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任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4):102-105
孔子仁学思想强调爱人、克己、崇德,把这种仁学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教师要爱学生,要克制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要修身立德。这种思想对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从而赢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仁学思想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风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326-32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而“仁”的概念经过孔子的诠释和倡导,内涵更加丰富,并且也一直是后人探讨和争论的一大问题。本文旨在以孔子的人道思想——“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阐述孔子的仁爱观以及反思其“仁”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李新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仁学”管理思想,是孔子在弘扬中国远古社会道德统治和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伦理型管理哲学。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乐教化、见利思义、选贤任能、博施济众等管理主张,孔子的“仁学”管理思想长期占据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于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仁学”管理思想经过文化批判和反思而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转道,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重视。它所蕴含的超越时代和时空意义的管理价值,对于现代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并极有可能与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相融合而培养产生21世纪的新型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4.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2):11-16
对于孔子的仁,存在着多样性的解释。从形上角度看,仁是全德、道与理的统一。仁作为全德,是诸德之总名,体现了仁既包含诸德,又统摄诸德;仁作为道,即是道之体,又是道之用,行仁的过程一方面是行道的过程,同时也是向道体复归的过程;而仁作为理,体现了仁的规则性、遍在性、主宰性与绝对性。作为全德的仁与作为理的仁都以道为基础,通过道来融合全德,融合理。这三者,统一于孔子仁学思想当中,构成了仁学思想完整的形上内容。 相似文献
5.
罗锋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44-45,75
孔子仁学思想以“仁”“礼”为导向。在发展和谐个人人格,建立安定有序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意蕴。 相似文献
6.
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许多学者对"仁"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理解。每个时代对"仁"的定义也不同。现代的"仁"要求人们要推己及人,克己为人,害不加人,宽厚待人等,在工作生活中,存"仁"心,行"仁"事,从而心情愉悦,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8.
温克勤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在中国历史上, 孔子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格和人格教育、人格修养思想。他的人格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方位, 陶铸了历史上一代代崇高伟岸人格, 成为民族传统精神的精粹。文章对于孔子人格思想的内涵、特点、现代价值、对其应有的正确态度, 以及关于汲取、借鉴墨家、道家、法家和国外有价值的人格思想等问题, 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张同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56-60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10.
张同胜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6-60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仁”论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燕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91-93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孔子"仁"论在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和对主体性的追求和高扬中,对人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识和实践反思,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诗学的仁本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2):28-34
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这使其在美学理论上,不论对于人格美、诗之美、乐之美以及自然美的观照与摄取,都要求以仁为本体,以在人自身的修养与一切活动中,都能“依于仁”,以仁为标准,不仅可望以仁制诗,还幻想以“归仁”达到理想的仁本社会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14.
钱森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6-38
仁的基本涵义爱人是一个大概念,珍惜、爱护他人的生命是它的第一要义.孝有"能养"和"敬"两种样式,二者只是高低有别,"敬"高于并指导"能养".基于仁的基本精神与政治上的考虑,孔子将对生命的关注和爱护提升到社会政治的层面,主张"足食"、"足兵"、重德轻刑以及训练士兵.在自我与他人之生死发生矛盾时,孔子倡导"杀身成仁"."仁"的第一要义是孔子思想中最具超越性的普遍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价值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郭志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1):32-36
孔子在《论语》中将君子为仁之道划分为三层境界,“修己以安百姓”是其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要实现仁道的最高境界,必须为政以德。论题试就为何要“修己以安百姓”,以及如何才能“修己以安百姓”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邱适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仁一直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仁为孔子思想核心,论述《论语》中关于仁的条目所体现出的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仁的核心是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17.
孟庆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4):55-59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变革时期,他以救世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地信任和使用语言来推行自己的仁学主张,将语言在表意、在社会政治生活及修身中的作用提高和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言对于仁的功能方面,阐述了言为仁之表、言为礼之教、言为行所依的主张;在仁对言的要求上,则表露了言之专对性、明确性、信实性、慎重性和修饰性的观点,与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语用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的“仁者爱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75-77,93
"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命题之一.它既是氏族血亲之爱自然情感的遗留,又是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存在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它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讲求"克己"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仁者爱人"是人的一种本性,"爱人"的内驱力来自于人自身,"爱人"的行为是此本性的外化. 相似文献
19.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0-284
孔子所推崇的仁爱思想、保民养民思想以及均平思想是人们扶贫济困、帮助弱者等行善行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乐善好施、重义轻利、荒年减税等在内的社会救助思想。其社会救助思想具有博爱精神与普世性,在历史上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深远影响。借鉴与吸收孔子社会救助思想的合理内涵,克服其局限性,以期有助于中国当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