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当代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多种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之一是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表现为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精神自由论等多种理论观念。通过对这种理论观念嬗变的具体考察可知,这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实践创新发展和理论探索不断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代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新现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人们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文学理论自身逐渐突破既定理论观念束缚,实现自我解放和创新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为说明和解释文学现象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能够以理论的力量反过来影响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促进现实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忠 《晋阳学刊》2007,1(5):117-120
"五四"时期,人学观念的建立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学观念的倡导为自由主义的中国化营造了必要的社会氛围,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为人学观念的深化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不过,围绕人性抒写和社会改良等问题,自由主义文学在与革命文学展开多次论争之后,也因远离中国革命的社会现实而遭到进步知识分子的批判,不得不溢出个体信仰层面,承担群体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从人学的角度梳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比一般的思潮描述更系统清晰 ,从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的角度来看 ,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如下阶段 :50— 70年代中期 ,对应政治性 (神性 )的人 ;70年代末— 80年代中期 ,对应的是真善美的人 ;先锋文学着意描铸非理性的、假丑恶的人 ;新写实文学中充斥着日常生活中的俗人 ;90年代至今的文学则对应了感性的、欲望的人。文学中的人学 ,其实就是美学的直接体现 ,有什么样的人学 ,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美学。当代文学中审美标准的变化与对人的认识的变化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4.
蔡梅娟  张灿贤 《东岳论丛》2011,32(9):123-127
对人的生存质量的高度关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是新时期文学人学思想进步的主要标志。透过那些群体性、方向性的文学现象,比如民间情结、城乡互补想象以及对人的生存主动性的强调,我们不难解读出寻求生存和谐的理想指向。对和谐生存理想的追寻,不仅使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想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本土特色,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文学作为"人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5.
"后革命"的出现为"文革"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阐释维度."后革命"与"文革"之后当代文学在"告别革命"、重构历史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并在具体实践上具有复杂性与有效性."后革命"的以上特征在以"革命"和"历史"为主题的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类似主题的再审读,即是将"中国当代文学"置于"后革命"的视域下进行观照,从而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崭新的写作图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通过对传统理论人学的系统批判,变革了以往认识人、解释人的逻辑与方法,开创了实践人学的新领域,推动了人学研究的革命.其人学革命具体可表述为"理论人学"向"实践人学"的范式转变,跳出了先验预设的形上实体陷阱,完成了实践哲学路向的本体论,也即感性生活的实践生成本体论.因此,揭示马克思人学道路的转向,对于真正厘清马克思的人学观,准确把握马克思实践生成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剑峰  孔翠萍 《东岳论丛》2005,26(5):158-162
毛泽东的人学思想经历了青年时期、成熟时期以及晚年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三种异质的文化资源,在毛泽东人学思想的不同发展时期分别占据了不同的地位。与此同时,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直接面对的社会现实也是促进毛泽东人学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理清这一历史的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毛泽东人学思想的全貌,澄明毛泽东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评价不完全等同与文学批评。文学评价主要是指以具体作家作品为对象的价值分析、评判活动,文学价值通过文学评价才最终得以确立和呈现。相对于一般文学批评标准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文学评价的标准是有限的和相对确定的。如果说美学和历史(学)的标准是文学评价的最高标准,那么人学标准就可以说是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和最低标准。所谓文学评价的人学的标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价值理念为标准。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描写体现在具体人物身上的“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表现出“人的一般本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理论上正本清源,在实践上指导现代化建设,理论界围绕"人性及其异化问题"、"人的主体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问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文学英雄形象的塑造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写作视域,"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三个阶段的"英雄叙事",观念复杂,演绎变化,其所经历的"人"——"神"——"人"的文学路径,反映了文学的特质与规律,亦成为我们观察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12.
雷鸣  马景文 《河北学刊》2006,26(1):154-157
时代的差异、西方当代文学与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以及作家自身独特的境遇,促使新历史小说作家彻底抛弃了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文学观,颠覆了既往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革命叙事在新历史小说中呈现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的沉落等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拓展历史生活扇面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幻想,其颠覆性破坏给以后的小说创作以警示。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学术界 ,傅璇琮先生的一系列学术论著既开创了文学的历史文化学研究的良好风气 ,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意气峻爽”的优良文风 ,体现了“篇体光华”的鲜明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我们总结他的学术论著的语言特色 ,就是为了在当今的学术界能够倡导一种优良的文风。  相似文献   

14.
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学人才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协调发展。中医人文教育既是医学模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中医人文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等中医人才为核心,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借鉴创新的高度统一,全面提升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而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他既是知识分子又不完全认同“五四”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既倾向于农民的价值观又不是纯然的农民。他的农村书写与农民、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一度形成良性互动,故其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后来因他执著的写实立场与当代文艺规范发生摩擦而产生裂隙,最终导致其文学命运的坎坷。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思想史上,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超自然的,上帝创造人类,人是上帝的奴仆;第二种是自然的,人是自然之子,是科学认识的对象;第三种是人文的,人是宇宙的核心,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这三种看法中,人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但三种看法相互有关,不能截然分割。第三种思想是人文主义的,但人文思想与三种看法都有关系。本文试从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来探讨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人文思想的表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军 《齐鲁学刊》2005,2(1):95-99
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延续着晚清通俗文艺方向,承继着传统通俗文艺的模式和内容。五四新文学确 立了启蒙主义的精英文艺立场,此后的启蒙主义文学与大众文艺相反相成,构成一个互动的矛盾体系。20世纪中 国大众文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观念和形态,当代文艺美学应该对此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哲理,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大学生最终成为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的大学生,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寻觅人生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不断加强修身,完善自我人格,升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解放区抗战文艺精神价值的首要特质,崇高感和崇高美应成为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的审美基石;解放区抗战文艺的创造和创新精神,表现出在战争条件下中华民族的自我接续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能力,对此,在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中,之于创新理念的必然实施不仅有了更多的理性认同,而且也有着必定延续借鉴的历史因由与心理情感的主观诉求;解放区抗战文艺的大众性是由战争本质所决定的,而它的多样性也是建立在大众性基础之上的,面对当下文艺创作实践多方面、多样性和多向度的发展,对大众性应该有着现代性和社会人文状况不断深化的阐释——社会人口结构的持续阶层化,为大众性的当下认知和实际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