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其本质在于公权力的异化,是政治腐败的极端表现形式。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中,有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即要高度重视和依法严惩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这种"不入腰包的腐败",有效遏制这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3.
渎职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正>职务犯罪是国家公务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从事非法活动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依照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从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此类犯罪案件看,基层领导干部是易发人群,涉案人员通常在一些行业、领域拥有决定权或建议权,成为一些别有用  相似文献   

5.
职务犯罪是公职人员常见的犯罪,其社会危害性较大,必须加以整治。分析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主要原因,并从教育,监督、打击力度等方面深入探讨预防对策,努力营造“不想犯”、“不敢犯”和“不能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6.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垂直管理单位公职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管辖规则由"属地为主"变为"主管部门为主"。然而,管辖真空、向地方监委移交困难等问题,让垂直管理单位公职人员职务犯罪问题陷入管辖困境。针对实务中的问题,建议采取制定监察法规分类规范管辖规则、加快推进纪检监察机构改革、降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成本三项举措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有效预防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几点措施:筑牢思想防线;推进体制创新;深化监督制约;坚持惩防并举;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8.
刘英团 《决策探索》2003,(12):12-14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滥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或者不认真地履行职责,严重地侵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到严重损害的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9.
职务犯罪中最常见的受贿罪,常与其他类型的职务犯罪交织在一起,如挪用公款罪、渎职型犯罪。在罪数处理上究竟是数罪并罚还是从一重罪,理论与实务均有不同观点。本文将立足于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阐述受贿罪罪数问题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0.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罪名的兜底罪名,自产生以来对打击职务犯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就该罪一直都存在较大的争议,关于其犯罪客体、犯罪主体、法定刑幅度、刑罚裁量、举证责任等问题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本文将就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相关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探析,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忏悔人:徐孟加 原任职务:四川省雅安市委书记 罪名:受贿罪、滥用职权罪 判决结果:2014年12月31日,四川省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其数罪并罚,判处其有期徒刑16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20万元. 犯罪事实: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间,徐孟加利用职务便利,收取贿赂和干股共计折合人民币548万元(其中未遂150万元),滥用职权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1.2亿余元.  相似文献   

12.
林红 《领导广角》2001,(12):43-44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违背公务员职责的公正性、廉洁性、勤勉性、防害国家机关正常的职能活动,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一类犯罪行为。今年以来,我国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了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的力度,仅上半年,就查处公务员渎职案9280件,这确是鼓舞人心的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惩处过程中却出现了惩处不力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13.
“嘉禾强制拆迁事件”与“铁本事件”可以说是今年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反面典型,一个反映了微观层面中涉及群众利益的拆迁问题,一个反映了宏观层面违背国家宏观调控的问题。二者虽然情节、层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滥用行政权力、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当前,类似的违法行政问题在全国可谓举不胜举。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10月,全国检察机关查处的县处级以上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中,因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惊人,人员伤亡惨重。仅2003年1月至10月,此类案件就达1841件,涉及1998人,这些案件造成经…  相似文献   

14.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现代反腐败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反腐利器。近三四十年来,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建立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制,呈现出一些普遍性做法,但又各具特点,值得梳理和研究。我国目前对这一问题,热情鼓呼者多、精细化研究者少。本文旨在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中的申报主体制度予以比较研究,对各国制度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的基础上予以分类研究,此分类不以国别为模块,而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其中。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主体总体可分为基本申报主体、补充申报主体和特殊申报主体,同时又可进一步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秘书腐败犯罪,是指党政机关秘书工作人员利用其职权职位所实施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失德失范、违法犯罪的行为。所谓司法控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打击和惩处犯罪分子,彰显刑罚的威慑力,从而达到预防和遏制犯罪的目的的法律措施。对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组成部分的秘书腐败犯罪,通过司法进行控制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但这种手段在我国此种反腐斗争中运用得并不顺畅,效果也不理想,因而有必要加以完善。秘书腐败犯罪的严峻性近年来,在各种职务犯罪中,党政机关秘书和党政领导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0月20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以赵双驹犯玩忽职守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这起曾令全国震惊的特大渎职案件终于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李英 《决策探索》2006,(11):70-71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主体多元化 除常见的经济从业人员单独犯罪的情况外,还有以下几个明显趋势:一是职务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态势.这些人员利用从事政府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相当隐蔽,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二是单位犯罪急剧增长.主要集中在走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妨害国家税收管理以及违反公司法等方面;犯罪主体既有法人组织、也有非法人单位.  相似文献   

18.
孙陶 《经营管理者》2013,(19):236-236
以温岭教师虐童案为典型的虐童案件频发,由于现行刑法对于此类行为尚无明确的定性。对此,学界有将其认定为寻衅滋事罪、侮辱罪、猥亵儿童罪、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以及增加新罪——虐童罪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对于该行为,不应另立新罪,而是建议在扩大虐待罪主体范围的前提下以虐待罪论处。  相似文献   

19.
一、腐败现象的概念及其根源 所谓腐败是指这样的一种行为,它是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以谋取私人利益,使公共权力异化的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20.
正懒政是一种官场病。近几年爆出的懒政案,以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最为典型。最高人民检察院2014年6月23日通报,童名谦涉嫌玩忽职守罪,已被公诉。8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玩忽职守罪一审判处童名谦有期徒刑五年。7月2日,《中国青年报》以《不想扛事就干脆别做官》为题,对童名谦在衡阳担任市委书记期间,该市省人大代表选举出现大面积贿选事件进行了深度评论,指出童名谦的不作为,是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认为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查出童名谦有贪腐行为,落马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