抑人的行为之“恶”,且应褒扬人的行为之“善”;在伦理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着眼个体的致善,而且要研究社会善的实现。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伦理学的学科价值,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道德生活领域“知行分裂”现象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洁 《兰州学刊》2004,35(6):79-83
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仍然处于困境.处于困境的突出表现在于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知行统一、走出道德建设困境,必须弄清知行分裂盛行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症之策.  相似文献   

14.
慈善伦理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包括实现道德分配,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价值;弘扬人文精神,拒绝道德冷漠中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中的价值。为了推进对慈善伦理的研究,必须对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慈善伦理的理论建构可以分为慈善伦理基本问题研究、慈善伦理与文化传统研究、慈善伦理与现代公民教育研究三大板块,以及"慈善伦理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慈善行为的伦理评价、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施助者与受助者的伦理关系;慈善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慈善伦理与西方文化、慈善伦理与宗教精神;慈善伦理与志愿者活动、慈善伦理与雷锋精神、慈善伦理与现代社会公民意识"十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精华对企业的伦理建设极其有益。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忠恕”思想、“和合”观念和“诚信之道”等等,分别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观念的形成、人际关系和企业凝聚力的提高、企业诚信经营的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和实践意义,但也有负面影响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了更多的思想价值观念。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良好的表现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肩负重大责任,并且在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公益”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开展公益活动,注重由少积多的公益行为。与传统的公益活动相比,微公益呈现出参与人数多、事情小、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运用现代传媒方式等特点。结合微公益呈现的特点,对微时代下的人人公益行为以及微公益过程本身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社会信任、道德自觉性、法律关系、公平性、权利与义务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重庆市公民进行了关于微公益认识与伦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伦理学、社会学的视角着手,介绍微公益伦理问题的表现,分析微公益伦理存在的原因,提出从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管力度的完善、诚信品质的落实及网络道德的建设等方面应对微公益凸显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伦理学与道德建设六十年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社会不断发展变迁,伦理学和社会道德建设也是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发展起来的。伦理学体系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伦理学体系及理论研究进一步繁荣阶段;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建国初期的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德治与法制相结合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一步步深入展开。我们对六十年来伦理学和道德建设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也是为了伦理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孔子仁道观的建立源自对"仁"的阐发,具有主体性、社会互动性和超越性等特性,并广泛地涉及到道德主体、道德互动、道德判断、道德能力、道德修养、道德境界和道德健康等哲学命题,构起了内涵丰富的仁道观。基于当今公民道德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新审视这些特性,对当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无启迪,主要包括:尊重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道德行为过程中的社会互动功能;努力提高道德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和积极培养道德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当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值得关切的问题,应当努力的方向和可供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有机结合。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以“五爱”为具体行为规范,以革命功利主义为评价标准,以做“五种人”为道德目标。毛泽东伦理思想是一本历久弥新的人生教科书,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