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戒赌诗话     
赌博历来为世人所深恶痛绝,笔者看到古时不少戒赌诗文。可谓用心良苦,清人蒲松龄在《日用俗字》中说:“下之倾家者.莫过于赌博,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赌博。”清代吴文晖在《赌徒》诗中吟道:“相唤相互日征逐.野狐迷人无此酷。  相似文献   

2.
更正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他。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把床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骄?显责了又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一定要押奢侈、宏俭约、戒嗜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纲常中,公忠被看作"为国之本","天下大公之道",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究其原因,盖由公忠之德的兴废,直接关涉着社稷安危,天下兴亡。本文着重从公共责任与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两方面来探讨公忠思想在现代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在理论逻辑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精神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坚持胸怀天下的行动指南;在历史逻辑方面,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践行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为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实逻辑方面,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夯实执政之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赵智萍 《现代妇女》2013,(11):258-259
严君平所著《老子指归》中的美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关于道和美的观点,在经历了西汉盛世的衰平末年,严君平的这一著作更明显的展示了道家美学的思想。道家关学思想的特点是其理论隐藏于道家哲学之中。这些所隐现的关学思想和审美意识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爱美之心和美育思想。《老子指归》认为美隐藏于道中,以无为追求“道”,在生命中体验“道”,它以道为关的,强调以虚静无为的审美方式体验生命所展现的最自然、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气之美。  相似文献   

6.
李友广 《国学学刊》2021,(1):30-38,142
受天下混乱局势影响,圣人观念是先秦诸子所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与现实兼具的重要问题。在这当中,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最具代表性。由于儒家的思想理论往往生发于内在心性,故而其视野中的圣人在德行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并最终呈现为外王事功与对于万物的化育上。与儒家不同,道家则从道的高度来审视和规定人的本质,认为圣人不仁、不自生,无为、无执,是道的自然性质在圣人身上无为的体现,其客观效果便如具有遍在性的道一样可以利益众人与万物。可以说,儒道两家对于圣人的看法是异大于同,异中有同。到了儒道两家思想逐渐合流的战国秦汉,儒道两家视野中的圣人并不只是具有道德这一维度,而是在道德维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注重圣人之功。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人性思想是道家人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有争议的论题之一。庄子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从道的范畴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开创性地提出了二元人性思想,既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一面,即人的欲性,又探索了如何去除人心中的"欲性"而达到美好淳朴的"道性",在中国人性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虽然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美学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相隔二千多年,但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存在"和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道"在本质上有着相通性。本文从作为审美本体的"存在"和"道"在美学上的意义出发,探讨其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总结出"存在"与"道"在美学思维上的相通:即通过解蔽被遮蔽在存在物中的"存在"而发现美的本质;通过以虚静的心境从实体之"有"走向"道"之无而发现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周娟 《现代妇女》2014,(1):14-15
《天下篇》历来聚讼纷纷,其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阐释者不可能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将其贯通。因此,笔者尝试着将第一段(从"天下之治方术"至"道术将为天下裂")作为梳理的对象,在具体的爬梳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难解之点作一个尝试性的阐释,提出自己的问题,可释者释之,不可释者阙疑。必要时在原文之下配以古人、今人之注解,以便于理解,使具体的问题得以深入,之后附以案语发明己意。  相似文献   

10.
孟子名言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予了系统的发展和阐述。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一统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对国家治理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老子思想中的政治思想虽然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但是也包含了民本要求。老子赋予道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其中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上之道、境界形态之道、治国之道和规律意义的道。这种落实到政治领域的治国之道便是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代盛行的"禅让"思想,激发了"燕王哙让国"与"赵武灵王分国"这燕赵两国的内乱。赵国思想家荀子在青少年时代曾亲自入燕,认为"禅让"思潮实乃"浅者之传,陋者之说"的"虚言"。随着老年荀子执政兰陵,特别是目睹了楚考烈王与春申君微妙的君臣关系与楚国岌岌可危的天下大势,其禅让思想进入升华期,集中表现在《荀子·成相》对于"尧舜禅让"的赞美。可惜,老年荀子的禅让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表露在文学诗赋之中,随着春申君之死,中道而止,没有形成像《正论》那样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有人生益寿三宝之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道家老子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二是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乃人生之三宝。追根寻源,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修身养性之道,延年益寿之法。  相似文献   

14.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正是起步于社会工作教育,起步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随着社会工作及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也不断成长壮大,每年培养输送3万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保障.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世界》2014,(12):44-44
儒家学说的第四个阶段为宋明儒学的理学化(道学化)时期。宋明儒学继承吸收前人丰富的思想资料,综罗古人,吞吐百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学(道学)思想体系,集中反映了儒学的基本立场、观念、方法和风貌,从而成为传统儒学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论形态。宋明儒学的两大学派程朱与陆王,前者宣扬天理,后者推崇本心良知,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莹 《现代交际》2024,(2):112-120+124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向。因“技术之器”与“育人之道”的相互交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当前在概念、理念、本质等方面存在认知“误区”,而政策实施、数字资源、主体行动、实际应用等仍处在“雾区”。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追逐转型”到“落实转型”的“践悟”,需要重塑转型共识、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整合转型资源、推进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走进弘仁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弘思益远仁达天下”八个大字,气势恢宏,苍劲有力。诸葛亮曾主张“应权通变,弘思益远”、“仁义教化、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为蜀国治国安邦之道,而“弘仁”的这八个字是否是其主张的再次升华?  相似文献   

18.
王栋梁 《现代交际》2010,(4):33-33,32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范畴,虽然《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但是老子在使用“道”时,其所指意义却并不相同。这引起了对道的多种解释,正因为如此,全面理解和把握道的本质意义,对于正确解读老子的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歐陽修對道學家"性命論"的態度,關係到他的文道觀。歐陽修批駁李詡的《性詮》,認爲"性"論乃"無用之空言",爲後儒"偏說"。他反對劉敞"性"爲"仁義禮樂之本"的說法,認爲"聖人之道"不可廢,學者"毋言性可也"。在《詩本義》中,他又否定漢儒所作《詩經》箋注中的"天命"觀,以爲那不過是"讖緯符命怪妄之說"。因此,論者或以爲歐陽修"溺道",他的文學思想有"道學化"傾向,乃無稽之談。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其理论基础和社会必然的趋势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落实,是体现其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本质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势在必行。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落实,必须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逆转思维,将视野锁定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和落实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成体系的理论为基础,大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研究路径,坚持交往实践这一力量之源,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