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宋太宗     
赵匡胤夺取了后周政权以后,就着手重建封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具体工作主要是:一,消灭后蜀、南唐、北汉等地方政权,收复幽云,统一全国;二,抑武右文,扭转方镇权重、君弱臣强的积弊,防止赵宋政权成为继后周以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以上工作,宋太祖开其端,宋太宗踵其后。宋太祖在这方面的作为,不乏专文论述。宋太宗做得如何呢?本文试就以下三点,谈谈个人看法。改革官制和行政制度,独揽权力李筠、李重进反宋败死以后,赵普答宋太祖问,认为五代时期,干戈不息,帝王八易其姓,原因在于方镇权重,君弱臣强。宋太宗也  相似文献   

2.
“自仲尼反鲁,删定六艺,然后学有所宗,儒术以之振矣”(《册府元龟·学校·教授》)。儒学──这个由孔子将周时遗留的礼、乐加以改造而形成的一家之言(包括孟子、朱熹等儒学大师对儒学的继承和阐发),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个思想文化体系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道德、教育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什么一门儒学会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如此重视并流传得如此久远而又如此深入人心?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和与之相配套的科举取土制度起了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对此略作论述。一、兴…  相似文献   

3.
越南黎朝中兴后分裂为北郑南阮.南越阮氏政权实行军事化管理,以佛教为统治思想,不尚儒学,开科取士较晚,试法粗疏,并具有南越特色.虽然科举考试选拔了一批儒学人才,但在南越的社会流动中并不占主要地位,文学儒士发挥的作用也极为有限.越南南北科举取士试法不同,从中可窥见科举在南传过程中因应当地形势变化而呈现出北橘南枳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朝科举管理改革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春,在京师长安举行的进士科考试中,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相互冲突的事件.事件本身不算重大,但却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限从尚书吏部转移到礼部,在科举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开元二十四年科场事件及相关的改革作一剖析. 关于事件的缘起和经过,《唐摭言》卷1记载得非常生动而具体,并能说明不少问题,故不惮文繁引述于下:“开元二十四年,李昂员外性刚急,不容物,以举人皆饰名求称,摇荡主司,谈毁失实,窃病之而将革焉.集贡士与之约曰:‘文之美恶悉知之矣,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  相似文献   

5.
宋太宗(赵昱)在许多方面反映出来的政治思想,与一般封建帝王相比,有不少相异之处。他的许多政治见解,不仅来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而且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学习与借鉴。他继承宋太祖赵匡胤的遗志,统一中原,并把一个长期由武人控制和官吏贪浊的混乱社会,逐步改变为由文人控制的政权和基本稳定的局面,并影响到后来若干年的封建统治。其政治见解和政治主张为何?使我们不能不究其所以。  相似文献   

6.
论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震 《天府新论》2002,(4):83-87
宋王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经济方面 ,宋代的商品经济已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 ,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大变革时代。而这种变化 ,与北宋初期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有直接的关系 ,他们奠定了这一重要变化的基础。因此 ,研究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既具有历史意义 ,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廖寅 《北方论丛》2011,(4):62-67
宋琪成名于契丹,长期幽沉于幕府,但却在宋太宗时期飞速窜升至宰相,这与北宋初期独特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影响宋琪政治前程的主要因素有:北宋前期河北集团的存在、太宗时期晋邸集团的存在以及宋琪本人不凡的才能。不过,宋琪的政治主张和作为与宋太宗的希冀并不相得,这也决定了他的政治命运。宋太宗朝基本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变态政治,皇帝自立时代终结,官僚亦从五代型过渡到了宋代型。  相似文献   

8.
王伟 《北方论丛》2010,(5):70-74
科举为唐代入仕和迁转高品官之正途,士族凭借其在政治势力、社会地位、文化条件、教育氛围、经济基础和居住地域等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科场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科举取士制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武力强宗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价值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略论宋太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是宋太祖的功业过盛,在他的赫赫功业之下,宋太宗就显得有些黯然无光。因此,对宋太宗其人,历来似乎研究得不够。其实,构成宋初政治的主角,分别以武功、文治开创有宋一代三百年基业的,应当是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二人。太祖、太宗兄弟前后相承,一个草创开拓,一个稳定发展。本来,这种开基事业,应当是象唐太宗那样,在一个君主之下形成。然而,由于公元976年一个雪夜的“烛影斧声”,历史就注定由这两个人来完成了。  相似文献   

10.
宋太宗述论     
宋太宗是在一个不稳定的条件下接续太祖的事业,成为北宋继往开来的第二代统治者的。而在他本人各方面的条件都远不如太祖的情况下,要完成把北宋推向繁荣的重任,他就必须努力做一个明智的皇帝,给朝野上下树立治世之主的良好形象。宋太宗的努力确实没有落空,北宋之治的到来尽管在后世颇有争论,太宗的为人尽管仍然受到后世的非难,但我们客观地评价宋太宗的一生作为,就不能不承认,北宋成为继唐代之后的第二个在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的社会,应该有太宗的功绩。考察一下太宗在为政方面的表现,其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为正确…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04-111
宋词接触科举题材,首先是"以诗为词"变革的结果。与科举相关的词作,绝大多数产生于北宋末或南宋。送人赴试,是与科举相关词作中数量最多的内容,其次是地方庆功宴上的创作。宋词不入文坛主流之眼,词人们多随意率性为之,往往更有真情实感。"词言情",在科举考试全部过程中,词作常常用来表现儿女私情,大都是男女分手的相思情意,亦有落第后到青楼寻求慰藉者,展现出婉娈旖旎的特殊气质。诗词相互影响,科举词写功名富贵时就会融入男欢女爱,徽宗时期蓬勃兴盛的戏谑俗词中也有相当的科举题材。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科举户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民生 《文史哲》2002,(6):108-113
宋代科举中有一不为人注意的辅助制度———科举户籍制。宋代科举强调应举者须有户籍并自本贯应举 ,对户籍的审查、认证、确定有一整套规定 ,贯穿于科举的全过程。作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户籍制维护着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 ,并在制止种种冒贯应举弊病中不断完善。科举户籍制也是宋代户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过程中促进了户籍制的发展 ,并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示了宋代户籍制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延祐科举的恢复令广大士人欢欣鼓舞,改变了从吏进的入仕方式,对于馆阁文风的成熟有着重要影响。延祐首科得人之盛,引发了极大的示范效应,引导着天下学风与文风的走向。元代游士盛行,某种意义上说是取消科举后,文士入仕无门造成的奇特现象,成为元代一道独特的风景。延祐科举拯救了新生代文人的科举梦,同时也避免了他们重复老一代文士的遗憾,对于广大文人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进而改变了元代中期以后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14.
科举考试始于隋唐,以后各朝多所袭用。明清的封建取士达到完整的阶段,手段严酷,对社会经济文化所起的破坏作用最大。封建科举制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拢络士人和巩固政权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束缚士人手脚,禁锢思想的一种武器。但明清较之前代为甚。唐朝科举,科目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科。考试内容和方法除明经外,比较灵活,尚有发挥和显示才能的余地。明的科举取士,科目仅进士一科,“八股文”是取士的唯一手段,内容只限制在“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更给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条紧箍。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表现在各个方面,地方行政实行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行政、  相似文献   

15.
赵润金 《船山学刊》2012,(3):141-149
从《全宋诗》来看,宋太宗是宋代升平诗歌当之无愧的鼻祖。宋太宗倡导升平诗歌的原因是崇文抑武。君臣赏花钓鱼赋诗形成了升平诗歌传统。宋太宗的升平诗歌具有特色,不是一般的诗歌而是乐章。宋太宗开创升平诗歌之后,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宋太宗开创的升平诗歌正是百姓要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文学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宋太宗继位问题,历代多有争执、猜测。有的人认为,太祖视太宗亲如手足,遵母志执意传位给太宗,故而太祖崩由太宗继统;有的人则着意渲染“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大疑案,认为太祖本无意让太宗继位,太宗是靠政变阴谋手段偶然成功而登上皇位的。笔者认为,太宗继统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事变过程,不可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面。以往两种观点各偏执一端,且颇似舍本而求其末。本文拟考察太宗继统的主观及客观诸方面因素,以求对其人其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昌舒 《中州学刊》2023,(3):156-162
北宋文化的繁荣与科举密切相关,科举出身的士人博学多识,“文”是他们跻身仕途的基本工具,这导致文艺的兴盛。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士人因此具有强烈的济世热情,文艺表现出浓厚的道德色彩。相同的身份使士人在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上表现出一致性,凭借雄厚的文艺才能,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创造出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改革是庆历以后北宋政治的主题,为了推行政治改革,不断强化君主集权,科举考试开始走向专制,这导致北宋文艺的枯萎。  相似文献   

18.
论废科举与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一件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言其重要,直无异于古之废封建、开阡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时报》曾满怀希望地指出:“盛矣哉!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薄薄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前贤学人也有过许多精辟的论断予以评说,但或失之偏颇,或语焉不详,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角度,考察废科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系统地论述废科举所产生的社会冲击与社会震荡,从而将这一事件纳入社会变迁的轨迹,确定其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举革废所带来的另面影响,加之新式教育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致使清末民初不断有人提出恢复科举.这其中既有传统士绅黄运藩和李灼华,也包括曾经激烈批判科举制的新学巨匠梁启超,留学生程树德也加入此中.复科举主张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招致了力主废科举者的强烈反对,从而引起了一场论争.  相似文献   

20.
宋代殿试诗、赋始于开宝六年,终于治平四年,九十五年间有题目可考的共52次.其间殿试诗、赋对进士是否黜落、排定名次至关重要.宋代殿试诗、赋作品和拟作流传很少,其中赋作较佳,最重破题;诗作平庸,间有佳句;诗赋内容皆以歌功颂德为主.赋在殿试中地位最重要,其次是诗.宋代殿试诗赋题目及作品是科举史上的珍贵资料,对研究宋代科举诗赋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