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公民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公民的认同从雅典的城邦,到罗马帝国,再到法国大革命后的转向民族国家,乃至于今天出现了世界公民的情况。公民理论的谱系中也出现了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公民观,新右派和左派之争。不管是自由主义或者社会福利主义公民观,都赋予个人一种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生产者形象。差别仅在于一个是透过个人的行动来追求个人的私利,另一个则是通过国家的给付才能满足个体的私利。两者都忽略了民主对于一个自我组织的法律社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科学共产主义的揭示分析,不仅涵盖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早期理解,更贯穿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始终。意在通过考察原始的共产主义观、空想的共产主义观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深入地解读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观对前资本主义时期以及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劳动状态的超越,并实现对马克思的劳动与人的关系的揭示,实现对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再阐释。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民资格理论历来有两个传统,即自由主义的公民资格理论传统和共和主义的公民资格传统,前者倾向于强调个体权利,后者倾向于强调公共责任;前者由于对公共责任的忽视而遭到诸多批判,后者虽成功地弥补了前者在公民责任强调上的不足,但却有以文化批判代替政治经济批判之嫌。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资格观的建构应慎重合理地吸取以上两种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公民资格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它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地位。马克思对国家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概括、对自由平等和分配正义的深刻阐释,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极具张力和解释功能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资本是马克思进行资本主义批判的核心命题。马克思的资本观既包括对资本野蛮性的批判,也包括对资本文明化功能的肯定。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偏重马克思对资本野蛮性的批判,而忽视了马克思对资本文明化功能的肯定,因此,全面认识马克思的资本观就显得十分必要。全面合理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观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及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若干根本性和深层次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研究中并未真正得到阐明,有些基础性的问题甚至被掩蔽了起来,这就限制了对马克思正义观的全面而准确的把握。要达到对马克思正义观的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需要从根本上廓清马克思有没有以“正义”为武器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有没有对资本主义在事实上作出“非正义”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有没有排斥正义等问题。出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确像伍德等人所认为的那样,没有以“正义”为武器批判资本主义,但他事实上对资本主义作出了“非正义”的批判,这一批判本质上是他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不仅如此,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也没有否定和排斥正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批判,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高兹则在《历史的道德》中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阐述了个体存在主义的异化观.高兹通过对马克思异化观的重释,提出了消费异化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异化观;同时,高兹的异化理论对异化的分析不够彻底,未能认识到产生异化根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相似文献   

8.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四有新人”是现阶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界定,这一新人观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 公民”思想的高度深化和创造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5,(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是马克思理论中至今仍未过时但往往被人忽视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所作的一系列批判,无可置疑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他对资本主义正义观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同时,我们如果要真正做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对于这一逻辑起点当然应该回到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去寻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正义建立于所谓基于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基础之上。这种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在资产阶级看来理所当然地包括劳动力的自由交易。一旦剥掉了蒙在劳动力的自由交易这一资本主义基本行为方式身上的"平等"的漂亮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有赤裸裸的非正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进行了更深入、更彻底的批判,其特别集中的焦点是在所谓市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对革命的解释性作用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中蕴涵着一个根本的价值指向,这就是人类社会只有通过变革生产方式,首先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正义。  相似文献   

10.
柯亨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的批判是基于自由意志主义的自我所有原则的基础上,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批判也就会失去其效力。柯亨从学院派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所有权观作了错误的理解,这是柯亨采用的抽象的哲学反思研究规范性本质的"非历史"学科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两种不同哲学基础的理论冲突。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考察上,以揭露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内在矛盾并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论断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1.
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政治观点认为,资产阶级财产权关系不是自然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因而是必然灭亡的。这一观点肇始于马克思与蒲鲁东的争论,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批判未能达到一种历史性的理解,结果沦为对资本主义的辩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历史性研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充分展开,尽管在后来的《资本论》中,这些历史研究内容因为科学体系的需要而大大压缩,但财富和财产权问题仍然是《资本论》的理论内核,并构成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斯玥 《理论界》2013,(12):13-16
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将,斯托扬诺维奇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对马克恩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式的考察。他通过澄清“人的本质”概念、指出“异化”与“非异化”概念的困境及其超越途径和对共产主义设想的再思考,明确揭示出马克思思想中所存在的张力与冲突。斯托扬诺维奇主张跳出马克思主义框架本身,以一种批判式的目光反观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来说,这无疑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后期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工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也必然会像资本家一样受到资本主义拜物教观念的束缚;但与当代西方学者不同,马克思坚信这种束缚是暂时的。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奴役实践的发展和工人自身经验的累积,工人必将起来反抗资本拜物教的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最终冲破意识形态的牢笼,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他后期对工人阶级与拜物教关系的剖析,彰显了日常意识与阶级意识的辩证关系,凸现了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作论相结合的方法,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通过深入工人实际并进行理论研究后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其主要包括对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以及思想上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给无产阶级造成的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贫困。同时,马克思还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加剧,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积累就是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趋向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两个必然”论断进行政治经济学论证,到20世纪由资本主义“适应论”和“变质论”引发的一系列论争,再到21世纪资本主义危机频现推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复苏,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对资本主义结构体系的分析不断深入,对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的认识也愈加清晰。对这一问题研究总体经历了由预判资本主义消亡结局向全方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转变过程,贯穿这一思想史发展过程的主题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导逻辑的批判,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衰落趋势和资本积累极限存在的客观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长期共存竞争的格局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毕生的关怀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运作下的人的处境和命运,这也是我们分析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主要着眼点: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视角,以"从后思索法"为处理原则来考察马克思理论中制度与人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制度伦理视角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诊断以及对其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出路。  相似文献   

17.
段忠桥 《河北学刊》2007,27(6):11-18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俞吾金教授在其《重新理解马克思》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文通过对其相关论述的分析,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主要文本依据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且是带有浓重相对主义色彩的对成熟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随意描绘。本文还对俞吾金在《学术月刊》2006年4月号《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文中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质疑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论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变趋势方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存在根本区别。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分配理论是按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分配的,并将资本主义当作自然的、永恒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体系,因此,尽管马克思论证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动态的演变趋势与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平均利润率下降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研究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灾害现象,这对于灾害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灾害既是一个自然问题,又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因此,灾害经济研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则,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再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灾害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品越 《学术界》2012,(1):45-55,284
本文以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确证,用物质之间通过内在联系而实现的"对象性存在"取代旧唯物主义的分离的事物的"自我存在",由此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此世界观反观于实践活动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以"用生命生产生命"的社会劳动作为人与人最基本的内在联系过程,用剩余劳动的处理方式作为社会制度的主轴。用此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而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导致人类必须寻求处理剩余劳动的新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此建立了以"物质生产实践与唯物辩证法——剩余劳动与社会关系结构——资本权力结构及其内在否定性——社会主义与人的解放"作为基本逻辑主线的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