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少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13-15
我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诗人”,可能是我的诗歌中关于自然的内容比较多。我一直认为,自然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神圣殿堂。这实质上是一种诗性自然观。我对自然的尊崇,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我诗中的自然包含着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表达一种社会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性自然观,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同产生并定型的。在这种自然观的支配下,现实的自然受到彻底的“资本主义重构”,自然界被商品化,同时也被资本化。现实要求我们用生态性自然观取代生产性自然观,为此,必须确立自然、文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并用新的自然观改造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3.
4.
沈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75-79
对自然的推崇贯穿于嵇康生命的始终,“自然”一词源自道家,本指自然万物的本原与状态;经嵇康的阐发,自然观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嵇康的自然观具有四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和谐有序的自然整体;其次是指调节自然性、情以达到自然之和的生命状态;再次是指演化并顺循于人自然之性的社会规范;最后是指超越自然之性内在限制,在向外凸显中彰显并充盈人的自然之性,实现求道成仁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人们对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维度:物质本体论的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中的核心概念。人们对人化自然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歧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的科学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科学观、哲学观、价值观三个层面上。因此,需要厘清科学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进而科学地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中科学与人文、学习方式与学习观念、教育功利性与主体享受的矛盾,使研究性学习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7.
8.
李玉忠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7):18-19
每个民族都会拥有其本民族所特有的自然观。本文主要从历史和传说、辅以地理及考古学的角度,加以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试图研究探讨两种中国传统自然观:"人定胜天"和"道法自然"的形成、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科学在近代传入中国,刺激中国科学主义的诞生。科学主义的启蒙功能、由技进而道的价值重建功能、救亡图存功能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其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科学主义化倾向。在当代,要注重还原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实质,并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机械自然观与有机自然观——中西自然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清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中西自然观的不同表现为机械自然观与有机自然观之区别。机械自然观包含个别性但缺乏普遍性,它表现为对自然的外向性征服,缺乏对自然有机性的理性认识;有机自然观包含普遍性但缺乏个别性,它只是内向地思考自然,缺乏积极的实践改造环节。文章认为,中西自然观具有互补性,现代自然观应是中西自然观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1.
泰德·休斯自幼热爱自然,家乡因工业革命而受到的环境破坏给他留下了刻骨的记忆.入剑桥时他广泛涉猎有关人类与自然的著作,毕业后曾与花草和动物为伍数载,更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的日益关注,休斯本人又积极广泛阅读东西方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并深受其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观,并凸显其作品中.休斯的诗集形成过程也是他自然观形成的过程,其作品记载着他探索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足迹. 相似文献
12.
刘顺英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220-221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丰富的哲学内涵。一.科学发展观蕴含普遍联系原则;二.科学发展观蕴含整体性原则;三.科学发展观蕴含科学态度与革命精神辩证统一的要求;四.科学发展观蕴含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领域长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初级形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教育领域丰富人的全面发展观、提出人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研究了人的全面发展观与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局限性,指出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全面继承了人的全面发展观,而且有所丰富和发展,是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破解我国的教育难题,促进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恒国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3-17
科学发展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5.
谢亚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107-108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国内实践中发展观所存在的误区,推进发展途径、增长模式、生产方式等合理有效的转变,实现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是我国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葛中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7):4-6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前提.而思维方式变革的过程是艰巨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思维方式的现代变革,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思维主体本位的变革和思维目标的变革,其特点主要是人本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世荣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2):13-17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不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根据马克思的自然观,生态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李义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97-101
将科学发展观用于人的发展研究,提出人的科学发展观。人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体现。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破解我国的教育难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恒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5):5-10
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途径,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20.
何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122-126
作为一种理论,科学发展观向实践的转化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依赖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为其提供坚实有效的保障。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应以人之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为切入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之维中,针对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着眼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与发展权的保障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应强化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加强公共服务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