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翟瑞青 《齐鲁学刊》2006,(5):99-102
母爱作为童年经验的源头对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作家不仅直接书写自己的母亲,而且撰写了大量以母爱为基调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从作品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审美情感的表达、艺术表现的特点等方面,都与童年时期对母亲的印象和所受母爱的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使其创作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2.
回归与再创──论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闫延文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以天才的睿智,将古希腊艺术比作个体人生的童年.她指出:虽然“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①按照同样的思路,我们似...  相似文献   

3.
王峭 《理论界》2006,(10):178-179
弗洛伊德学说提到过童年决定性影响,一个作家的个性特征和创作风格是可以追溯到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印痕的。本文从两个方面,即生活体验与自传性的叙述方式的巧妙结合以及生活体验与作品中悲剧意蕴内在联系,论述了萧红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作家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表达对象。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此同期,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体系也处于奠基性阶段,现代作家在理论和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这些重述神话的作品既体现出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是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学变革的催生剂,也是作家作品生产的重要载体。总结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经验,特别是总结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经验,将会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质量的整体性提升。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研究的理论自觉,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则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忆性主题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重要主题,它缘于中国现代作家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心路历程,并在整体上表现出回忆童年和回忆故园两个形态。而在深层上,回忆性主题也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现代作家的孤独与漂泊心态,并昭示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品格生成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7.
金鑫 《理论界》2012,(10):111-113
鲁迅、老舍、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高、影响力大,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不尽相同,但深入探究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从暴露国民劣根性到展示这个民族本质中美好伟大的一面,前后贯穿体现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民族品格重塑"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8.
吴玲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16-123
乡土文学的发生,源自经历了地理空间迁徙的知识分子在获得现代性体验和现代性视野后,对传统乡土经验的重新审视。最具代表性的是浙东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呈现出现代性转型下的乡土家庭结构、乡土权力结构和大众心理体验,折射了浙东乡土作家群的现代性体验、现代性视野和自我情感表征。正因为浙东乡土作家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和生活状态上描绘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独特经验,浙东乡土文学才获得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位置。  相似文献   

9.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10.
谁没有童年?谁没有感情?童年的感情是记忆河边上的第一排小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霜雨雪,它总要成长壮大,垂下一片绿荫,绿荫给大地带来清凉,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情结,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源泉和养分。  相似文献   

11.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以东北作家群为代表的主流作家们停留于从外部形态去反映那个特殊的时代与社会时,萧红与骆宾基两位作家却以其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叩问、对童年母题的眷爱而进入到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探究、知识分子自我审视和民族性格的反思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层思考,传递出更为深邃的声音,超越了他们所处的那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时代的创作,拥有了共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包括女性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话语和研究视角。20世纪中国女性儿童文学的生命意识,基于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儿童的发现走向自觉。作为生命主体的女性作家在自传体文学、女孩故事/少女小说及童话的写作中,言说着生命的体验、身份的探寻、成长的反思,并开始从个我到群体的生命思索,表达同性间的相惜相助,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基于生命为了生命的言说,无论对写作主体、写作对象还是对期待读者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14.
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观,标示着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女性书写已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蔽中解脱出来而浮出当代文化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评奖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性活动,具有三个必须理清的理论问题:一是需分辨评判的对象是作家还是作品;二是应拥有怎样的评判标准;三是文学评奖作为一种什么样的活动、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理清上述问题,能突破对文学评奖的现象式表面认识,实现较有学理性的理论探求。  相似文献   

16.
丁玲与陈染的创作 ,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均具有所谓“摩登”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自我的强调与张扬 ,性爱的自由与彰显以及偏于“颓废”的美感特征。在小说叙事上 ,她们的创作都带有“反文化”色彩 :丁玲早期创作中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倒错的现象 ,已初步构成对传统社会性别格局的反讽 ;陈染的“黛二系列”则有着更为鲜明、强烈的文化颠覆色彩。她们作品中对女性同性恋的书写 ,同样具有反文化秩序的意味。与此同时 ,丁玲和陈染的同类创作在不同时代问世后所面临的不无相近之处的文化际遇 ,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昭示着她们的创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另类”性质。女作家的创作所储存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王卫平  刘栋 《北方论丛》2007,2(1):35-39
北京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现代作家在其各自的都市小说中以各自的叙事和言说方式赋予文本以各自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对北京无比眷恋的老舍,强烈的爱中掺杂着一丝怨恨,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对北京感到无所适从的沈从文,营造出梦幻般的湘西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对都市人的揭露使其作品形成鲜明的城乡对立;对北京观察细致的张恨水,情感上的倾向造成了小说中雅俗错位的现象。他们的北京想象各有各的优长,也各有各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阶级斗争学说的盛行使阶级对立分化意识具有普遍的接受群体。革命历史小说非常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提倡的旗帜鲜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立场。革命历史小说中无不显示着鲜明的阶级烙印,革命历史小说作家承认自己的阶级属性,在作品中毫不讳饰自己的阶级感情,他们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再现本阶级革命事迹。他们的作品既可以被视为现实政治生活的浓缩,同时也是对历史上曾经有过,并且一度主宰了整个社会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的真实再现,是典型的阶级斗争哲学与政治伦理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萧红和加兰是中美著名的乡土作家,对故乡的乡土情结使他们的作品深具乡土情怀,特别是对小人物的乡土情结都有着细致、深刻的描写。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将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旨在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对比萧红与加兰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结的异同,同时也希望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比较,从而加深人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