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口学刊》2018,(2):72-85
婚恋年龄期望是青年对恋爱和结婚时间或年龄的一种期待、观念或认识。本研究利用2014年35月在江苏南京、河北保定两地针对5大类行业1 028名185月在江苏南京、河北保定两地针对5大类行业1 028名1835岁的城市在职青年所进行的"青年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对青年婚恋年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年对恋爱时间的看法多元化,对晚婚的认同较为明显,大多接受"男大女小";所处行业社会地位较低、出生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男性青年更倾向于早婚,而低龄、未婚、女性青年则更倾向于晚婚。将青年婚恋年龄期望与实践进行对比发现,未婚青年实际的恋爱年龄普遍比其所期待的年龄更早,已婚青年的实际结婚年龄也比所期望的年龄要小,男青年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上略高于女青年。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青年实际婚恋年龄呈现出了恋爱年龄提前、结婚年龄推迟的特点,恋爱低龄化和结婚高龄化态势明显。青年理想婚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对青年理想婚龄影响显著。年龄越低,青年理想婚龄越小;学历越高,青年理想婚龄越大;女性比男性、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理想婚龄更低一些。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农村早婚早育问题已成为计划生育工作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按甘肃省城乡妇女目前的结婚速度,城镇地区有10.1%的妇女在法定结婚年龄20岁前结婚,农村地区有50.79%的妇女在法定结婚年龄前结婚,农村妇女在法定结婚年龄前结婚的比例为城镇妇女的5  相似文献   

3.
近年的人口发展形势表明,早育、多胎生育是我国高出生率人口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加剧了当前人口生育高峰期的拥挤现象。1987年全国有610多万人未到法定年龄就结婚,在一些农村,早婚、早育、非法同居、非婚生育的情况十分严重。如河南省浚县城关乡1987年1月到1988年2月间共结婚808对,其中249对女方不到法定结婚年龄,早婚率为30.82%,晚婚率仅13.86%。山东省  相似文献   

4.
试谈控制早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早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早婚,各国、各民族、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提到的早婚,是按我国目前《婚姻法》所规定的来到结婚年龄而结婚的。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起始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因而这里提到的早婚是指女20周岁以下、男22周岁以下结婚的。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早婚现状相当严峻,必须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人口控制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早婚早育现象近几年有所抬头,特别是农村地区较为严重。它直接影响着人口控制目标的完成和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各级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女性早婚状况女性早婚,是指不到法定婚龄(20周岁)而结婚。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汇总结果,我省早婚现象具有如下特征:(一)早婚人数逐渐增多,早婚率有所回升。30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婚龄经历了20多年自发提高阶段。七十年代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平均婚龄升至历史最高点。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平均婚龄开始下降,早婚现象有回升趋势。据1987年7月1日调查:每100名已婚妇女中早婚的25~29岁组为6.9人,而20~24岁  相似文献   

6.
1983年12月,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完成,当时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分析运用这些资料的第一篇简报,就是关于全国早婚人数的推算.这期简报的题目是“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结婚人口全国有446万”(见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口普查简报120期》).现在,8年过去了,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抽样汇总也已完成,早婚的情况有什么变化?全国人口中早婚状况如何?本文拟就此题目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于“晚婚”和“晚育”的问题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认识,那就是“晚婚”既然和“晚育”联系在一起,那么,“早婚”也就必然与“早育”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于1981年上半年在北京市区开展了一次较广泛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实际婚龄将提前的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告诉我们,即使青年结婚的年龄比过去提前了,但他们生育子女的时间却未必非提前不可。调查使我们相信,这是出自青年们自身的愿望的,但要做好这件工作,使结婚与生育能有适当的间隔,关键还在于宣传教育。 我们采用的调查方式是请被调查者填写“问答表”。表格分两大类,一类为已婚青年填写的表格,一类为未婚青年填写的表格。调查对象均为18岁至40岁的男女青年。问题的内容,从性质来看,分为“事实”与“愿望”两类,即按实际发生的情况所填写的内容是“事实”,就什么是较为理想的情况所发表的意见,是“愿望”,俗称“民意”。  相似文献   

8.
<正> 早婚人口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早于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的群体。它包括末到法定婚龄、未履行婚姻登记,就以夫妻关系同居的事实婚姻,或未到法定婚龄、伪造证件骗取结婚证而缔结的婚姻。早婚是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严重社会弊端,对控制人口数量,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湖北省应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一稳定”、“五下降”、“八提高”的好形势。即计划生育率稳定;出生人口、当年生育二孩及多孩、“四术”总量、早婚率、性别比下降;统计准确率、一孩妇女积存率。当年生育夫妇节育及时率、服用药具、晚婚率、独生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世界人口的婚姻状况,仅从初婚年龄来划分可归为两大类:晚婚型和早婚型。一般来看,发达国家的婚姻属于晚婚型,发展中国家的婚姻属于早婚型。我国既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农村妇女的择偶问题是关系婚姻、家庭与生育的大事,弄清她们的择偶情况,对于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有好处.1989年我们曾在湖北省襄阳、荆门、枝城、石首、潜江五县市农村进行过调查,现将其整理出来以供参考.一、农村妇女择偶活动的年龄择偶活动年龄的早迟会影响妇女初婚初育的年龄,早恋就会早婚,晚恋就会晚婚.对于农村妇女择偶活动的年龄.拟分已婚育龄妇女、有男朋友未婚育龄妇女及没有男朋友育龄妇女三个层次进行介绍,其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三大隐患”之一。我们抓计划生育工作,忽视了晚婚、晚育教育。有人认为:晚婚、晚育不会影响控制人口增长。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全市25个乡的计划生育干部,对1983年农村晚婚、晚育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每个乡调查一个大队。调查结果如下: 晚婚、晚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措施。过去,在城镇,机关、厂矿抓晚婚、晚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近几年来,有些单位,特别在农村,对晚婚、晚育工作放任自流,致使全市晚婚、晚育的人数一年少于一年。自新婚姻法公布后,早婚、早育现象一年比一年多。  相似文献   

13.
自七十年代初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以来,国家提倡青年实行晚婚。晚婚年龄各地一般规定,农村女23周岁、男25周岁,城市女25周岁、男27周岁。1981年开始实行新《婚姻法》,法定结婚年龄由原来规定的女18周岁、男20周岁提高到女20周岁、男22周岁。这比实际提倡的晚婚年龄提前了。新婚姻法还规定,“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尽管如此,1981年内,不到  相似文献   

14.
<正> 结婚意味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随之也产生了生育问题.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迟于法定婚龄(女20岁,男22岁)三年及以上结婚者即为晚婚,妇女在24岁以上生育者为晚育.由于各种原因,妇女初婚年龄仍然存在较大差别.初婚年龄与初育年龄、生育次数、流产次数等生育行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国外一些关于初婚年龄与生育行为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我国由于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初婚年龄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必然有它自己的特点.本文使用1991年10月进行的“当代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所获得的山东省的数据对妇女初婚年龄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出定量分析,并分别就城乡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当代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涉及山东省的十个县市的1440个完全家庭.调查向我们提供了每个家庭妇女的初婚年龄、初育年龄、生育次数、流产次数等数据资料。以下分别加以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外动态     
第一个专题是晚婚晚育教育。教育前找干部战士谈心,了解婚育意愿明显偏早的原因。通过了解分析主要有三点:一是认为早恋早婚早生育,孩子大了早得济。二是认为早恋早婚早生育,家里增添新劳力,孩子有老人来照管,对己对家都有利。三是认为社会上“三早”现象很普遍,当兵的也得这样干,晚了不好找对象,弄不好就当光棍汉。针对这些现实思想,该部领导引导干部战士认清早恋、早婚、早育的害处和晚恋、晚婚、晚育的好处。从宏观上讲清实行“三早”与“三晚”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和四化建设产生的不同影响。从微观上讲清实行“三早”与“三晚”,对个人、对家庭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提高了战土们晚婚晚育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处于改革前沿的珠江三角洲的人们在冲破传统的生产方式之后,迅速开阔了眼界,再也不满足原有的生活方式,传统农业文化的婚姻、生育模式也随即出现转型。为考察东莞市育龄妇女婚姻、生育观念的转变状况,1996年7月我们在该市的8个镇、区,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办法进行了一次女性婚姻、生育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5%。 一、女性婚姻观念情况 (一)实现了由早婚向晚婚的转变 东莞绝大多数即约86.74%的妇女认为在23岁以后结婚比较好,而只有13.24%的人认为应在20—23岁间。对已婚者初婚年龄的回顾性调查反映出,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理论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对1991~1995年间北京市早婚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早婚个人和早婚婚姻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揭示了早婚现象的特点,并且通过缺项统计法分析了迁入流入人口对北京市早婚比例的影响。结果显示出,虽然流入人口早婚比例最高,但由于所占权数很小,并不是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主要因素。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最主要因素仍是本市出生从未流迁的人口。另外,北京市的男性早婚无论在频数上还是在比例上都大大超过女性。并且,早婚婚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早婚婚姻中80%以上是因为女方比男方年龄大,结果是男方属于早婚而女方并不是早婚,相当一部分早婚婚姻中女方甚至已经超过了晚婚年龄。早婚夫妇双方流迁类型的交互分析则揭示出,北京市早婚婚姻中大多数是本市未流迁人口之间的联姻。此外,本文还对早婚研究的有关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一般情况下,结婚是生育的前提,男女两性的结合就孕育着第二代的出生。早婚必然带来早育,缩短两代人的时间间隔,加速人口的增长。因此,对我国育龄妇女早婚状况进行归因分析,对于计划生育工作,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妇女早婚概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对1991~1995年间北京市早婚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早婚个人和早婚婚姻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揭示了早婚现象的特点,并且通过缺项统计法分析了迁入流入人口对北京市早婚比例的影响。结果显示出,虽然流入人口早婚比例最高,但由于所占权数很小,并不是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主要因素。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最主要因素仍是本市出生从未流迁的人口。另外,北京市的男性早婚无论在频数上还是在比例上都大大超过女性。并且,早婚婚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早婚婚姻中80%以上是因为女方比男方年龄大,结果是男方属于早婚而女方并不是早婚,相当一部分早婚婚姻中女方甚至已经超过了晚婚年龄。早婚夫妇双方流迁类型的交互分析则揭示出,北京市早婚婚姻中大多数是本市未流迁人口之间的联姻。此外,本文还对早婚研究的有关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早婚复燃隐因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确“早婚”的定义是首要问题 “政策分析”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无需赘言。但在内容和程序上,有两点仍应提出来以便思考。一是“早婚”究竟是指什么现象?二是这种行为的卷土重来,如有明证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